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传习录 9787547039700 [明] 王守仁-RT

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传习录 9787547039700 [明] 王守仁-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守仁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明朝
  • 王守仁
  • 传习录
  • 哲学
  • 思想
  • 儒学
  • 心学
  • 经典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39700
商品编码:2982599025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传习录

定价:29.80元

作者: 王守仁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470397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传习录》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传习录》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为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为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配以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插图,使全书更具立体感。

目录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启问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黄以方录
钱德洪跋

作者介绍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他是我国明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尤为卓著。他创立了以“良知”为本体,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致良知”为实践目标,而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摘


薛侃录
  薛侃(?—1545年),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扬人。王阳明的学生,力倡阳明心学。进士,后困上疏获罪下狱。见《明儒学案》卷三十。
  【原文】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只死死守著,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译文】
  薛侃问:“秉持志向犹如心痛一般,一心只在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说:“求学者开始学时,如此下功夫也行,但须明白‘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本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守志向,在工夫上大概又会发生问题。”
  【评析】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引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说,进进出出没有时间的限制,也不知道它的方向在哪里。这是指人的心说的。人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活物,思维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息过。思维的内容、方式、次序都不受限制,只有将心念功夫落实在志向上才算得学者真正的操守。
  【原文】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译文】
  薛侃问:“只重视德行的涵养而不关心学问上的讲论,把人欲认作天理,该怎么办?”
  先生说:“人应当先懂得求学。求学讲论只是为了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又问:“什么叫懂得求学?”
  先生说:“姑且先说说为什么而学?学习什么?”
  薛侃说:“曾听您说,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就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己心中没有私意就行。”
  先生说:“既然如此,你只要克去私意就够了。还担心什么天理和人欲不能明辨呢?”薛侃说:“正是担心这些私意不能认清。”
  先生说:“仍是你的志向不真切的问题。志向真切,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全在此处,哪有认不清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需向外界寻求,求学讲论也只是体会自己心中所发现的,不必再去心外另找他见。”
  【评析】
  涵养德行的培养必须通过求学讲论,而求学讲论又主要在与志向的明确与真切上。志向真切,求学也真切,涵养也真切。这个真切功夫不在心外,而在于自己心中的体会和揣摩。
  ……

序言


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
  ——康有为

  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中国人所必读的书”之一。
  ——钱穆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日本近代的军事家)


