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CDMA 2000分组域网络技术
定价:32.00元
作者:林曙光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635123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的专业技术书籍。文章由浅到深,从底层到高层,从理论到应用,从接口到操作,具体、详细、全面地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
全书大体上分为三部分,部分为理论基础,详细介绍CDMA 2000 1X分组域的无线接口协议(RLP)、RP接口(A8/A9协议)、Pi接口(A10/A11协议)等;第二部分分组域网络设计与建设,介绍网络规划、设计、建设、网络安全与管理的思想,并介绍了摩托罗拉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设计与建设实例;第三部分为分组域网络优化,介绍分组域网络优化步骤、业务参数、分析方法和常见问题处理。
3G时代,从服务来说,*的不同就是增加高速分组数据服务。3G时代的分组域网络有延续性。CDMA 2000 1X分组域网络技术,对于3G其他标准的分组域网络构成和组网技术,也具有参考价值。本书主要适合于通信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用书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目录
章 概述
1.1 CDMA通信技术
1.2 CDMA标准
1.3 CDMA3 种主流技术
第2章 CDMA2000分组域网络
2.1 CDMA2000系统结构与接口
2.2 CDMA2000链路层协议与信道
2.3 CDMA2000分组域网络结构
2.4 简单IP网络
2.5 移动IP网络
第3章 RLP协议
3.1 术语和数字变量
3.2 常规要求
3.3 RLP流程
3.4 PLP帧格式
第4章 A9/A8接口
4.1 概述
4.2 参数数据库
4.3 A9信令消息
4.4 A9信令消息元
4.5 A8 承载路径
第5章 A11/A10 接口
5.1 概览
5.2 术语和定义
5.3 参数数据库
5.4 信令消息
5.5 信令消息结构
5.6 业务消息
第6章 网络设计
6.1 网络预测和规划
6.2 网络功能及网元设置
6.3 网络整体设计
第7章 分组域网络建设实例
7.1 CDMA 2000 1络设备
……
第8章 网络安全与管理
第9章 CDMA 2000 1X分组数据业务优化
0章 总结
附录 术语和定义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是对 CDMA2000 分组域技术的介绍,更像是一次对移动通信数据传输演进的深刻剖析。书中对 IS-95B 到 EV-DO 的技术演进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让我了解了 CDMA2000 在数据传输能力上的不断突破。特别是对 EV-DO 中的“快速分组数据”(Fast Packet Data) 机制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何 3G 网络能够提供比 2G 更快的上网速度。书中对无线链路层协议(RLP)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在不可靠的无线信道上,如何通过有效的差错检测和纠正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拥塞控制”在 CDMA2000 分组域网络中的实现方式的探讨。在用户数量激增,数据流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管理网络资源,防止网络拥塞,是保障网络稳定运行的关键。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控制策略。对于希望深入理解 3G 网络性能瓶颈,以及网络优化技术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 CDMA2000 分组域技术细节的深度挖掘,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这项技术是如何工作的。书中关于“节能模式”在 CDMA2000 分组域网络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平衡用户体验和网络能耗,让我对移动通信的绿色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展现了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也注重技术的能效比。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 概念在 CDMA2000 演进中的初步探讨,虽然 CDMA2000 本身并非原生支持网络切片,但书中对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类似功能的分析,为理解现代网络架构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趣的视角。它说明了技术总是在不断演进,并试图解决新的需求。此外,书中还对“频谱效率”在 CDMA2000 分组域网络中的提升策略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了干扰协调、频率复用等多种手段。这对于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挑战——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移动通信网络性能优化,以及频谱利用效率提升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评分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 CDMA2000 在数据传输领域那波澜壮阔的演进史。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将整个分组域的网络架构、协议栈以及关键技术点娓娓道来,让人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版本 EV-DO 之间差异的细致对比,例如 Rev.0、Rev.A 和 Rev.B 在速率、延迟、以及支持的用户数量上的提升,是如何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来实现的。它让我明白了,在看似相似的 3G 技术背后,隐藏着多少精妙的设计和不懈的努力。书中对功率控制、软切换、以及邻区管理等底层无线资源管理机制的详尽阐述,对于理解 CDMA2000 网络的稳定性和性能至关重要。一个强大的网络,不仅仅在于其峰值速率有多高,更在于其在复杂多变的无线环境下,如何始终保持高效和可靠的运行。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深刻的见解,让读者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把握 CDMA2000 的技术精髓。对于那些曾经在 CDMA2000 网络中工作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会唤起他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并提供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些曾经的挑战和成就的机会。对于新生代工程师而言,这本书则是一份宝贵的知识财富,它帮助他们理解移动通信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并为他们未来的技术创新提供灵感。
评分我一直对移动通信的底层技术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剖析了 CDMA2000 的分组域网络技术。书中关于 RNC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和 BSC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之间的接口协议,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管理用户数据流,让我对移动网络架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吸引我的是,书中对数据传输中的信令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解,从建立数据连接到数据传输完毕,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这对于理解数据包的生命周期,以及在网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非常有帮助。例如,书中关于数据包丢失的处理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重传和纠错来保证数据完整性,都让我印象深刻。此外,书中对移动 IP (Mobile IP) 在 CDMA2000 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这对于理解用户在移动状态下如何保持 IP 地址的连续性,以及如何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无缝切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背景。我发现,书中的例子和图示都非常贴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技术概念。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 3G 数据传输底层原理,或者在进行网络规划和优化时需要参考实际技术细节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 CDMA2000 分组域网络技术的一扇大门,让我得以一窥其内在的精妙设计。