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河山-民国时期的中国陆军装甲兵-评话本

铁流河山-民国时期的中国陆军装甲兵-评话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璞韬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军事史
  • 中国陆军
  • 装甲兵
  • 军事历史
  • 评话
  • 铁流河山
  • 民国历史
  • 军事文化
  • 历史研究
  • 兵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
ISBN:9787520313884
商品编码:29834508584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铁流河山-民国时期的中国陆军装甲兵-评话本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作者:肖璞韬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69.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20313889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提起民国和抗战时期的中国陆军,人们多会说起“血性”“顽强”等词汇。因为缺乏先进的兵器,绝大多数的中国陆军官兵,不得不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钢铁洪流。而鲜为人知的是,民国陆军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地进行军队现代化,而作为当年军队现代化的先驱,徐庭瑶、杜聿明、孙立人等将领也多是在和日军的拼杀中,逐步总结经验,才将中国早期的机械化部队捏合成形。而这支机械化部队,也在和日军的作战之中,冲在了*紧要的位置。但很可惜,因为装备受制、人才缺乏,以及战术协同不够等原因,这支装甲兵部队虽奋力作战,却一直没能显露出和自己实力对等的战果。直至驻印时,彻底按照美式编制、美式训练、美式装备,中国的装甲兵才在抗战末期变成了一支劲旅。他们的经历,也给现在中国军事的发展提供了无数的借鉴。

作者简介

肖璞韬,1988年生于北京,青年作家,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颇为赏识的弟子之一。曾参与改编单田芳先生的红色经典评书系列,擅长以评书笔法描绘历史的另一面。担任过北京国际图书节“中华文化大家谈”系列讲座的主讲人之一。参与主编《天道轮回金丝楠》,其代表作《海魂国殇:民国时期的中国海军(评话本)》《血色苍穹:民国时期的中国空军(评话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和阅读)同步发行,《海魂国殇》点击量突破4000万。


《铁流河山——民国时期的中国陆军装甲兵》图书简介 引子:铁甲初啼,烽火年代的变革之声 在中国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中,民国时期无疑是最为波诡云谲、充满巨变的时代。风雨飘摇的政局,民族危亡的挑战,以及西方列强步步紧逼的军事压力,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荡起变革的洪流。而在这种翻天覆地的时代浪潮中,一种崭新的军事力量——装甲兵,正以其钢铁之躯,悄然登上中国近代史的舞台,预示着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转变。 本书《铁流河山——民国时期的中国陆军装甲兵》,正是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聚焦于这个相对宏大叙事中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军事分支。它不是一部宏观的历史通史,也不是一部单纯的军事战役复盘,而是一本以“评话本”的形式,用生动、鲜活、接地气的方式,为读者讲述民国时期中国陆军装甲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在战火中淬炼成长的故事。 第一章:曙光初现——西方钢铁巨兽的远东印记 早在清末,当西方世界已将装甲车辆视为未来战争的利器时,中国就已零星接触到这些“陆地战舰”的概念。然而,积贫积弱的国家,缺乏先进的工业基础和充足的财力,使得装甲部队的组建显得遥不可及。直到民国肇始,随着军阀混战以及国家对外求存的迫切需求,一些有识之士和有能力的军事派别才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装甲力量的建设。 本章将详细追溯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和地方军阀是如何开始尝试引进和研究装甲车辆的。我们将看到,最早的“装甲”雏形,或许是经过改装的装甲汽车,甚至是带有简陋装甲的车载火炮。我们会描绘出,这些早期装甲力量的引进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技术上的困境、资金上的拮据,以及对西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挑战。同时,也会提及当时中国在购买和使用这些“铁疙瘩”时所遭遇的国际环境,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第二章:蹒跚起步——从“铁皮车”到坦克初体验 民国时期,随着军事现代化浪潮的推进,特别是北伐战争前后,对机械化部队的需求日益迫切。国民革命军作为当时的国家正规军,在苏联和西方国家的支持下,逐渐开始组建一些初步的装甲和机械化单位。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个阶段,描述国民政府如何开始引进第一批真正的坦克,例如早期的“维克斯”轻型坦克、“雷诺”坦克等。我们将聚焦于这些坦克的型号、性能,以及它们在中国战场上的首次亮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讲述组建这些装甲单位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对坦克的维护保养一无所知,战术运用上仍处于摸索阶段,以及与传统步兵协同作战时的“磨合”问题。 在本章中,我们将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当年中国士兵第一次接触、驾驶和操作这些沉重钢铁怪兽时的情景,还原出他们学习、适应和掌握新装备的艰辛历程。同时,也会穿插一些当时报刊杂志上关于“铁甲车”的零星报道,以及民间流传的一些关于装甲车辆的趣闻轶事,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充满时代特色的画面。 第三章:战火磨砺——装甲兵在烽火中的成长与牺牲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抗日战争的爆发,更是将民国时期的中国陆军装甲兵推向了生死的考验。