基本信息
书名: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定价:38.00元
作者:刘青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559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一部亲历者的战争回忆录。本书作者刘青松,亲自采访数十位战争老兵,他们或亲历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或亲历护桥。一部卢沟桥的历史就是亲历者的战争回忆录。
2. 一部纸上的艺术纪录片。数十位文物专家、建筑学家,亲自探求卢沟桥的艺术之美,令世人不禁动容。本书**亲历者诉说鲜为人知的细节,是为难得的史料,他们发掘出卢沟桥的美与存在,**见证卢沟桥的历史、艺术以及新发展。
3. 知名专家亲身指导,卢沟桥管委会推荐。本书作为一部卢沟桥的艺术之书、历史之书,卢沟桥知名专家范贻光等多年从事卢沟桥研究的专家亲自把关,保证了这一作品的准确性、严谨性。
4、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员摄影师陈虎翼奉送大批卢沟桥高端精美图片。全彩四色印刷,精选几十幅经典摄影作品,让你领略卢沟桥之美。
内容提要
书写卢沟桥建成后八百多年间,作为一种象征被铭记的人、事、物,她的艺术价值、文化底蕴、抗战风云及其历史象征意义,她与北京、中国的精神纽带,与“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新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部重新发现卢沟桥之美、北京城市脊梁之厚重的历史地理之书,也是一部张扬卢沟桥精神,发出中华民族“醒狮”宣言的时代风貌之书。
目录
引子:两个少年,一座桥
篇 雄狮
章 一座桥与一条河、一座城
奔腾不羁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横跨永定河的卢沟桥1192年建成后,作为交通要道,见证了王朝兴衰,城市变迁。
一条有不羁灵魂的河,一座有大格局大气魄的城
一座连接北京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
第二章 一座无与伦比的桥
被马可波罗誉为“在世界上恐怕无与伦比”的卢沟桥,体现了高超的建桥工艺,设计精妙,坚固无比,仿若神桥。
桥基:铁柱穿石更穿心
桥墩:“斩龙剑”神话
拱券和桥面:兼具美观实用
此桥真神也
第三章 一座美丽的桥,“狮子数不清”
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之外,狮子是卢沟桥的一大看点,501只石狮栩栩如生,姿态万千,仿佛有生命,有灵魂。
守护神和指路仙人
御碑上的点睛之笔
美不胜收的历史画廊
活着的石狮
第四章 卢沟晓月:销魂是此桥
卢沟桥是一座底蕴厚重的文化之桥,“卢沟晓月”美景被历代文人墨客吟诵、描绘,一些人借桥抒家国之思、兴亡之叹。
诗词不尽晓月意
卢沟世态皆入画
“岂知中有兴亡泪”
第五章 桥边有座宛平城,城墙上有弹坑
卢沟桥一带一直是军事要冲,明末,东桥头建起了驻兵的拱极城,即后来的宛平城。城墙上的弹坑,警醒着后人。
军事要冲上的拱极城
武俊碑上的历史密码
城外的清代演炮场
城墙上的弹坑
第二篇 怒吼
第六章 大刀向鬼子头上去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危急,二十九军官兵在长城抗战中挥起大刀奋勇杀敌。七七事变前,日军不断挑衅,二十九军官兵愿与卢沟桥、宛平城共存亡。
二十九军的“国耻”馒头和大刀
喜峰口的大刀队
华北事变,日军进驻丰台
成为日本人地盘,丰台在哭泣
“卢沟桥之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
日寇步步紧逼,战事一触即发
“愿与卢沟桥、宛平城共存亡”
第七章 七月七日:长的一天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侵华枪,中国将士英勇抗敌。一夜血战后,国人呼唤“保卫卢沟桥”。
宛平城外一阵枪响,刺破寂静夜幕
“士兵失踪”真相,日本人的“枪”阴谋
日军的备战和威胁,国人的抵抗决心
日军进攻,中国血战
一夜血战后,国人心系一座桥
第八章 “宁为战死鬼,不作奴”
23个昼夜,二十九军官兵死守卢沟桥和宛平城,浴血奋战。国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任何威胁也吓不倒”
“睡狮今已醒矣”
“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打到底”
“国家存亡,千钧一发”
“立功报国在此桥”
第九章 国破桥在
“卢沟晓月”碑见证了日军侵华的罪恶。卢沟桥民众乃至中国军民不屈抗争。山河破碎,卢沟桥精神永在。
“卢沟晓月”碑旁的罪恶
蓟运河上的浮尸
粥厂好比鬼门关
卢沟桥人民的抗争
张自忠的自我救赎
卢沟桥,可歌可泣故事的起点
第三篇 醒狮
第十章 一座新生的桥
新中国成立后,卢沟桥地区旧貌换新颜,但交通压力让古桥不堪重负。在多方努力下,卢沟桥和宛平城终得保护、修缮,抗战纪念馆在桥畔建成。
建国后卢沟桥初展新颜
卢沟桥受伤了
新的护桥战胜利了
卢沟桥畔建起抗日战争纪念馆
沧桑古道串联城桥新貌
第十一章 父辈的旗帜
卢沟桥事变70年后九位二十九军老兵聚首卢沟桥,完成后一次集结。金振中、杨云峰等老兵魂归卢沟桥。前辈精神,后辈传承。
桥下幸埋忠骨,英雄魂兮归来
老兵杨云峰的“军功章”
二十九军后代们的父辈烙印
老兵的眼泪,后辈的掌声
第十二章 桥载中国魂,睡狮今已醒
卢沟桥精神在今天仍有其时代意义,卢沟桥上凝聚着“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新的国家形象,托载着中国梦。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
“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尾声:两个老人,一座桥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刘青松,纪录片撰稿人、畅销书作者,曾从事媒体、出版工作多年。作品有《真话:1978-2008中国壮语》(九州出版社,2009)、《的天窗:晚清后十年报刊风暴》(上海三联书店,2012)等。
文摘
序言
最近有幸拜读了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书籍,虽然无法在此提及具体书名,但它所描绘的宏大画卷,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对我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时的顽强抵抗。我常常想象,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普通民众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如何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去守护自己的家园。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描绘,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个体命运,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真实。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和军事的宏大叙事,更是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牺牲的深刻写照。我尤其被那些在逆境中依然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例子所打动,它们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也从未熄灭。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煽情,而是通过详实的史料和冷静的分析,将历史的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本书让我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疆域,更是无数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的共同记忆和情感。
