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WH/T 72-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WH/T 72-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行业标准
  • 图书馆
  • 数字资源
  • 长期保存
  • 信息包
  • 封装规范
  • WH/T 72-2015
  • 规范标准
  • 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7499
商品编码:298323849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WH/T 72-2015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定价 60.00元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 9787501357499 出版日期 2016-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中华文明的数字化宝库: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基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字资源已成为传承中华文明、记录时代变迁、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从古籍善本的数字化影印,到当代艺术作品的三维建模,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视频记录,海量的文化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然而,数字信息的脆弱性与易失性也日益凸显。存储介质的老化、文件格式的过时、技术标准的更迭,都可能导致珍贵的数字文化遗产面临“信息之殇”。如何确保这些信息能够穿越时空的阻碍,长期、稳定、安全地保存下来,供后人永久享用,已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WH/T 72-2015)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探讨中华文明具体内容的著作,而是一套至关重要的技术指南,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各类文化机构保存其日益增长的数字资源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和统一的操作框架。这部标准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信息包封装方法,旨在解决数字资源在长期保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确保其在未来的可读性、可访问性和可信性。 信息包封装:数字保存的“诺亚方舟” 想象一下,数字资源如同漂流在信息洪流中的宝贵货物。如果仅仅将其随意地存放在某个介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货物可能会因为包装破损、标识丢失、内容腐蚀而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彻底消失。信息包封装,正是为这些数字货物量身打造的“诺亚方舟”。它通过对数字资源及其相关元数据进行系统性的组织、打包和描述,构建一个独立、自包含、易于管理的保存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详细阐述了信息包的构成要素、封装流程、技术要求以及验证方法。它要求信息包不仅包含原始的数字资源文件,还必须集成丰富、准确的元数据。这些元数据是数字资源的“身份证明”和“使用说明书”,包括但不限于: 描述性元数据: 详细描述资源的属性,如标题、作者、创作日期、内容摘要、关键词、载体类型等,使得资源能够被准确地识别和检索。 管理性元数据: 记录资源的产生、管理、使用和保存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例如创建者、创建时间、修改记录、权限设置、来源等,确保资源的管理和追溯。 技术性元数据: 记录资源的数字格式、编码方式、文件大小、校验值等技术信息,为理解和访问资源提供必要的技术依据。 结构性元数据: 对于包含多个组成部分或具有复杂结构的资源,如电子书、多媒体作品等,需要提供清晰的结构信息,以便用户理解资源的整体构成和部分之间的关联。 此外,该规范还强调了信息包的封装格式和文件组织结构。它推荐采用国际上广泛认可且具有良好长期保存特性的开放文件格式,如XML、METS、PREMIS等,并对文件的命名、目录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提高信息包的可读性和互操作性。通过标准化的封装,不同机构保存的数字资源在格式和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大大降低了未来在迁移、访问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兼容性问题。 长期保存的挑战与规范的应对之道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并非易事,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技术过时: 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软件系统的迭代升级,以及文件格式的不断演变,都可能导致旧的数字资源无法被新的技术所识别和读取。例如,早期的文本格式、影音编码,在今天可能已经鲜为人知。 存储介质老化: 光盘、硬盘、磁带等存储介质都存在使用寿命,长期暴露在环境中容易发生物理损坏,导致数据丢失。 信息碎片化与冗余: 数字资源的创建、存储、备份过程可能产生大量相互关联但又分散的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容易导致信息丢失或重复。 版权与法律问题: 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使用授权等法律问题,也需要妥善管理,以确保其合法性。 信息丢失与完整性: 在传输、存储、迁移等环节,都存在数据损坏、丢失的风险,如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是核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针对这些挑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1. 格式迁移与标准化: 规范鼓励使用开放、标准化的文件格式,并建议在必要时进行格式迁移,将易于过时的专有格式转换为更具长期保存潜力的通用格式。例如,将 Proprietary 格式的文档转换为 PDF/A(PDF for Archiving)格式。 2. 校验与完整性保障: 规范要求在信息包中包含文件的校验值(如MD5, SHA-256),并建立校验机制。在存储和迁移过程中,通过比对校验值,可以及时发现和修复数据损坏,确保数字资源的完整性。 3. 