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
定价:36.00元
作者:李式巨,姚庆栋,赵民建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3021361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有关数字无线电传输原理的基础理论书。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无线电信道的性质、衰落信道、数字调制、AWGN信道*接收、同步原理、差错控制、自适应信号处理、全数字接收与软件无线电、扩频与多载波CDMA、分集与自适应天线、多用户通信与接入及语音压缩编码等,书中对数字无线电传输原理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讨论。
本书是通信和电子系统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高年级大学生选修课的参考书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和自学用书。读者可从本书中得到数字无线传输的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
目录
章 绪论
1.1 数字通信的发展
1.2 数字信号传输的波形
1.2.1 语音和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1.2.2 数字波形的形成
1.2.3 具有滚降幅频特性的形成滤波器
1.2.4 系统的各部分频率特性分配
1.3 调制解调的一般理论
1.3.1 Shannon的信道极限
1.3.2 调制信号的信号空间表示方法
1.4 信道的表述方式
1.4.1 恒参信道和变参信道
1.4.2 信道的系统函数和相关函数
1.4.3 频率非选择性信道和频率选择性信道
1.5 信源和信道的编码
1.5.1 信源压缩编码
1.5.2 信道编码
1.6 本书内容安排
第2章 衰落信道
2.1 衰落信道的数字模型
2.1.1 无衰落信道的线性恒参网络表示
2.1.2 衰落
2.1.3 衰落信道的数学模型
2.2 地面视距微波信道
2.3 散射信道
2.4 高频无线电信道
2.4.1 传输中的相位起伏
2.4.2 幅度衰落
2.5 移动通信信道的多径衰落
2.5.1 移动通信信道的多径衰落
2.5.2 多普勒频移的效应
2.5.3 多径时延差
2.6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信道
2.7 数字信号经过衰落信道解调后的误码率
2.7.1 瑞利衰落信道对数字通信误码率的影响
2.7.2 多径时差选择性衰落引起的误码率
2.7.3 低码率码元期间衰落信号变化产生的误码
2.7.4 突发的统计
参考文献
第3章 数字调制
3.1 带通信号
3.2 稳态带通过程
3.3 信号的正交分解
3.3.1 GramSchmidt法构造正交信号函数集
3.3.2 KarhunenLoeve变换
3.4 数字调制信号
3.4.1 无记忆调制
3.4.2 有记忆线性调制
3.4.3 有记忆非线性调制
3.5 格状编码调制
3.6 数字信号功率谱
3.6.1 无记忆线性调制信号功率谱
3.6.2 CPM信号功率谱密度
3.6.3 CPFSK的功率谱密度
3.6.4 有记忆线性调制信号的功率谱密度
参考文献
第4章 AWGN信道佳接收
4.1 白高斯噪声恶化的佳接收机
4.1.1 相干解调
4.1.2 匹配滤波解调
4.1.3 佳检测
4.1.4 大似然序列检测算法
4.2 无记忆调制佳接收机性能
4.2.1 二进制调制误码率
4.2.2 M进制正交信号误码率
4.2.3 M进制PAM误码率
4.2.4 M元PSK的误码率
4.2.5 差分DPSK性能
4.2.6 QAM误码率
4.3 CPM信号佳接收
4.3.1 CPM信号的相位树图
4.3.2 相关器输出度量计算
4.3.3 CPM信号的性能
4.4 AWGN信道中相位信号的佳接收
4.4.1 二进制信号佳接收
4.4.2 M进制正交包络检波性能
参考文献
第5章 同步原理
第6章 差错控制
第7章 自适应信号处理
第8章 全数字接收与软件无线电
第9章 扩频与多载波CDMA
0章 分集与自适应天线
1章 多用户通信与接入
2章 语音压缩编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在讲解调制解调技术时,其深入的程度让我感到非常满意。不同于一些泛泛而谈的教材,本书对各类调制方式,如ASK、FSK、PSK、QAM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数学建模和性能分析。特别是对于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的区分,以及不同调制方式在相同信噪比下误码率性能的对比,书中都给出了严谨的推导和直观的图示。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理解QPSK和16-QAM在信息传输效率上的优势,以及它们在实际系统中是如何实现的。 书中对于差错控制编码的论述也颇具匠心。从早期的海明码、卷积码,到后来的Turbo码和LDPC码,作者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不同编码方案的编码原理、译码算法及其纠错能力。我尤其对LDPC码的结构和其近乎香农限的性能感到惊叹。书中通过对LDPC码校验矩阵的详细讲解,以及对其译码过程中消息传递算法的剖析,让我得以窥探到现代高性能编码技术的奥秘,这对于我未来在通信系统设计中选择合适的编码方案大有裨益。
评分《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的附录部分也同样精彩。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参考文献、术语表以及常用公式汇总,这对于深入研究和快速查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经常会在阅读正文遇到疑难点时,翻阅附录进行补充学习,或者利用术语表来加深对专业词汇的理解。 书中对一些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提供了详细的说明,这使得我能够追溯理论的源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的层面。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这部著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更加信服。无论是作为一本学习教材,还是一本参考工具书,《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都称得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我对《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中关于信道模型的部分印象尤为深刻。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衰落是绕不开的难题,而本书对各种衰落模型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从最简单的瑞利衰落到更复杂的莱斯衰落,再到更具挑战性的 Nakagami-m 衰落,作者不仅逐一解释了其物理成因,还提供了相应的数学描述和仿真方法。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针对每一种衰落模型都设计了丰富的例题,并鼓励读者动手实践,通过Matlab等工具进行仿真分析。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信道特性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在讨论多径传播效应时,书中清晰地展示了信号在不同路径上传播所带来的延迟和衰减,并由此引出了符号间干扰(ISI)的概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均衡器设计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判决反馈均衡器(DFE)和最大似然序列估计(MLSE)等经典算法的原理和性能。通过书中提供的伪代码和仿真结果,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均衡技术在克服ISI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对于我理解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信号恢复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
评分《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中关于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的讨论,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在频谱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认知无线电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中详细阐述了认知无线电的核心思想,包括频谱感知、频谱决策和频谱共享等关键环节。我被书中关于频谱感知算法的介绍所吸引,理解了如何通过智能算法来检测可用频谱,从而实现动态频谱接入。 此外,书中对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的讲解也令我受益匪浅。WSNs在物联网(IoT)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书对WSNs的典型网络架构、关键技术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网络分层设计和节能路由算法的介绍感到兴趣盎然,这为我理解如何构建高效、可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提供了理论指导。