虽然数量上与日军强大的装甲部队相比,中国军队的装甲力量仍显弱小,但它们在战场上的每一次出现,都凝聚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着重讲述中国装甲兵在抗日战争中的实战表现。我们将聚焦于一些关键性的战役,例如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如何在劣势装备下,利用坦克的有限火力,配合步兵进行防御和反击;在敌后战场,部分地区出现的“土坦克”或者改装车辆,如何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以及在滇缅战场上,中美联合坦克部队的组建和作战。 我们将不回避那些惨烈的战斗场面,描绘出中国士兵驾驶坦克,与日军坦克和步兵进行殊死搏斗的场景。我们会还原出,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中国装甲兵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忍受着高温、狭窄的坦克内部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用血肉之躯和钢铁战车,为民族的生存而战。同时,也会讲述在战役胜利背后,那些无名英雄的牺牲与奉献,以及他们为争取中国装甲兵的未来所付出的代价。 第四章:图存求变——内战烽烟中的装甲力量重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并没有迎来和平,而是迅速陷入了国共内战的泥沼。在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都意识到了装甲力量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调整和发展。 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国民党军队如何利用接收和从西方国家获得的装甲力量,试图巩固其统治地位。我们将看到,一些装甲团、装甲旅的组建,以及在内战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中的运用。同时,我们也将重点关注,共产党军队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通过缴获、学习和改造,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装甲和机械化部队。 我们将描绘出,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那些曾经属于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是如何被解放军缴获,并成为解放军 offensive 的利器。我们将讲述,解放军是如何克服技术和训练上的巨大困难,将这些“洋玩意儿”运用到中国革命的战争中,例如在攻克一些坚固的城市时,装甲部队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时代回响——民国装甲兵的历史遗产与未来展望 民国时期的中国陆军装甲兵,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但他们所留下的遗产,却是深远的。他们的探索、牺牲和经验,为新中国装甲兵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民国时期中国陆军装甲兵的历史进行总结和梳理。我们将探讨,在那个技术落后、国力薄弱的时代,中国装甲兵的组建和发展,是如何受到国际局势、国内政治以及军事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将分析,他们在实战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战争的演变具有何种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展望,民国装甲兵的故事,是如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事工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从零开始,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现代化装甲兵部队。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探索,他们的血与火的洗礼,将永远是中国陆军装甲兵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评话本的叙事特色: 本书采用“评话本”的叙事风格,力求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我们将运用传统的评书手法,通过引人入胜的开头,层层递进的情节,以及穿插其中的人物塑造和场景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鲜活的人物塑造: 我们会刻画出那些在装甲兵领域辛勤耕耘的指挥官、技术人员、以及在炮火中出生入死的普通士兵。他们有血有肉,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挣扎,也有他们的英勇。 生动的语言描写: 抛开晦涩的军事术语,用通俗易懂、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坦克的轰鸣,炮火的交织,以及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呐喊与沉默。 故事性的叙述: 将历史事件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注重情节的起伏和冲突,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时代印记的还原: 通过对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细节、甚至是民间传说等元素的描绘,力求还原出民国时期中国装甲兵所处的真实历史环境。 《铁流河山——民国时期的中国陆军装甲兵》是一部充满激情、引人入胜的历史读物。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铁甲初啼、烽火年代里,中国陆军装甲兵所书写的悲壮史诗。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军事装备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民族觉醒、图存求变、以及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国家命运而奋斗的感人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铁流河山》简直让人一头扎进了民国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热兵器发展史特别好奇,尤其是装甲兵这个新兴兵种,在那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背景下是如何萌芽、挣扎和成长的。