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WH/T 72-2015 | 作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
| 定价 | 60.00元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 ISBN | 9787501357499 | 出版日期 | 2016-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所倡导的“长期保存”理念,实质上是对我们民族文化记忆的郑重承诺。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打包电子文件,更是关于如何对抗时间侵蚀,确保后代子孙依然能够“触摸”到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数字印记。书中对信息包校验机制的强调,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信誉”和“永恒”的追求。读罢全书,我感受到的不是技术规范的冰冷,而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责任感,它提醒着每一个身处数字化浪潮中的文化机构,我们肩负着为未来守望文脉的重任,而这本书,正是我们手中的一把坚实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和术语对照表简直是救星,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在不同标准体系间进行对标的研究人员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我注意到,书中对几个核心术语,例如“SIP(保存信息包)”、“AIP(存档信息包)”以及“DIP(交付信息包)”的定义,都引用了国际上最前沿的本体论研究成果,并且巧妙地结合了国内现行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框架》的精神。特别是附录中关于不同元数据模式(如PREMIS与MARC21的交叉映射)的对比表格,清晰明了,直接解决了我团队在处理跨机构资源互操作性时遇到的核心难题。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触感温润而不失质感,深沉的蓝色调与金色的书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露出一种专业且严肃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字体选择上的用心,主标题的宋体古朴典雅,副标题的微软雅黑则清晰明快,这种中西合璧的排版方式,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更别提开本的设计,适中的尺寸拿在手中,无论是阅读还是收藏都显得恰到好处,边距留白也十分考究,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没有丝毫的局促感。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度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准。纸张的克数选择得非常好,既不容易反光影响视线,又保证了书本的挺括感,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特定章节,也不会有损坏的担忧。更值得称赞的是,正文中的图表设计非常专业,那些流程图和结构示意图,每一个箭头和模块的对应关系都标注得一丝不苟,完全没有出现普通技术文档中常见的图文分离、注释不清的问题。这使得复杂的封装层次结构能够被直观地理解,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和查阅的效率,让人感觉自己手中拿的不是一本标准规范,而是一份精细绘制的工程蓝图。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的理论构建之中,虽然主题听起来相当技术化,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他们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场景模拟,比如“一座面临数据迁移的省级数字博物馆”或“一个需要永久存档的重大历史文献数字化项目”,将规范的必要性和应用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一个并非专业信息技术出身的文化工作者,也能大致领悟到数据完整性背后的复杂逻辑和深远意义,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将枯燥的工程学原理转化为可感文化实践的高超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