评分在我看来,《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对于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介绍是其最亮眼的章节之一。在MIMO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理解其核心原理至关重要。本书在MIMO章节中,不仅从数学上阐述了空间复用、空间分集和波束成形等关键技术,还详细介绍了SDMA(空分多址)和OFDMA(正交频分多址接入)等先进的接入技术。书中对MIMO系统信道矩阵的分解,以及基于SVD(奇异值分解)的最优预编码和后处理算法的讲解,让我对如何利用多天线提升系统容量和可靠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书中关于OFDM(正交频分复用)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OFDM作为一种强大的多载波调制技术,在4G、5G等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详细讲解了OFDM的产生原理、循环前缀的作用、以及其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优势。我尤其对书中关于FFT(快速傅里叶变换)在OFDM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理解了如何高效地实现OFDM信号的调制和解调,这对于我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底层实现机制至关重要。
评分《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在讨论无线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时,其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本书中关于5G甚至6G通信系统的展望,以及对新技术的探讨,让我对未来的通信世界充满了期待。例如,书中对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等新兴技术在无线传输中的潜力进行了分析,这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方向。 我对书中关于人工智能(AI)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的探讨尤其感兴趣。AI技术与无线通信的结合,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方式。书中对AI在信道估计、资源分配、干扰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AI技术在提升无线通信性能方面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我对这一交叉领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评分在学习《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的过程中,我对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的认知中,安全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和网络层,但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物理层安全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书中详细介绍了利用无线信道的固有特性(如信道衰落、互易性等)来实现信息安全,例如基于信道状态信息(CSI)的密钥生成。 我对书中关于窃听者模型和安全速率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理解了如何在存在窃听者的情况下,最大化合法用户之间的安全通信速率。书中对这些概念的阐述,结合了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清晰的图示,使得复杂的物理层安全原理变得易于理解。这为我今后在设计和评估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评分在阅读《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的过程中,我特别欣赏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工程实践的介绍。理论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将其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更能加深理解。书中对不同无线通信标准(如Wi-Fi、蓝牙、LTE等)的物理层实现原理进行了剖析,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标准是如何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 我从书中对各种无线调制解调芯片设计和天线阵列实现的案例分析中,获得了宝贵的工程经验。理解了在实际硬件设计中,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以及如何权衡性能、功耗和成本。这种工程导向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样即将步入工程实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评分总而言之,《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是一部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优秀著作。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数字无线传输的各个关键技术,还深入剖析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和工程实现细节。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数字无线传输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必读之作。书中精炼的语言、清晰的结构以及丰富的图示,都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能够逐步建立起对这一复杂领域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从基带信号处理到信道模型,从调制解调到编码技术,再到MIMO、OFDM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几乎涵盖了数字无线传输的方方面面。作者团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枯燥的技术原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我个人强烈推荐本书给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任何对无线通信技术感兴趣的从业者。
评分初次拿到《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就被它厚重的体积和扎实的排版所吸引。打开扉页,作者团队严谨的学术态度便扑面而来,仿佛每一页都凝聚了多年的心血与钻研。我是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接触这部著作之前,我对数字无线传输的概念仅停留在一些基础的理论框架和零散的知识点上,对于其背后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工程实现细节常常感到模糊不清。然而,《数字无线传输(第二版)》就像一座灯塔,为我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探索的工具。 在第一部分的基带信号处理章节,我最为惊喜的是作者将抽象的数学公式与直观的信号波形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卷积定理时,书中不仅给出了严格的数学推导,还配上了不同滤波器特性下输入输出信号的对比图,这使得我能够深刻理解卷积操作在系统响应分析中的作用。此外,书中对采样定理的阐述也极其到位,从奈奎斯特定理的提出到实际应用中的抗混叠滤波器的设计,再到不同采样率对信号保真度的影响,作者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我对数字信号的采样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