评分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内容极其丰富,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深入了解的渴望。它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的流派,例如儒家、道家、法家等,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艺术的解读,作者不仅分析了技法,更阐释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哲学理念。读到关于诗词歌赋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书中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对中华文明的璀璨与辉煌有了更深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源,并为之感到自豪。
评分近期读到一本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书籍,其内容之宏大,视角之独特,令我印象深刻。书中不仅仅记录了政治格局的演变,更着重于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图景所吸引,例如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同阶层人群的生存困境,以及新思潮涌入后引发的种种冲突与融合。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当时社会各色人物的形象,有满怀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有辛勤劳作的农民,也有在时代浪潮中挣扎求生的普通市民。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车轮是如何碾过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又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国。书中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探讨,例如贫困、教育、民族认同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理解现在,并为未来提供启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
评分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书籍,其内容之精深,见解之独到,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孙子兵法等古代兵书很着迷,而这本书则将这些经典的军事理论进行了更系统、更深入的阐释。书中不仅介绍了古代战争的战略战术,更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治国之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兵者,诡道也”等核心思想的解读,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博弈中。书中对古代著名战役的复盘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代将领们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同时,我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并非仅仅是关于战争的艺术,更是关于如何避免战争,如何在和平中实现发展。书中也提到了一些被历史湮没的军事家和他们的贡献,让我对古代军事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智慧”和“谋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是在军事领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闪耀着光芒。
评分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关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书籍,内容之丰富,呈现方式之生动,让我惊叹不已。我一直对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民间文化很着迷,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深入了解的愿望。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例如剪纸、年画、泥塑、陶瓷等等,并配以大量的精美图片,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光溢彩的民间艺术展览之中。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制作工艺,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传承了几代人的民间艺人故事的描绘,他们用双手和心血,将祖辈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这种精神让我感动。书中还涉及到了民间节庆习俗中的艺术表现,例如春节的装饰、端午的龙舟等等,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那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美”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不仅仅存在于高雅的殿堂,更弥漫在普通人的生活之中,朴实而又动人。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民间文化的魅力,并对那些默默坚守和创造的民间艺人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