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孔子家语疏证 | 作者 | 陈士珂;崔涛 |
| 定价 | 72.00元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626683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门弟子言行的书,*早见录于《汉书·艺文志》,属“六艺略”《论语》类,二十七卷。后世著录篇卷有所不同。今传本《家语》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家语》自魏王肃为之作注,始得以广泛流传,然其真伪历来也因王肃作注而争论不休。《孔子家语疏证》是清人陈士珂力证《家语》非王肃伪造的一部学术著作,在清代一片声讨王肃注《家语》的学术环境中,陈氏此作显得有些个性独标,这在今天看,倒正显示出它特殊的学术价值来。清人重考证,持《家语》“伪书说”者,如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都是条分缕析之作,能与之相敌的唯有陈氏此作。陈士珂以“疏证”的方式维护王肃注本《家语》,他的“疏证”是有些特别的,因为他在“疏证”的时候絶不羼杂哪怕半句个人意见,只是在《家语》原文段落下依次清楚地罗列出其他文献中与之相同、相类及相关的文句。 此次整理,以光绪十七年三余草堂刻《湖北丛书》本《家语疏证》为底本,以国图藏嘉庆刻本为主要校本。又以日本宽宝二年(1742)风月堂覆刻宽永十五年(1638)风月宗智刊本《孔子家语》、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覆宋本《孔子家语》、敦煌写本《孔子家语》作为整理《疏证》中《孔子家语》本文部份的辅助校本。至于陈氏《疏证》部份的整理点校,则直接选择相应文献版本作为辅助校本。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门弟子言行的书,*早见录于《汉书·艺文志》,属“六艺略”《论语》类,二十七卷。后世著录篇卷有所不同。今传本《家语》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家语》自魏王肃为之作注,始得以广泛流传,然其真伪历来也因王肃作注而争论不休。《孔子家语疏证》是清人陈士珂力证《家语》非王肃伪造的一部学术著作,在清代一片声讨王肃注《家语》的学术环境中,陈氏此作显得有些个性独标,这在今天看,倒正显示出它特殊的学术价值来。清人重考证,持《家语》“伪书说”者,如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都是条分缕析之作,能与之相敌的唯有陈氏此作。陈士珂以“疏证”的方式维护王肃注本《家语》,他的“疏证”是有些特别的,因为他在“疏证”的时候絶不羼杂哪怕半句个人意见,只是在《家语》原文段落下依次清楚地罗列出其他文献中与之相同、相类及相关的文句。 此次整理,以光绪十七年三余草堂刻《湖北丛书》本《家语疏证》为底本,以国图藏嘉庆刻本为主要校本。又以日本宽宝二年(1742)风月堂覆刻宽永十五年(1638)风月宗智刊本《孔子家语》、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覆宋本《孔子家语》、敦煌写本《孔子家语》作为整理《疏证》中《孔子家语》本文部份的辅助校本。至于陈氏《疏证》部份的整理点校,则直接选择相应文献版本作为辅助校本。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文献考据的癖好。现在市面上许多“疏证”类书籍,往往只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或者考证得过于琐碎,让人读来如坠云雾。但这本的装帧和排版透着一股严谨劲儿,让人感到作者在对待古籍的态度上是极其审慎的。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疏证”二字,它意味着需要对原文进行细致的梳理、注释和辨析。我希望它能解决那些我长期困惑的疑难字词和典故出处问题,而不是仅仅重复已有的观点。如果能看到作者对不同版本、不同学者观点的精彩交锋与独立见解,那才算得上是一次物有所值的阅读体验。期待它能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让那些模糊不清的古代语境得以清晰地重现,而非徒增新的困惑。
评分翻开书页,首先吸引我的是其清晰的版式设计,这对于阅读如此浩繁的古籍注释来说,简直是一种恩赐。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其“疏证”的逻辑架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是能更进一步,探讨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和“流变性”。比如,某个事件究竟是孔子亲历,还是后世学者的附会?如果作者能在文本的考订中,辅以出土文献或者其他并行史料的佐证或反驳,那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学术层次。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以一种近乎侦探的严谨态度,去还原一个更接近历史原貌的“家语”。这种深层次的辨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展现,远比单纯的文字注解更有价值。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古代的礼仪制度,发现很多操作细节的源头都能追溯到早期的儒家文本中。《孔子家语》据说记载了不少关于祭祀、朝会、宴饮的规矩,这些都是《论语》里很少涉及的“技术细节”。所以,我买这本书,主要是想从其中挖掘一些古代社会运行的实际规范。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些日常的、非正式的场合下,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处理人际关系和维护等级秩序的。如果这本书的疏证部分能将这些礼仪规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对照解释,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一种“生活中的儒学”,而不仅仅是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这种实用层面的知识,往往比抽象的哲学讨论更能体现思想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初捧在手,便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装帧古朴,纸张泛着微微的黄,仿佛能嗅到千年以前的墨香。我一直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总觉得比官方的《论语》更能展现其日常的智慧和更广阔的学问领域。这本书的体量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丰富与深度,光是目录的浏览就让人心潮澎湃,仿佛打开了一个通往古代思想迷宫的入口。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在主流儒家著作中鲜有提及的细节和论述,它们或许能提供理解孔子思想体系的全新视角,帮助我更全面地勾勒出这位至圣先师的形象。期待通过这本详实的疏证,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次深入而真诚的对话。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珍视与守护。
评分对于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古籍最头疼的就是其文字的艰涩和语法的跳跃性。我通常需要对照着多本参考书才能勉强读懂一个段落的意思。因此,这本“疏证”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贴身的“翻译官”和“导游”。我期望它在保持原文完整性的前提下,能用清晰现代的语言进行充分的阐释,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器物名称、官职设定或者特定地点的指代,能有详尽的图文或背景介绍。如果注释的详尽程度能达到“事无巨细”的地步,那么即便是对古代文化零基础的人,也能通过它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毕竟,好的疏证,是最好的学习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