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铁流河山-民国时期的中国陆军装甲兵-评话本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6-01 |
| 作者:肖璞韬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2031388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提起民国和抗战时期的中国陆军,人们多会说起“血性”“顽强”等词汇。因为缺乏先进的兵器,绝大多数的中国陆军官兵,不得不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钢铁洪流。而鲜为人知的是,民国陆军也一直在想方设法地进行军队现代化,而作为当年军队现代化的先驱,徐庭瑶、杜聿明、孙立人等将领也多是在和日军的拼杀中,逐步总结经验,才将中国早期的机械化部队捏合成形。而这支机械化部队,也在和日军的作战之中,冲在了*紧要的位置。但很可惜,因为装备受制、人才缺乏,以及战术协同不够等原因,这支装甲兵部队虽奋力作战,却一直没能显露出和自己实力对等的战果。直至驻印时,彻底按照美式编制、美式训练、美式装备,中国的装甲兵才在抗战末期变成了一支劲旅。他们的经历,也给现在中国军事的发展提供了无数的借鉴。
肖璞韬,1988年生于北京,青年作家,是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颇为赏识的弟子之一。曾参与改编单田芳先生的红色经典评书系列,擅长以评书笔法描绘历史的另一面。担任过北京国际图书节“中华文化大家谈”系列讲座的主讲人之一。参与主编《天道轮回金丝楠》,其代表作《海魂国殇:民国时期的中国海军(评话本)》《血色苍穹:民国时期的中国空军(评话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和阅读)同步发行,《海魂国殇》点击量突破4000万。
说实话,我本来对“评话本”这种体裁有些保留,总觉得它可能偏向于演义多于考据。但翻开这本《铁流河山》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作者在保持评话本特有那种抑扬顿挫、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上,对史料的挖掘和运用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每一个涉及到的战役、每一次装备的更迭,都能感受到背后扎实的文献支撑。它成功地避开了把历史写成流水账的陷阱,而是通过聚焦于装甲兵这个相对小众但极具代表性的群体,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广阔的民国军事画卷。书中对早期装甲部队的人员构成、训练方法,乃至于他们所面临的财政困境和政治倾轧的描写,都极其细致入微。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故事性,又具备了严肃的历史研究价值。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民国时期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那种步履维艰却又充满希望的复杂心态。非常值得军事史爱好者,尤其是对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独特的视角——聚焦于“装甲兵”。在传统认知中,民国军事史往往被步兵和海军的叙事所主导,装甲兵作为一个新兴且技术密集型的兵种,其早期的发展脉络往往被忽略。《铁流河山》却独具慧眼地将聚光灯打在了这群“铁甲骑士”身上。从最初几辆零星的装甲车,到后来有限的几批进口坦克,作者没有仅仅满足于描述它们的性能参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钢铁巨兽是如何被整合进当时尚不成熟的军事体系中的。这种“由点及面”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军事分支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对某一型号装甲车在特定地形下的表现分析,或是不同派系在争取装甲资源上的暗流涌动。它让冰冷的军事技术与鲜活的政治斗争完美结合,读起来酣畅淋漓,信息量密度极大,绝非泛泛之作可比。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民国军事史有长期关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填补了许多我之前一直感觉模糊不清的知识盲区,尤其是在装甲兵的早期组织架构和装备来源上。不同于那种只关注高层决策的书籍,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它描绘了基层操作人员对新式装备的适应过程,以及他们与旧式部队之间的摩擦与融合。那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军事现代化尝试,在作者的笔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行文间,那种既有对铁血生涯的敬畏,又饱含对时代局限性的无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引人深思的基调。它不仅让我了解了“铁流河山”的物理形态,更让我体会到了那群驾驶铁皮怪兽的人们在那个动荡年代所背负的沉重历史使命感。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领域中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阅读体验极佳,强力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代军事变革感兴趣的同好。
评分这本《铁流河山》简直让人一头扎进了民国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热兵器发展史特别好奇,尤其是装甲兵这个新兴兵种,在那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背景下是如何萌芽、挣扎和成长的。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罗列史实,而是用一种近乎说书的腔调,把那些曾经的将领、那些稀有的装甲车、坦克,甚至那些在蹒跚学步的装甲部队中的点滴轶事,都描绘得活灵活现。读起来,你仿佛能嗅到那个年代的硝烟味,感受到铁甲轰鸣声中的历史厚重感。特别是对于那些早期引进装备的艰难过程,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在了解军事史的同时,也被那个时代中国军人那种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所打动。光是想象一下,在那个连步枪都还不够精良的年代,去构筑一支现代化的装甲力量,其中的挑战该有多大,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铁流”,更是关于“河山”的变迁,装甲兵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叙事格局之宏大,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我通常阅读历史题材书籍时,最怕的就是那种翻译腔过重或者文风晦涩难懂的文字。《铁流河山》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老派中国文人的雅致与现代史学家的严谨完美结合的产物。阅读过程中,仿佛有一位博学的长者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这种“评话”的结构,使得复杂的技术名词和繁琐的部队番号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和呈现出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赞美这些先行者的勇气和智慧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军事工业的落后、战略思想的局限性。这种公允且深入的剖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歌颂”范畴,上升到了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反思层面。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下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那个时代中国人在面对现代化洪流时的挣扎与不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