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排练前的准备练习
有关歌唱器官及肌肉的活动
2.练习1-5
3.有关相互之间在合唱音响方面的调节和靠拢练习6-8
4.协调
5.音量
6.音色
7.音高
8.姿势
9.相互调整与靠拢
10.合唱音响1-3
11.合唱音响4-11
DVD 2
1.排练《故乡的人》
2.波动
3.起声
4.韵母的靠拢
5.排练《西湖春晓》
6.色调
乐汇 逻辑重音 相互对比
7.排练《飞来的花瓣》
8.咬字与吐字
声母 韵母
9.介母 归韵
10.收声 混合韵母
11.四呼 五音
12.一字多音
13.排练《半个月亮爬上来》
14.排练《茨岗》
主讲:马革顺,合唱指挥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合唱协会艺术顾问。1933年入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师从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学习指挥。1947年赴美国研修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并从事合唱训练及指挥法研究。我国现今许多合唱指挥家多出自他当时的教学班。1963年他的《合唱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一部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专著,它标志着我国合唱艺术理论达到水平,也确立了马革顺合唱学派在国外的重要地位。1981年后三次访美,获威斯敏特合唱学院“荣誉院士”称号、古斯塔夫学院“艺术荣誉奖章”及瓦特堡学院“荣誉音乐艺术博士”称号。
这套双DVD教学资料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像一些零散的教学视频那样东一块西一块,而是遵循着一个严谨的教学大纲推进。第一张碟更多聚焦于个体气息和发声器官的“预备训练”,包括如何找到正确的共鸣腔体,如何进行气流的精确控制。第二张碟则直接进入到“合唱实战演练”,从最基础的齐唱、轮唱,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复调和声的平衡与处理。让我觉得特别人性化的是,它并没有把钢琴伴奏搞得太复杂或太抢戏。很多教学光盘为了凸显专业性,钢琴伴奏往往演奏得非常华丽,导致学习者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发声上。但在这套碟片中,钢琴声部始终是作为“背景引导和校准”工具存在的,它的音色和力度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完美地服务于教学目的。每次看完一个练习模块,我都会主动关掉视频,自己跟着钢琴反复练习几遍,那种“被带着走”的感觉,让我学习合唱技巧的挫败感大大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稳步前进的成就感。这绝对是近年来我遇到的最值得收藏和反复研习的合唱教学资料之一。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有点担心,毕竟是“第二版”,会不会在技术上显得有点过时?毕竟音乐教学也在不断发展。然而,马革顺老师的这套体系,其核心的科学原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稳固的“基础框架”,而不是追逐一时的潮流技巧。在涉及和声色彩的训练部分,我感受到了其深厚的功底。他没有停留在基础的三和弦或七和弦的辨识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微小的音高调整来塑造特定作曲家的风格,比如巴洛克时期的清晰对位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丰满铺陈之间的差异。我特别喜欢他用钢琴(虽然是作为伴奏和示范工具,但其清晰度也很高)来分解和声结构,然后引导合唱团成员去“听见”自己的声部在整个和声织体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音乐理解,让你不再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人唱,而是带着目的性去发声。这种对音乐“内在结构”的挖掘,远超出了入门级别的范畴,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想要精进的合唱爱好者。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人,买任何教学材料都希望它能做到极致的清晰和实用。这套《合唱的训练》在视觉呈现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我注意到他们不仅录制了马革顺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解,还穿插了非常细腻的特写镜头,比如口型变化、舌位移动的慢动作回放。在讲解“吐字归韵”的环节,这一点尤其重要。很多教程只是告诉你元音要饱满,辅音要清晰,但如何在一个连贯的乐句中做到既连贯又不模糊,这才是难点。DVD里的演示非常到位,他们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了气流的走向和咬字的焦点,配合着钢琴的伴奏进行示范,让人一目了然。而且,这套碟片并非只是单向灌输,它还设置了一些“自测”环节,比如播放一段没有歌词的旋律,让你根据他的指导去尝试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共鸣位置去“哼唱”,然后对比自己的录音,这种即时的反馈机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对我这种自学者来说,这比找一个昂贵且时间固定的私教要方便和经济得多。
评分哇,拿到这套《正版 合唱的训练 2DVD合唱基础入门练习视频教学光盘碟片 马革顺 钢琴(4)(第二版)》的时候,心里真是充满了期待。光是“马革顺”这三个字,在音乐圈里就代表着一种严谨和专业。我一直觉得,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光靠书本上的文字和谱子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的是直观的示范,是那种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气息、咬字和声部平衡的教学。所以,这套DVD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藏。我立刻迫不及待地把第一张碟放进了播放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清晰的画面和专业的录制水准,这很重要,毕竟我们是在学习技术细节。马革顺老师的讲解,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而是非常接地气,他会用很多日常的例子来解释比如“混声”或者“气息支持”这些听起来很玄乎的概念。特别是针对初学者,他会把复杂的发声原理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模仿的小动作,比如那个著名的“打哈欠式吸气”,光是看他示范那个饱满的状态,我就感觉自己的胸腔都打开了。视频中穿插着不同声部的示范和对比,这一点设计得极其巧妙,让我能立刻分辨出“唱对了”和“唱偏了”之间的细微差别。我个人感觉,光是理解了如何统一“粒感”和“亮度”,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套碟片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现场教学的沉浸感。
评分说实话,我以前参加过一些业余合唱团,但总觉得自己的声音放不开,尤其是在高音区,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次唱完都像跑完一场马拉松。接触过不少声乐教材,大多偏向独唱美声,对合唱中那种“融入集体”的技巧强调得不够深入。这套马革顺的DVD,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非常聚焦于“合唱”这个特定领域的需求。我特别欣赏它对“声部均衡”的处理。他没有简单地说“高音声部要轻一点”,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声部在和声进行中对整体音响结构的影响,并提供了实操的练习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口腔的形状来“融合”男高音和女中音的交接点,让听感上没有明显的断层。更让我惊喜的是,碟片中还专门设置了针对不同合唱团规模的训练模块,这对于我们这种常年为排练场地和人数限制而烦恼的基层合唱团来说,简直是福音。通过DVD中反复播放的练习片段,我尝试着跟练那些复杂的节奏型和附点音符的处理,发现坚持几天下来,团队成员的默契度确实提高了不少。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唱歌教程”,更像是“合唱团运营和技术指导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