《传习录》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所承载的智慧与思想,跨越数百年,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启迪着无数后人。这部作品并非一套冷冰冰的说教,而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内心对话,是阳明先生在人生实践中提炼出的真知灼见,是其心学体系的核心体现。 本书的编写,旨在以一种更为贴近当下读者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的方式,呈现《传习录》原著的精髓。我们深知,古典文献的阅读往往伴随着理解上的门槛,而《传习录》尤其如此,它充斥着王阳明先生与弟子们之间往复的问答,以及他在不同场合的讲学记录。这些对话式的记录,虽然真实地反映了思想的生成过程,但也容易让初学者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入手。因此,我们力求在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梳理、注解和阐释,力求语言通俗易懂,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领略阳明心学的博大精深。 《传习录》的核心,在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三大命题。而本书的编纂,正是围绕着这三大核心展开,层层深入,步步为营。 首先,关于“心即理”。王阳明先生颠覆了程朱理学“理在事外”的观点,提出“心即理”的命题。他认为,我们心中的道德理性本身就是天理,无需向外寻求。天理不在他处,就在我们自己的心当中。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极具革命性。它将道德的根源从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转向了人的内在主体性。那么,如何理解“心即理”?它意味着什么?在本书中,我们将通过对《传习录》中相关篇章的深入解读,结合历史背景和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来阐释这一思想的深刻含义。我们会看到,王阳明先生是如何通过对自身体悟和与弟子们的辩驳,来论证“心即理”的。例如,他会举出“梧桐生桐”的例子,说明事物的道理早已蕴含在事物之中,而认识这些道理,关键在于“心”的体察。本书将努力用贴切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帮助读者理解“心即理”如何成为理解一切事物,尤其是道德实践的基石。 其次,是“致良知”。“良知”是孟子提出的概念,指人心固有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天赋予我们的善性。王阳明先生将其发展为“致良知”。“致”字,有推致、实践、扩充之意。所以,“致良知”就是要我们将内心的良知推展到事事物物上去,让它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体现。许多人可能认为,知道善恶就足够了,但王阳明先生认为,光知道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行”。“致良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掘、认识、并依循内心良知去行动的过程。本书将重点分析《传习录》中关于“致良知”的论述,探讨如何认识自己的良知,如何克服私欲的遮蔽,如何将良知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我们将看到,王阳明先生并非高高在上地宣扬理论,而是以极为务实的方式,指导弟子们如何在具体的境遇中,辨别是非,做出合乎良知的选择。比如,他会强调在面对具体的人和事时,用心去体察,去感受,从而发现内心的真实判断。 最后,也是最具实践意义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落脚点,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关键之处。如果说“心即理”确立了道德的本体,“致良知”指明了道德的途径,那么“知行合一”就是对道德实践的最终要求。王阳明先生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的倾向,而真正的“行”也必然源于“知”。“知”与“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许多人存在“知道”却“做不到”的困境,王阳明先生通过“知行合一”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道路。本书将详细解析“知行合一”的内涵,区分“真知”与“工夫上的知”,以及“事上的行”与“指点事上的行”,帮助读者理解,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头脑中的概念,更是指导我们行动的指南。我们会看到,王阳明先生是如何通过对“知行合一”的反复强调,来纠正弟子们“空谈性理”或“专务践履”的偏颇。他会用生动的例子,例如学习射箭,来说明“知”与“行”是如何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 除了这三大核心命题,《传习录》还包含了王阳明先生在治军、治学、为政等诸多方面的实践智慧,这些智慧都深深植根于其心学理论。本书在梳理原著内容时,也会适时地穿插这些更具象化的应用,让读者看到阳明心学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哲学,而是能够指导人生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武器。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传习录》,本书将采取以下编纂策略: 1. 精选原文,精心注释: 我们将选取《传习录》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篇章,并力求保留原著的语言特色。同时,我们会为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以及一些晦涩的哲学概念提供详细而易懂的注释,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2. 白话翻译,意境传达: 在原文注释的基础上,我们将对重点段落或句子进行白话翻译。我们力求翻译忠实于原意,同时又兼顾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王阳明先生的思想。翻译并非机械的直译,而是力求传达原著的精神和意境。 3. 深入解读,要义阐发: 对于每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论点,我们都将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阐发。我们将分析其逻辑结构,探讨其思想渊源,并结合王阳明先生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揭示其深刻的内涵。 4. 案例分析,实践指引: 我们将选取《传习录》中蕴含的实践性案例,进行生动地分析。例如,王阳明先生如何处理与官僚体系的矛盾,如何指导门人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些都将成为解读阳明心学实践价值的生动注脚。 5. 结构梳理,脉络清晰: 《传习录》的结构虽然以对话和讲学为主,但其内部存在着清晰的逻辑脉络。我们将根据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对内容进行梳理,使其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谨,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把握阳明心学的体系。 6. 附录参考,拓展视野: 本书还将包含一些有益的附录,例如王阳明先生的生平简介,阳明心学简史,以及与阳明心学相关的其他重要文献的简要介绍。这些附录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拓展阅读视野。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无论您是哲学研究者、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轻松地走进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阳明心学的魅力。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帮助读者: 认识自我,发掘潜能: 理解“心即理”和“致良知”,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身内在的道德力量和智慧,从而更有信心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提升品格,完善道德: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提升道德修养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符合道德的选择。 解决困惑,实现价值: 阳明心学所揭示的“知行合一”的道理,能够帮助我们克服“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 传承国学,启迪未来: 通过学习《传习录》,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滋养。 阅读《传习录》,不仅仅是阅读一部古代哲学著作,更是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相信,这部“万卷楼国学经典(升级版):传习录”将会是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引领您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探索和精神升华的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最怕的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国学读物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的注释和繁复的考据,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度浅白,为了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了原著的神韵和深度。然而,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中间地带。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入门概念到核心思想的阐释,层层递进,如同高明的园林设计师,步步皆景,引人入胜。作者似乎很懂得读者的困惑点,总能在关键的哲学转折处,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境进行巧妙的类比和延伸,使得那些看似玄妙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方式,远比那种生硬的灌输要有效得多,它激发的是读者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点的疲惫感。每次读完一个小章节,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这种学习体验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这套书的另一个惊喜之处在于它在辅助材料上的丰富性。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光芒会被薄弱的注释所掩盖,或者因为缺乏必要的背景介绍而让读者在理解上产生偏差。但在这套书中,无论是对于特定历史背景的交代,还是对于关键术语的精准释义,都做得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堆砌资料的“百科全书式”注释,而是高度精炼、直击要害的辅助工具。例如,当提到某一历史人物或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时,相关的背景信息会以一种不打断阅读流畅性的方式巧妙地嵌入,极大地节省了读者去翻阅其他工具书的时间。这种“刚刚好”的辅助设计,让阅读体验变得极为流畅和高效,让人能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魅力,真正做到沉浸式地与古人的思想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雅致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的匠心。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摸上去光滑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保持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做了一些非常人性化的升级处理。比如字体大小的选择、章节标题的排布,都明显考虑到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既能体验到传统经典的庄重,又不觉得晦涩难懂。这样的细节处理,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沉浸感,对于想要系统接触国学经典的新手来说,简直是开启大门的钥匙。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格调的体现。我尤其喜欢它在保持原著风貌与适度现代化之间拿捏的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对传统文化尊重的态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找到一套真正适合全家老少共同阅读和讨论的国学读本。以往的书籍,要么对孩子来说太深奥,要么对我父母辈来说,字体太小或者排版太陈旧。这套升级版恰好弥补了这一代际鸿沟。它的清晰度、易读性,让我的长辈能够轻松拾起,重温经典的乐趣;同时,它的思想深度和严谨性,也足以让年轻一代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启发。这套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跨越年龄和知识背景的桥梁,使得原本可能分散在家庭成员间的阅读兴趣,有了一个共同的交汇点。我们现在经常会一起讨论书中的某一个观点,这种家庭式的文化熏陶,是任何昂贵补习班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其纸质本身,它成为了我们家庭文化建设的催化剂。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传统哲学思辨的爱好者,我对于不同版本、不同解读之间的微妙差异非常敏感。很多流传下来的典籍,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其间不乏后世的附会和误解。我特别关注的是,这套书在“升级”的过程中,对于核心思想的还原度和忠实性是否有所偏颇。从我粗略比对的几个关键篇章来看,它在保持对原著精神内核的敬畏感上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为了迎合现代口味而进行“过度翻译”或“曲解发挥”,而是更侧重于梳理脉络,厘清不同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使得读者在吸收新知的同时,也能建立起对原典的尊重,避免了那种只停留在表面概念的肤浅理解。这种审慎的态度,对于弘扬真正的国学精髓至关重要,体现了对历史智慧的敬畏心和责任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