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 |
| 作者: | 扬之水 |
| 定价: | 132.0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ISBN: | 9787559805270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小16开 |
| 内容简介 | |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本书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
| 目录 | |
1 常州武进村前乡南宋墓出土器物丛考 24 附 内家香获见记:《天香·赋龙涎香》与周密的收藏 33 “小杭州”里的繁华光影:永嘉窑藏银器观摩记 85 《老学庵笔记》里的“靖康节物” 103 同心一挽束千结 123 无锡博物院观摩散记 145 “繁华到底”:明藩王墓出土金银饰丛考 211 买椟还珠的理由:漆盒散记 241 “妆得肩头一担春”:读宫制“货郎图”散记 267 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277 嘉兴明墓出土《金刚经塔》拓片 293 后记 297 博物馆文物索引 |
| 编辑 | |
70余个博物馆,400余张文物图片……与扬之水共赴一场博物馆之约,走进文物的“繁华光影”,看器物的美、时间的印记、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蔚然成歌……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尤其是那流畅而又充满力量的烫金字体,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宣言,一种邀请,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世界。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种画面:一个身着素雅服饰的智者,站在一间庄严而古老的博物馆展厅中,目光专注地凝视着一件历经沧桑的文物。他的手中,或许正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里面记录着他对文物的观察、思考和感悟。这本书的名字,就如同他笔记的序言,概括了他此行的目的:通过“定名”,确立对事物的认知,通过“相知”,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我猜测,作者的写作风格或许会是细腻而富有哲思的,他会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展品最细微的细节,用深邃的思考力去解读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密码。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博物馆参观描述,而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历史传承、以及个体生命与宏大叙事之间关系的深刻对话。这本书,仿佛已经让我预感到,它将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次心灵的启迪。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和艺术充满热爱的人,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读物,而《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的标题,似乎就承诺了这样的体验。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陈述事实,记录某个展品的出处和年代,而是能够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情感,那些创造者留下的智慧与遗憾。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从一件件展品中,读出生命的痕迹,品味文明的沉浮。我想象中的“定名”,或许不仅仅是给文物贴上标签,而是理解它们在历史坐标上的位置,理解它们为何被赋予这样的名称,以及这个名称背后所承载的意义。而“相知”,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希望通过作者的笔触,我能够与那些遥远的古人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果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到,那些冰冷的展品也曾鲜活地存在过,有过属于它们的悲欢离合,那么,它无疑就是一本触动灵魂的杰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封面采用哑光材质,触感温润,不易留下指纹,非常适合书籍的长期保存。主色调选择了沉静的墨绿色,与烫金的标题“定名与相知”形成鲜明对比,既显低调奢华,又不失文化底蕴。标题的字体设计也颇有考究,笔画苍劲有力,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在细节处流露出精致。书脊处的烫金工艺同样出色,即便将书横放在书架上,也能清晰辨识书名,整体给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翻开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散发出淡淡的油墨香,阅读时不会有廉价的飘忽感。排版清晰,字号大小适宜,行距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中的插图,虽然我尚未细读内容,但从零星瞥见的几页来看,无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构图,都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似乎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氛围。总的来说,从一本图书的“外衣”便能窥见其内在品质的用心程度,而《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显然在这一点上,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对它即将展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到《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我不禁想象,作者是否会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甚至可以说是主观的视角来记录他的博物馆之旅?“定名”这个词,或许暗示着一种试图理解和归类的努力,而“相知”,则透露出一种更深层的情感互动和心灵的共鸣。我渴望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在面对一件件承载着历史的文物时,展现出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情感反应。他是否会在某件器物前驻足良久,从它的造型、材质、甚至是微小的划痕中,读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他是否会因为某幅壁画、某尊雕塑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与画中人、或雕塑中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期望这本书不会是枯燥的知识罗列,而是一场充满温度的分享。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他生动的语言,带领我仿佛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些沉睡在博物馆里的历史,去理解那些被赋予了名称的展品,是如何与我们产生连接,让我们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是对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命运产生更深的感悟。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主题所吸引。“博物馆参观记”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名词,它勾勒出一种探索、发现、感悟的画面。我尤其对“定名与相知”这两个词组的组合感到好奇。在博物馆里,我们与历史“定名”,识别那些被赋予了特定名称的文物,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而“相知”,则更侧重于一种情感的连接,一种对过往文明的理解和共鸣。我设想,这本书是否会带领读者走进一座座具体的博物馆,通过参观者的视角,去观察那些静默的展品,去聆听它们跨越时空的低语?又或者,它会是一种更宏观的探讨,关于人类如何在物质的载体中寻找精神的慰藉,如何在命名与分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我们自身和所处的世界?我想象中的参观,不应仅仅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骨髓的对话,是与历史的深度交融。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种深度探索的可能,它仿佛是一把钥匙,预示着将开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让我不禁开始构思,作者将如何引领我一同完成这场“定名”与“相知”的精神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