元数据驱动的保存: 规范将元数据视为数字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调元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丰富的元数据不仅便于检索,也为理解和重构资源提供了必要信息,即使原始文件格式不再支持,通过元数据也能推断出资源的本质。 4. 独立性与自包含性: 信息包的设计要求其尽可能独立,包含所有必要的信息,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这使得信息包在未来更容易被迁移到新的存储环境或访问平台,而无需担心外部依赖的失效。 5. 版本控制与变更管理: 规范 implicitly 鼓励对数字资源进行版本管理,记录资源的每一次修改,并将其封装为信息包的一部分。这有助于追溯资源的演变过程,并保留不同版本的信息。 规范的意义与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的实施,将为我国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深远的影响: 提升保存效率与质量: 标准化的封装流程和技术要求,将极大地提高各文化机构保存数字资源的效率和质量,减少重复劳动和技术盲点。 促进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性: 统一的封装标准使得不同机构之间保存的数字资源更容易被理解和交换,为构建全国性的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奠定基础。 保障数字资源的长期可访问性: 通过科学的封装和管理,能够确保珍贵的数字文化信息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依然能够被准确读取和利用,实现“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 降低保存成本: 标准化的方法有助于避免因技术过时或管理不善而产生的重复投入,从长远来看,能够有效降低数字资源的保存成本。 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该规范的出台,将引导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促进数字保存领域的技术创新。 总而言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性标准。它并非讲述具体的文化故事,而是构建了一个保障这些故事能够永恒流传的“数字守护体系”。通过规范化的信息包封装,我们正在为中华文明的数字宝库构筑起坚实的基石,确保未来的世代能够无碍地探索、学习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它代表着一种前瞻性的思维,一种对文化传承高度负责的态度,一种将技术力量转化为文化生命力的具体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所倡导的“长期保存”理念,实质上是对我们民族文化记忆的郑重承诺。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打包电子文件,更是关于如何对抗时间侵蚀,确保后代子孙依然能够“触摸”到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数字印记。书中对信息包校验机制的强调,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信誉”和“永恒”的追求。读罢全书,我感受到的不是技术规范的冰冷,而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责任感,它提醒着每一个身处数字化浪潮中的文化机构,我们肩负着为未来守望文脉的重任,而这本书,正是我们手中的一把坚实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和术语对照表简直是救星,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在不同标准体系间进行对标的研究人员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我注意到,书中对几个核心术语,例如“SIP(保存信息包)”、“AIP(存档信息包)”以及“DIP(交付信息包)”的定义,都引用了国际上最前沿的本体论研究成果,并且巧妙地结合了国内现行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框架》的精神。特别是附录中关于不同元数据模式(如PREMIS与MARC21的交叉映射)的对比表格,清晰明了,直接解决了我团队在处理跨机构资源互操作性时遇到的核心难题。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而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触感温润而不失质感,深沉的蓝色调与金色的书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露出一种专业且严肃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字体选择上的用心,主标题的宋体古朴典雅,副标题的微软雅黑则清晰明快,这种中西合璧的排版方式,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更别提开本的设计,适中的尺寸拿在手中,无论是阅读还是收藏都显得恰到好处,边距留白也十分考究,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没有丝毫的局促感。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清晰度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准。纸张的克数选择得非常好,既不容易反光影响视线,又保证了书本的挺括感,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特定章节,也不会有损坏的担忧。更值得称赞的是,正文中的图表设计非常专业,那些流程图和结构示意图,每一个箭头和模块的对应关系都标注得一丝不苟,完全没有出现普通技术文档中常见的图文分离、注释不清的问题。这使得复杂的封装层次结构能够被直观地理解,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和查阅的效率,让人感觉自己手中拿的不是一本标准规范,而是一份精细绘制的工程蓝图。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信息包封装规范”的理论构建之中,虽然主题听起来相当技术化,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他们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构建的场景模拟,比如“一座面临数据迁移的省级数字博物馆”或“一个需要永久存档的重大历史文献数字化项目”,将规范的必要性和应用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一个并非专业信息技术出身的文化工作者,也能大致领悟到数据完整性背后的复杂逻辑和深远意义,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将枯燥的工程学原理转化为可感文化实践的高超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