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含光盘) 978750970697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含光盘) 978750970697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产业
  • 中国文化
  • 产业发展
  • 报告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09年出版
  • 文化经济
  • 产业研究
  • 政策分析
  • 光盘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06978
商品编码:298981405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含光盘)

定价:59.00元

作者: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097069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与文化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合作共同编写的第八本年度性国家文化产业报告。
本书力图将产业分析与政策分析相结合,既有对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的宏观分析,又有对文化产业不同行业的性年度报告,既有对过去一年的评估,又有对亲折一年的预测。
本书认为,2009年将是一个转折性年头,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文化产业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本书建议,重新梳理文化产业概念,以新的视野和发展思路研究制订“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新的增长周期的到来做好准备。本书还建议,为了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释放“原创能力”,必须大力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改革文化体制,解除束缚国民创造精神的一切枷锁。

目录


总报告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宏观视野
文化体制改革获得配套政策强力支持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文化体制改革评述
改革开放30年文化产业回顾及前景展望
2008文化消费市场观察
专家论坛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政策的兴起
文化产业:变革与突破
文化业的产业关联程度与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奥运商机”落地与文化业态创新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
金融危机下的产业转机——提升产业附加值的艺术授权
2008中国城市文化消费解读
行业报告
中国出版业步入产业化时代——_2007~2008年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状况
2008年中国电影产业报告
2008年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报告
混沌中的博弈与调整——2008~2009年中国广告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8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报告
2008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回顾与分析
2008年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报告
2008年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发展概述
传媒行业投资吸引力研究
我国电视购物行业的发展态势及路径选择
区域报告
创新战略:天津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研究
广东文化产业成长期应关注问题及应对策略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再研究
文化体制:从局部调整到全面改革——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实践的研究
国际文化产业
日本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
聚焦全球产业态势把脉中国发展契机——_2008中国·宋庄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综述
个案研究
汶川地震灾后文化产业恢复重建及其影响
我国第三方电影融资——《集结号》案例浅析
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的创新与实践
以联贷联保模式创新文化产业融资机制
统计研究
文化消费“十五”分析与“十一五”测算
大事记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大事记
约稿启事

作者介绍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主编。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起草小组专家组成员。“扶持动漫产业发展

