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大戴礼记补注:附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 | ||
| 作者 | (清)孔广森 撰,王丰先 点校 | ||
| 定价 | 49.00元 | ||
| ISBN号 | 9787101088748 |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重量:1.040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大戴礼记》,西汉礼学名、有“大戴”之称的戴德所编,原85篇,现存39篇。北周卢辩早为之作注,今存39篇中有24篇保存了卢辩旧注。卢注存在词旨简略、大义虽举而微言仍隐的不足,故清代朴学大师孔广森以补卢注未备为职志,撰成《大戴礼记补注》一书。《补注》博稽群书,参会众说,校补经文、注文,疏通文义,极大推进了对《大戴礼记》的研究,是研究《大戴礼记》的读本。《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的作者是清代学者王树枏。王氏广泛吸收张尔岐、顾炎武、戴震、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阮元等四十余位学术大师的校勘成果,对孔氏《大戴礼记补注》详加勘定,查漏补缺,订正讹误,个别地方附带疏解经义。此次整理,《大戴礼记补注》以《续修四库全书》嘉庆二十二年《顨轩孔氏所著书》所收本为底本,以咸丰十年《学海堂经解》本及《畿辅丛书》本为校本;《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以光绪九年《陶庐丛刻》本为底本,以《丛书集成初编》本为校本。 |
| 编辑推荐 | |
| 作者介绍 | |
| 序言 | |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并非专业研究古代礼学的爱好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亲民”的入口。虽然原著本身带有古典学术的门槛,但经过精心校订和注释后的版本,使得我们这些旁观者也能窥见礼学体系的宏大与精微。我发现自己不再需要频繁地在不同工具书之间来回切换查找,因为很多基础性的解释已经内嵌在了正文的结构之中,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挫败感。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孔氏原著的学术意图和时代背景,这种历史情境的重构,远比枯燥的定义来得更有启发性。它让我们意识到,礼仪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诠释和演变着的活的传统,这种理解的深化,是我从阅读中获得的最大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的材质手感沉稳,那种微微的纹理感,透露出一种典雅的书卷气,与书名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十分契合。内页纸张的选取也颇为讲究,米白色调柔化了视觉疲劳,字体排版疏朗有致,行距适中,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籍整理本,阅读起来也丝毫不觉费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对照阅读的注释和引文部分,清晰的标注和清晰的字体区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愉悦度。装订方面,平整且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和携带,也无需担心散页的尴尬,可以看出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良苦,这对于严肃的学术性读物来说,是保持阅读体验连贯性的重要保障,而非仅仅是内容上的填充,光是捧在手里的分量和触感,就足以让人感到物有所值,是对传统文化尊重的一种体现。
评分这部整理本的学术贡献,从其版本校勘的细致入微处可见一斑。校注者显然对流传下来的各个抄本和刻本有着近乎苛刻的审视,这种对异文的甄别和取舍,体现了极高的版本学素养。我注意到一些关键的引文处,不同版本之间细微的差异,竟然可能导向完全不同的解释方向,而点校者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斟酌,往往能以最稳妥且最符合逻辑的方式给出最终定论。这种对“真伪”与“优劣”的审慎判断,是保障学术传承纯正性的关键环节。对于研究者来说,能够依赖这样一个经过严格检验的版本进行二次研究,无疑能够节省大量时间,并为后续的论证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这种工作是幕后的,是不容易被普通读者直接察觉的,但却是构筑起整个学术大厦不可或缺的承重梁。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流畅性来看,这部书的校注工作显然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我尤其欣赏那些在关键概念或古音古义旁出现的批注,它们像是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迷失在晦涩的文言文语境中时,及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参照点。这种“补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纠正前人可能存在的疏漏,更在于用后世的学术眼光对文本进行了一次精细的梳理和提炼。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经过点校者的深入考证后,其深层含义豁然开朗,使得原本僵硬的文本立刻鲜活了起来,仿佛能听到古人的真实语境。这种深入骨髓的学问考据,绝非走马观花式的整理,而是对文本脉络有着深刻洞察力的体现,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体会到一种知识的递进和思想的碰撞,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衡量一部古籍整理本是否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试金石。
评分谈到这本书带来的阅读感受,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阅读那些关于宗庙祭祀、朝觐仪轨的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焚香气息,感受到那种庄重肃穆的氛围。这不仅仅是信息量的接收,更是一种文化沉浸式的体验。那种对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的细致描摹,折射出古代社会治理的哲学基础,让人不禁反思,在今天的快速变迁的社会结构中,哪些“礼”依然具有恒久的价值,哪些又该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阅读的过程,是不断地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下的困惑进行对照和映照,激发了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再认识。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机会,让人在一个精心构建的文化框架内,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种深层次的精神滋养,远超出了对某项具体礼仪知识的掌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