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晋西黄土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1-1)
定价:36.00元
作者:玉宝,王百田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038611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提出的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密度调控技术是以水分因子为切入点,遵守水分资源环境容量原则,根据林地水量适时调控密度,这是能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达到*的控制系统,属于生态控制系统范畴。有利于缓解人工造林中普遍存在的地力衰退、林地干化、地下水位下降等生态问题的加剧,更适合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管理,将弥补传统密度调控技术的不足。本书为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704031)的部分研究成果。在山西省方山县和吉县,以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 Linn.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Car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搜集相关资料,查阅有关文献,分析国内外有关人工林密度调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利用样地调查数据、解析木和气象资料,探讨了适合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问题。本书的内容包括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密度调控理论、晋西试验区概况、人工林生长特征、人工林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人工林耗水量、人工林水分生产函数、人工林综合密度效应、人工林密度调控模型等方面。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广大林业工作者了解国内外人工林密度调控研究现状和趋势,了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问题,定量分析人工林的耗水动态变化,掌握人工林水分生产函数和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密度调控技术等适合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密度调控的技术方法、新的理念和趋向,为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也为科研工作者和林业生产者在干旱半干旱区人工林抚育经营、密度调控和碳循环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密度调控理论
节 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现状
一、传统密度调控技术现状
二、问题与趋势
第二节 基于水分生产函数的密度调控理论
一、理论框架
二、调控方法
三、技术途径
第二章 晋西试验区概况
节 山西方山县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特点
四、土壤状况
五、植被分布
第二节 山西吉县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气候特点
四、土壤状况
五、植被分布
第三节 吉县国营红旗林场
一、基本情况
二、土壤状况
三、气候特点
第三章 人工林生长特征
节 试验方法
一、样地设置
二、样地调查
……
第四章 人工林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第五章 人工林耗水量及水分生产函数
第六章 人体林密度调控模型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玉 宝
1976年出生,蒙古族,蒙汉兼通,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人,2010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
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生态学理论与生态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参与了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资助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科技支撑项目、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的课题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晋西黄土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1-1)》的价值,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它对“适度”原则的深刻阐释和技术上的“精细化”操作。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实践一线摸爬滚打多年,他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书中对于晋西黄土区的地理气候特征的描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点出了其经营人工林的独特挑战,比如水资源短缺、土壤贫瘠以及由此带来的树木生长潜力限制。基于这样的背景,书中提出的密度调控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实用。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郁闭度”和“株行距”等关键参数的讲解,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参数来科学地进行间伐、抚育等操作。其中涉及到的土壤侵蚀控制、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内容,都紧密结合了黄土高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验。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是书中提供的那些案例分析,它们非常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密度调控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差异,这比枯燥的理论阐述更能打动人,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
评分这本书《晋西黄土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1-1)》带给我的启示是,人工林的管理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持续优化、动态调整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密度”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承载着生态、经济和管理等多重维度的信息。书中对晋西黄土区特殊地理环境的描绘,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这里进行人工林密度调控会如此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目标导向型密度调控”的理念所吸引,它强调根据不同的经营目标,比如提高木材产量、改善生态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来制定相应的密度调控策略。这种“量身定制”的方法,比一刀切的普适性技术更有实效。书中对不同密度水平下的林木生长规律、光照、水分、养分等资源的竞争与分配机制的阐释,也让我对林木生长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一种技术,更传递了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论,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和提升晋西黄土区人工林经营水平的读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晋西黄土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1-1)》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接地气”和“实操性”。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和对操作技巧的指导。书中关于晋西黄土区人工林面临的常见问题,比如生长缓慢、林相不齐、病虫害多发等,都写得非常真实,也让我在阅读时产生了很多共鸣。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并且将这些解决方案具体化为一系列的密度调控技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树种在不同年龄阶段,其适宜的密度范围的介绍,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于实际操作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对于伐采和抚育技术与密度调控的联动性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表明作者在思考问题时,是站在整个林业经营的宏观角度,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密度调控。那些配图,虽然简单,但都很直观地展示了各种技术操作的要领,非常有助于基层技术人员的学习和理解。
评分这本《晋西黄土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1-1)》读起来让人感觉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意义。书中关于晋西黄土区独特生态环境的描述,比如其脆弱的土壤结构、多变的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工林营造和经营的特殊性,都写得非常扎实。作者不仅指出了这些挑战,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没有止步于现象的陈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环境因素对林木生长、生态系统功能乃至经济效益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不同树种在黄土高原适应性研究的部分,结合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和长期的观察记录,使得结论既有科学依据,又具有很强的区域针对性。书中对于密度调控技术本身的介绍,也并非简单地罗列几种方法,而是围绕“为什么”和“怎么做”展开,细致地讲解了密度变化对林分结构、个体生长、病虫害防治以及最终的蓄积量和材积增长之间的复杂关联。那些图表和统计数据,虽然初看有些密集,但仔细研读后,会发现它们是作者严谨研究的有力证明,也为我们提供了量化的依据来判断和选择最适宜的密度。这本书,对于想了解晋西黄土区林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评分翻阅《晋西黄土区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1-1)》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堂关于如何“精细化”管理人工林的课程。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密度调控”的重要性,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关键,因为很多人可能以为植树造林就是多多益善,但书中却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过密或过疏林分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竞争加剧导致生长缓慢、病虫害易发,或者反之,通风透光不足,影响林分健康和更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多功能性密度调控”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木材产量,还考虑到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书中提出的不同密度调控策略,比如基于立地条件、树种特性、经营目标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为实践者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操作空间。我个人觉得,书中对于不同经营阶段(幼林期、中龄林期、成熟林期)的密度调控重点和技术手段的区分,也做得十分到位,这使得不同阶段的林业工作者都能从中找到有针对性的指导。整本书的逻辑严谨,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逐渐建立起对密度调控的全面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