书中对于 MAC 层协议的详细讲解,包括如何处理用户接入、信道分配、以及数据传输的调度,让我对无线资源的利用效率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解释了在多用户共享同一无线介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协议和算法,来确保数据的有序传输和冲突的最小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空闲模式”和“激活模式”下用户状态的管理机制印象深刻。这种精细化的状态管理,能够有效地节省网络资源,并提高用户的响应速度。此外,书中对承载业务 (Bearer Service) 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如高质量视频流、低速率数据传输)来配置和管理相应的承载。这对于理解移动通信网络如何支持多样化的应用服务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对移动通信网络架构,以及数据传输效率优化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术语堆砌,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框架。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结构化的方式,将 CDMA2000 的分组域网络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接入鉴权”和“数据加密”在分组数据传输中的实现机制的介绍。在日益增长的网络安全需求下,如何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书中提供了 CDMA2000 在这方面的具体技术实现。此外,书中对“性能监测”和“故障诊断”在 CDMA2000 分组域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性能指标来评估网络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定位和解决网络故障,是网络运维人员必备的技能。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对于那些在运营商网络管理和维护岗位上工作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的运行机制,并提升故障排除的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专注于 CDMA2000 的“分组域”技术,这在市面上同类书籍中并不多见。许多书籍可能更侧重于语音通信,而忽略了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而变得日益重要的分组数据传输。本书在这方面填补了空白。它详细介绍了 CDMA2000 如何从早期的电路域转向分组域,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书中对 PDCP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和 RRC (Radio Resource Control) 协议的深入分析,让我对数据包如何在应用层、网络层、以及无线接入层之间传递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让我感到惊叹的是,书中对不同类型业务(如网页浏览、即时消息、在线视频)在 CDMA2000 网络中的具体传输机制的描述。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应用在 CDMA2000 上体验会更好,而另一些则可能受限于网络能力。对于那些希望了解 3G 数据服务背后技术原理,或者正在进行移动应用开发,需要考虑网络兼容性和性能的开发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它不仅帮助读者理解了“是什么”,更深入地解释了“为什么”和“如何做”,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真正理解 CDMA2000 在数据传输方面是如何工作的技术书籍,而这本《CDMA2000分组域网络技术》恰好做到了。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从技术细节入手,比如空中接口的调度策略,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带宽分配。书中对 Packet Scheduler 的详细介绍,以及其在保证公平性和效率方面的作用,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在有限的无线资源下,如何通过智能的调度算法,为多个用户提供相对公平的服务。此外,书中对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的功率控制机制的分析,对于理解 CDMA2000 网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功率控制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信号质量,还能减少对其他用户的干扰,从而提升整个网络的容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动态带宽分配和业务优先级管理的应用场景的探讨。在实际的网络运行中,如何根据业务的实时需求,动态地调整带宽分配,以及如何区分不同业务的优先级,是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对于网络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本实用的参考手册。
评分我一直对移动通信的底层协议栈非常好奇,这本书为我揭示了 CDMA2000 分组域网络技术的神秘面纱。它从应用层一直深入到底层无线接口,详细阐述了数据包在各个协议层之间的转换和传输过程。书中对 IP 层协议在 CDMA2000 网络中的封装和路由机制的分析,让我对移动互联网通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 和“多载波”(Multi-Carrier) 技术在 CDMA2000 后期版本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技术是如何协同工作,来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容量,让我感到十分震撼。它展现了移动通信技术在不断追求更高的性能,并通过集成多种先进技术来实现目标。书中还对“漫游”(Roaming) 场景下,CDMA2000 分组域数据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理解用户在不同运营商网络之间切换时,如何保持数据连接的连续性至关重要。对于对移动网络互联互通,以及跨运营商数据传输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背景。
评分CDMA2000 系列的演进,从最初的 IS-95B 到后来的 EV-DO Rev.A 和 Rev.B,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无线频谱,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延迟。这本书深入剖析了 CDMA2000 在分组域(Packet Domain)的技术细节,这对于理解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尤其是 3G 向 4G 过渡时期的关键技术至关重要。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到,CDMA2000 如何通过引入更先进的调制解调技术,例如 16-QAM、64-QAM,以及更高效的信道编码方案,显著提升了数据吞吐量。此外,书中对于 RLP (Radio Link Protocol) 和 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 层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分组数据如何在空中接口上高效传输和管理的奥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机制的阐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保证不同业务(如语音、视频、网页浏览)的服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本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网络优化和故障排除非常有帮助。书中对空口资源调度算法的介绍,如基于统计的时分多址(Statistical TDD)以及动态带宽分配策略,更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下,如何最大化频谱利用率。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 3G 技术细节,或者正在研究 3G 向 4G 迁移策略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础。它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技术探索之旅,从基础原理到实际应用,层层递进,让读者逐渐领略 CDMA2000 在数据通信领域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创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