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巨牛图书专营店
这本教材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封面的设计就透露着一股严谨的气息。我本来对视唱练耳这门课是有点怵头的,总觉得枯燥乏味,但翻开这书,才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它真的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只罗列音符和节拍的教条式书籍。 从第一课开始,编排的逻辑就非常顺畅。它没有一开始就扔给你一大堆复杂的对位和不和谐音程,而是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单音模唱开始,节奏型和旋律走向的设计都考虑到了人耳和发声的自然接受过程。我特别喜欢它在引入新技巧时,总会先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小调或者大家熟悉的旋律片段做铺垫,这样我在练习的时候,心里就有个“锚点”,不至于完全迷失在抽象的音高世界里。而且,很多练习曲的配文都很有趣,像是和一位耐心的老师在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指令。比如在讲解三度和六度的音准时,它会巧妙地结合和弦的色彩变化来描述听感,而不是单纯强调“唱准这个音高”。这种“感性教学”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我学习的心理门槛。每次练完一组,我都有一种“原来如此,这么简单”的豁然开朗感,而不是“啊,又错了,好难”的挫败感。这本书的实用性,绝不仅仅体现在它收录了多少练习,更在于它构建了一套让人愿意坚持下去的学习路径。
评分我之前用过几本号称“魔鬼式训练”的视唱教材,那些书恨不得把所有复杂的、不常见的调式和节奏型一股脑塞给你,结果就是学到一半就放弃了。但这本《新概念单声部视唱实用教程》,真的做到了“实用”二字。它的选材非常讲究,大部分练习曲目都带有很强的音乐性,而不是为了难而难的“音响体操”。 它的难度递进设计,简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为你把脉开方。初期对节奏的训练,注重的是对拍子的内在理解,比如用不同的拟声词或口诀来模拟切分音和附点节奏,这比单纯打拍子有效得多。到了中后期,当开始接触到更复杂的调式转换和变音记号时,教材会巧妙地穿插一些改编自特定时期音乐风格的短小片段。比如,在练习半音阶的模进时,它会让你感受巴洛克时期对“经过音”的运用感觉,而不是生硬地唱出“升F”和“降G”之间的距离。这种结合音乐史和风格的教学方法,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练习视唱技巧,更是在通过声音的线条来‘阅读’音乐的内涵。对于我这种想把视唱练耳与声乐或器乐演奏结合起来的人来说,这种带有音乐背景的练习,远比那些纯粹数学化的练习更有价值和持久的学习动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你如何“听懂”音符背后的音乐意图。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视唱练耳书,很多内容都显得有些过时,要么就是堆砌了太多老掉牙的练习曲,要么就是为了追求前沿而设计了一些脱离实际演唱难度的怪异音型。然而,这本教材的编排,明显是站在当代音乐教学实践的角度来打磨的。 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单声部”的处理深度。单声部视唱听起来好像是最基础的,但要做到真正准确、富有表现力的演唱,难度极大。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关注音准和节奏,更在非常早期就开始强调“连贯性”和“呼吸控制”。在一些较长的练习段落中,它会用极小的字体标出建议的换气点,并且这些换气点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既保证了乐句的完整性,又不会让气息过载。这种对演唱实践的精细考量,让我在练习时,很少出现“唱完了但是气息全乱了”的窘境。此外,教材中对于一些特定音程(比如大七度或小二度)的听觉辨识训练,也使用了非常新颖的对比手法。它不会让你对着钢琴一个音一个音地听,而是将这两个音程融入到一个具有明确情感色彩的小旋律中,让你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完成技术训练。这套方法论的更新迭代,让这本书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前瞻性。
评分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但又对音乐有强烈学习欲望的自学者,我面对很多专业教材时都会感到压力山大。这本《新概念单声部视唱实用教程》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它的排版设计和字体选择都非常友好,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密密麻麻,让人一看就心生畏惧。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某些章节后面,附带的那些“小贴士”或者“拓展思考”部分。这些部分往往用更轻松的语言,讲解了视唱技巧与听觉训练的内在联系。比如,它会提到如何利用“内听”的能力,在视唱一个新旋律之前,先在大脑里预先“播放”一遍,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受过长期科班训练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传授。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唱”,更在启发你“如何思考音乐”。在处理一些复杂的节奏组合时,教材提供的分解练习非常到位,它会把一个复杂的节奏拆解成几个简单的、可以击掌固定的模块,等你完全掌握了再重新组合起来。这种“化整为零,再聚零为整”的教学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我感觉这本书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个鼓励你不断尝试、犯错并最终掌握技能的伙伴。它的内容深度足够支撑一个学习者的长期进步,而它的呈现方式又足够亲切,让人能够坚持下去。
评分这本教材的质量,从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上就能体现出出版社的用心。我尤其关注到的是,在一些涉及复杂节奏型的练习中,它对拍子的标记非常清晰,甚至在一些需要精确控制重音和弱拍的地方,都做了非常细致的符号指示。 与其他视唱教材相比,它在“旋律发展逻辑”上的讲解似乎更深入一层。它不仅仅是给出了一堆音符让你去唱,而是似乎在引导你去思考作曲家是如何构建这个旋律的——为什么要在这里出现这个经过音?为什么这个模进会带来情绪上的起伏?尤其是在涉及到不同调性之间的快速转换时,它会用色彩对比的方式来帮助记忆和稳定音准。比如,它会用“温暖的C大调”和“略带忧郁的升g小调”这样的描述性语言来辅助听觉记忆。这种将抽象的音高和情绪关联起来的做法,使得我在视唱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机械地移动舌头和声带,而是在进行一次有目的的“声音表达”。另外,教材中穿插的那些关于视唱在实际合唱或乐队排练中的重要性的论述,也让我更加明确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它不再是学校里的一门“必修的苦差事”,而是真正通向更高层次音乐理解的一把钥匙。总体来说,这是一本兼具学术严谨性与教学人情味的优秀教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