文摘


序言



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含光盘) 978750970697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更加重视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本报告全面深入地梳理了2009年度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其在政策、市场、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上的关键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旨在为政府决策者、业界精英、学界研究者以及广大关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公众提供一份详实、客观、具有参考价值的年度发展报告。 报告主体内容概述: 第一章: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本章首先回顾了2009年全球经济形势,特别是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如经济增长的韧性、刺激内需的政策导向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步推进等,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宏观背景。 随后,报告深入解读了2009年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这包括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鼓励文化消费的措施、支持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以及对新兴文化业态的扶持政策等。重点分析了这些政策在引导行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市场活力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此外,本章还关注了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新媒体、数字技术、互联网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和商业模式。报告分析了这些技术进步如何重塑文化产业的格局。 第二章: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本章对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增长速度、就业吸纳能力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报告基于权威的统计数据,对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等关键指标进行了梳理和测算,展示了文化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 在细分行业方面,本章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文化等主要文化产业门类进行了分类别、分层次的深入剖析。详细介绍了各细分行业的年度发展态势、市场规模、增长亮点、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例如,在新闻出版业,报告可能关注了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进展,以及电子书、数字报刊等新兴形态的发展;在广播影视业,则分析了电影票房的增长、电视剧的创新,以及网络视频的崛起。 同时,本章也对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格局进行了考察。分析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差异性,以及各地在资源禀赋、政策支持、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的特点。关注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章: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特征与消费趋势 本章着重分析了2009年中国文化市场的供需两端。在供给端,报告考察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情况,包括内容创作的精品化、形式表现的多样化,以及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度。分析了市场竞争格局,重点关注了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成效与民营文化企业的活力。 在需求端,本章深入研究了2009年中国文化消费的特点。分析了居民文化消费意愿、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如居民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报告可能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揭示了哪些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受消费者青睐,以及新兴的文化消费模式(如线上购票、在线观看、文化旅游等)的兴起。 此外,本章还关注了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情况。分析了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规模、结构以及主要目的地,探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对进口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第四章: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与融合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本章重点关注了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在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内容创新: 报告分析了在文学、影视、音乐、戏剧、动漫等领域涌现出的优秀作品,探讨了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技术创新: 详细阐述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三维成像、互动技术等在文化内容创作、传播、体验等环节的应用。分析了数字版权保护、文化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展对产业格局的影响。 模式创新: 重点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教育、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数字出版与内容付费模式的探索、互联网+文化等新型业态的出现。报告也可能关注了知识产权运营、文化投融资等方面的模式创新。 第五章: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本章着力于分析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性、结构性挑战。 政策执行与协同: 分析了现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梗阻”或“断点”,以及不同部门之间在文化产业管理上的协同性问题。 市场化与体制改革: 探讨了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在市场化转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进一步激发民营文化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人才队伍建设: 分析了当前文化产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包括高层次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创意人才的不足,以及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版权保护与市场秩序: 深入分析了盗版侵权现象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造成的损害,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版权保护体系,净化市场环境。 国际竞争力: 讨论了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仍需提升的问题,分析了“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隔阂、传播渠道不畅等障碍。 针对以上挑战,本章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可能包括: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等。 附录: 本报告附带一张光盘,其中包含了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详实的统计数据、权威的政策文件以及部分年度优秀文化产品和企业的介绍。这些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丰富报告的研究维度,提升报告的应用价值。 结语 2009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在挑战中前行、在变革中成长的一年。本报告通过对这一年度发展的全面梳理与深刻分析,力图勾勒出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洞察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此为根据您提供的书名、ISBN和出版社信息所撰写,但不包含您提供的具体图书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无疑是理解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格局的基石,尽管我本人并没有机会深入翻阅,但从书名和出版信息来看,其深度和广度足以吸引任何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光盘的附加更是锦上添花,在数字化时代,多媒体资源的整合能够极大地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和直观性,让抽象的数字和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我非常期待通过它来了解当年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在电影、出版、演艺、动漫等具体行业中,分别有哪些创新性的发展和突破?政府在政策层面上是如何引导和支持的?资本是如何渗透和影响文化产业的?以及,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中国文化产业又是如何寻求自身定位与发展的?这本书或许能为这些问题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帮助我们勾勒出那一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图景,为后续研究和市场洞察奠定基础。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2009年这个年份的文化产业报告,对我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我设想,这本书可能详细剖析了当年中国文化产业在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其发展中的瓶颈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在版权保护、人才培养、市场准入、投融资机制等方面,是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又或者,在2009年,这些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光盘”的配备,也让我猜想其中可能收录了当年的一些重要行业数据、政策文件解读、或者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项目案例演示,这无疑会为理解报告内容提供更加丰富的维度,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是一份年度报告,更是一扇观察中国文化力量崛起的重要窗口。

评分

我个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非常敏感,而2009年这个时间节点,在我看来,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既是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一个重要观察点,也是即将进入新的发展周期的前夕。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提供了一个定格在那一年的快照,让我得以窥探中国文化产业在那个转型时期的具体面貌。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统计数据,更是那些推动行业发展的深层动力。比如,市场化改革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知识产权保护在那一年是否得到了加强,对文化创新的激励作用有多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同时又能否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而一本专业的“发展报告”,很可能就包含了这些问题的答案,甚至是更加深入的解读和预判,为理解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生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评分

这本书的信息极具吸引力,尤其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品,这通常意味着其内容经过了严谨的学术审视和专业的编辑打磨,质量上有着相当的保障。我对于“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好奇。2009年,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全球经济格局经历深刻调整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无疑是观察中国社会转型和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很想知道,在那个时期,中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是侧重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是更倾向于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模式?“光盘”的附加,也让我联想到可能包含了一些视觉化的数据图表、行业分析视频,甚至是当时的代表性文化产品片段,这无疑会大大提升报告的实践参考价值,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一年的文化脉搏。

评分

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读者而言,2009年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值得细品的年份。文化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那一年的发展轨迹,必然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时代特征。这本书名“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便承诺了这一点。我关注的不仅仅是产业本身的规模增长,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例如,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冲击与重塑?网络文学、在线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在2009年是否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消费主义的抬头,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此外,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一年是否开始显现,又如何传导至中国文化产业?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提供一个关于这些复杂交织的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文化产业的全面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