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罗列史实,而是用一种近乎说书的腔调,把那些曾经的将领、那些稀有的装甲车、坦克,甚至那些在蹒跚学步的装甲部队中的点滴轶事,都描绘得活灵活现。读起来,你仿佛能嗅到那个年代的硝烟味,感受到铁甲轰鸣声中的历史厚重感。特别是对于那些早期引进装备的艰难过程,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了解军事史的同时,也被那个时代中国军人那种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所打动。光是想象一下,在那个连步枪都还不够精良的年代,去构筑一支现代化的装甲力量,其中的挑战该有多大,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铁流”,更是关于“河山”的变迁,装甲兵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叙事格局之宏大,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我通常阅读历史题材书籍时,最怕的就是那种翻译腔过重或者文风晦涩难懂的文字。《铁流河山》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老派中国文人的雅致与现代史学家的严谨完美结合的产物。阅读过程中,仿佛有一位博学的长者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这种“评话”的结构,使得复杂的技术名词和繁琐的部队番号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和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赞美这些先行者的勇气和智慧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军事工业的落后、战略思想的局限性。这种公允且深入的剖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歌颂”范畴,上升到了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反思层面。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下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那个时代中国人在面对现代化洪流时的挣扎与不屈。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独特的视角——聚焦于“装甲兵”。在传统认知中,民国军事史往往被步兵和海军的叙事所主导,装甲兵作为一个新兴且技术密集型的兵种,其早期的发展脉络往往被忽略。《铁流河山》却独具慧眼地将聚光灯打在了这群“铁甲骑士”身上。从最初几辆零星的装甲车,到后来有限的几批进口坦克,作者没有仅仅满足于描述它们的性能参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钢铁巨兽是如何被整合进当时尚不成熟的军事体系中的。这种“由点及面”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军事分支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某一型号装甲车在特定地形下的表现分析,或是不同派系在争取装甲资源上的暗流涌动。它让冰冷的军事技术与鲜活的政治斗争完美结合,读起来酣畅淋漓,信息量密度极大,绝非泛泛之作可比。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评话本”这种体裁有些保留,总觉得它可能偏向于演义多于考据。但翻开这本《铁流河山》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作者在保持评话本特有那种抑扬顿挫、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上,对史料的挖掘和运用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每一个涉及到的战役、每一次装备的更迭,都能感受到背后扎实的文献支撑。它成功地避开了把历史写成流水账的陷阱,而是通过聚焦于装甲兵这个相对小众但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的民国军事画卷。书中对早期装甲部队的人员构成、训练方法,乃至于他们所面临的财政困境和政治倾轧的描写,都极其细致入微。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故事性,又具备了严肃的历史研究价值。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民国时期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那种步履维艰却又充满希望的复杂心态。非常值得军事史爱好者,尤其是对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民国军事史有长期关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填补了许多我之前一直感觉模糊不清的知识盲区,尤其是在装甲兵的早期组织架构和装备来源上。不同于那种只关注高层决策的书籍,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它描绘了基层操作人员对新式装备的适应过程,以及他们与旧式部队之间的摩擦与融合。那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军事现代化尝试,在作者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行文间,那种既有对铁血生涯的敬畏,又饱含对时代局限性的无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引人深思的基调。它不仅让我了解了“铁流河山”的物理形态,更让我体会到了那群驾驶铁皮怪兽的人们在那个动荡年代所背负的沉重历史使命感。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领域中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阅读体验极佳,强力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代军事变革感兴趣的同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