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通史 附录卷

中国农业通史 附录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青林,韩长赋,闵宗殿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史
  • 中国农业
  • 通史
  • 历史
  • 农业发展
  • 附录
  • 史学
  • 中国历史
  • 农业科技
  • 农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7811
商品编码:2984977009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农业通史 附录卷

定价:120.00元

作者:杜青林,韩长赋,闵宗殿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092278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农业通史(附录卷)》收录了与中国农业历史有关的一些专题资料,包括中国历史年代简表、中国农业历史大事年表、中国农田水利大事记、中国历代的人口与耕地统计、中国古代的度量衡、中国古代农官沿革表、中国历代农书简介七个专题。通过这些专题,以期从不同侧面反映中国历代农业的演进,同时,也备读者对某个专题进行查阅。

目录



前言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中国农业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农田水利大事记
中国历代的人口与耕地统计
(一)中国历代耕地统计
(二)中国历代人口统计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
(一)中国历代尺度演变表
(二)中国历代亩积、里长表
(三)中国历代量值演变表
(四)中国历代衡值演变表
(五)明清民间田土面积计量法
中国古代农官沿革表
中国历代农书简介
(一)综合类
(二)植物·气象·占候类
(三)农具类
(四)耕作·农田水利类
(五)荒政·治虫类
(六)农作物类
(七)园艺类
(八)竹木·茶类
(九)畜牧兽医类
(一〇)蚕桑类
(一一)水产类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史海拾遗:近代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 作者: 王建国 出版社: 鸿儒学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定价: 188.00元 --- 内容提要 《史海拾遗:近代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是一部聚焦于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经济变迁的深度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宏观通史的概览,而是深入剖析了特定历史时期内,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关键性经济议题。全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经济史学的理论框架,力求揭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制约。 本书的核心议题围绕“制度、技术与区域差异”展开,旨在超越传统叙事中对单纯的政治事件或贸易数字的罗列,转而关注深层次的经济动力学。 第一编:晚清财政结构的重塑与困境 本编详细考察了自洋务运动至清末“新政”期间,国家财政体系的剧烈变革。重点分析了传统税制(如厘金、关税)在应对外部赔款和内部现代化开支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我们深入研究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演变,特别是地方督抚权力扩张背后所依赖的财政基础。通过对清末《度支奏议》和地方财政报告的细致梳理,本书揭示了“国家能力”在特定经济压力下如何被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如何为后来的民国财政留下复杂的遗产。 研究涵盖了盐税改革的尝试、新式借贷的运用,以及这些财政措施对实体经济部门(如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我们特别关注了财政收入的结构性失衡如何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第二编:近代工业化的“路径依赖”与“断裂” 本部分聚焦于1870年代至19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和外资工业的发展轨迹。本书避免了对“工业化是否成功”的简单判断,而是探讨了工业化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所呈现出的高度异质性。 我们详细分析了轻工业(纺织、面粉)与重工业(钢铁、电力)在技术引进、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组织方面的差异。特别引入了“区位经济学”的视角,对比了以上海、天津为中心的沿海工业区与内地工业区在要素禀赋、市场联系和政府干预强度上的不同。对于外资工业的分析,则着重考察了其对本土产业链的“挤出效应”与“涓滴效应”的复杂互动。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则探讨了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模式、工会组织的早期形态及其与国家权力的微妙关系。 第三编:区域经济整合与市场边界的变迁 近代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全国市场。本书第三编将此作为核心议题。我们考察了铁路、航运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地理”。重点分析了交通工具的革命如何降低了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区域间专业化分工的形成。 研究中特别关注了制度环境对市场整合的影响。例如,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度量衡的统一努力、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以及商会、行业协会在协调区域商业规范方面的作用。通过对特定大宗商品(如棉花、煤炭)的区域流通网络分析,本书试图描绘出近代中国市场整合的实际进度与制度障碍。 第四编:乡村社会的经济适应与抗压能力 本编将视角转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部门。本书侧重于考察1840年后,传统农业社会如何在外部冲击下寻求适应性变革。这包括土地制度的细微变化(如佃农合同的演变)、新式作物的引进(如烟草、棉花的高级化种植)以及地方金融网络(如钱庄、民间借贷)在支持农业生产中的角色。 我们深入分析了灾荒与经济萧条对乡村社会财富分配和人口结构的影响。通过对地方志、宗族档案和农业调查数据的交叉验证,本书试图重构近代中国乡村的“韧性”与“脆弱性”所在,揭示了传统农业经济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时的内在防御机制。 结论:现代化叙事中的“非均衡发展”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显著“非均衡”特征——即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这种非均衡发展既是全球体系嵌入的结果,也是国家权力结构变动和地方性经济实践互动的产物。本书认为,理解近代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必须正视其在制度、资本和技术获取上所经历的路径依赖和结构性约束。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经济史、社会史、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研究人员。同时,对于对中国现代化历程抱有浓厚学术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提供了严谨且富有洞见的分析视角。 作者简介 王建国,著名经济史学家,现任某重点大学历史学院经济史系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迁、区域经济史与制度变迁研究。已出版多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其研究以扎实的史料挖掘和严谨的量化分析著称。 --- ISBN: 978-7-5603-XXXX-X 字数: 约16万字 开本: 16开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等到了这本《中国农业通史》的附录卷!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挺激动的。虽说名字叫附录,但我知道,这绝不仅仅是正文的简单补充,而是承载着无数珍贵细节与研究成果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变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中国农业通史》正文系列,早已是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这次的附录卷,我尤其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更多 hitherto unrevealed 的信息。比如,正文中提及的一些地方志、农书文献的考证,会不会在这附录卷里有更详尽的原文摘录和解析?还有那些古代农具的形制、材质、使用方法的图说,是否会更加丰富和细致?我猜想,这里面可能还隐藏着关于农业产量统计、赋税制度演变、甚至古代农民生活习俗的原始资料,足以填补一些正文中的空白,让整个宏大的历史图景更加立体生动。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那些尘封的文献如何在这位作者的笔下重现光辉,为我打开新的研究视角。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附录”,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独立的“资料汇编”或“专题研究”。我之前阅读《中国农业通史》的几卷,就对其中一些关键概念和事件的源头追溯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曾为某些史料的散逸和解读的模糊而感到遗憾。而这本附录卷,似乎就是作者团队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倾尽心力而打造的。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否能够系统地梳理和呈现那些在正文中可能只是点缀性提及的,但对理解农业技术发展至关重要的“边缘”材料。例如,关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地方性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创新,是否会有更集中的展示?又或者是,关于古代农业与水利工程、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具体技术环节的详细考证,是否会以更为翔实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作为支撑?我个人尤其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晦涩难懂、字迹模糊的古籍片段,如何通过细致的辨析,还原其真实含义,从而为我们勾勒出更清晰、更具象的古代农业面貌。

评分

说实话,我对《中国农业通史》的系列作品,一直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这套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早已超出了普通读者的范畴,而这次的附录卷,更像是为专业研究者量身打造的“工具书”。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甄选出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中国农业历史发展脉络的关键史料的。我推测,这里面可能包含了许多罕见的农书、奏折、地方志的摘录,甚至是田野调查的记录。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对这些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分类和解读的,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新的史料发掘和研究方法?比如,对于一些关键的农业技术,作者是否会提供详细的图表、插画,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其运作原理?又或者,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是否会引入一些此前未曾被广泛关注的旁证材料,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历史解读视角?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农业通史》的出版动态。这本附录卷的到来,无疑为我的阅读体验增添了新的维度。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为正文提供更为详尽和细致的补充,尤其是在一些比较“硬核”的学术考证方面。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在附录卷中,就某些关键的农业技术、制度,或是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文献梳理和史实辨析。例如,对于一些古代农具的演变过程,是否会有更为详尽的考证和图像资料?又或者是,对于一些地方性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方式,是否会有更多的案例研究和文献引用?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零散的、不易获取的史料,是如何将其整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完整、更可信的古代农业图景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一些全新的知识和启发,让我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更加深刻。

评分

拿到《中国农业通史》附录卷,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和史料的重量。我之前阅读该系列时,总觉得在某些细节之处,尤其是关于具体史料的呈现和考证上,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这本附录卷,似乎正是为了填补这些“空白”而生。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带来那些在正文中可能仅仅是“提及”但未“展开”的珍贵史料。比如,对于一些重要的古代农书,附录卷是否会收录其关键章节的原文,并附带详尽的释读?又或者是,对于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关键数据,如产量、税赋等,作者是否会提供更全面的原始记录和考订?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在处理和分析这些原始史料时,是否会引入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考古学、植物学等,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和科学的理解?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支撑起宏大叙事的微观细节,从而让我对中国农业通史的认知更加扎实和深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