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通俗解义 9787509769201

《小学》通俗解义 97875097692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敬修 秦治 著
图书标签:
  • 小学
  • 教材
  • 语文
  • 基础
  • 启蒙
  • 教育
  • 学习
  • 课本
  • 儿童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9201
商品编码:2983265943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小学》通俗解义 作者 秦敬修 秦治
定价 5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09769201 出版日期 2015-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秦公敬修笃学中华传统文化,熟读《小学》书万遍,积六十余年博学践履功力而成此著,其文辞通达,语言简炼,条分缕析,说理透彻,善德一贯。阐发精微,尤多独到之处;学者有志成德立业,必先学此书以为修齐治平根基,成为学习《四书》《五经》的阶梯。学生以此书为传统文化启蒙读物,以为成德之本,成才之基,必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此书亦可作为小学语文课本和德育课本编订的母本之一以及教师教学课件用书。

   作者简介
秦敬修,男,甘肃省崇信县人(1910~2004年,享年95岁)。1931年毕业于甘肃省平凉师范。1935年至1936年游学于蓝田县芸阁书院、三原县正谊书院,访求名师,潜心研究儒家传统文化,寻求文化救国。1937年至1941年在陕西省眉县崂峰书院从山东即墨张范卿先生(清朝举人)研究《周易》4年。关中学者誉为巨擘,可谓一方名士。1948年至1958年在家乡行医济民,为一方名医。1956年至1958年任崇信县柏树乡保健站站长。1958年至1965年调甘肃省中医学校任教,主讲《黄帝内经》《中医学概论》等中医学课程。曾为兰州医学院教师班讲授中医经典。 脱稿著作有《周易卦解》《脉诊握要》《新编中医儿科学》《杂证脉证并治》《小学通俗解义》《五子书》等著作待资印行。《周易卦解》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列为“东方古代哲学”书系于2007年1月出版发行,在20世纪60年代初撰写《小儿指纹诊法》《脉诊握要》等论文,在《甘肃省医学论文汇编》等刊物上发表。

   目录
朱子《小学》序/001
《小学》题辞/005
内篇(一)
  **卷 立教/015
内篇(二)
  第二卷 明伦/039
    **章 明父子之亲/041
    第二章 明君臣之义/079
    第三章 明夫妇之别/091
    第四章 明长幼之序/099
    第五章 明朋友之交/111
    第六章 总论明伦/118
内篇(三)
  第三卷 敬身/129
    **章 心术之要/130
    第二章 威仪之则/142
    第三章 衣服之制/158
    第四章 饮食之节/163
内篇(四)
  第四卷 稽古/171
    **章 实立教/173
    第三章 实敬身/216
    第四章 总论/224
外篇(一)
  第五卷 嘉言/231
    **章 广立教/233
    第二章 广明伦/264
    第三章 广敬身/301
外篇(二)
  第六卷 善行/339
    **章 实立教/339
    第二章 实明伦(上)/354
    第二章 实明伦(下)/381
    第三章 实敬身/420
后 记/451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小学》通俗解义(9787509769201) 内容简介 《小学》,在中国古典教育的辉煌长卷中,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启蒙读物。它以其独特的编纂方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无数士子提供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塑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本书并非仅是一本简单的儿童读物,它更是一部涵盖了道德伦理、生活规范、人文常识乃至初步哲学思考的百科全书式文本,其“通俗解义”的编纂形式,更是旨在让这部古老而庄重的经典,能够跨越时空的鸿沟,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触及现代读者的心灵,传承千载智慧。 一、 编纂体例与传承价值 《小学》的成书,凝聚了宋代儒学大师的智慧结晶。其核心编纂者,通常被认为是朱熹。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在教育领域同样功勋卓著。《小学》的出现,是他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和创新实践的产物。这本书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历代散落在文献中的各种关于儿童教育、道德修养、社会责任的论述进行了汇集、整理与提炼。它继承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并将其落脚点放在了最基础的“小学”阶段,即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小学”一词,在古代并非指今日我们所理解的“小学堂”或“小学课程”。这里的“小学”,更侧重于“专以养成圣贤之学”的初始阶段,是为将来深入学习儒家经典、理解人生大道打下坚实基础的入门教育。因此,《小学》的内容,虽然语言相对通俗,但其指向的却是极为高远的人生目标。 本书的传承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系统阐述。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到忠诚待人、诚信处事,再到勤俭节约、爱惜物力,每一个品德的培养都被赋予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和生动的道德故事。这些内容,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古代士子成长的道路,也为现代社会重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二、 内容体系与思想精髓 《小学》的篇章结构,虽然历代版本略有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板块,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修身养性体系: 内则: 这是《小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主要讲述了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从早晨起床、穿衣洗漱,到日常起居、饮食作息,再到与父母、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事无巨细,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看似琐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孝”与“悌”的观念。例如,关于“衣则”(穿着)的规定,并非仅仅强调整洁,更是通过衣冠的端庄,体现对自身和他人的尊重。关于“食则”(饮食),强调的是节制与感恩,不浪费食物,不贪图口腹之欲。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如何在一个有秩序、有礼节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培养出感恩、尊重、克制的品格。 外则: “外则”则将目光从家庭转向社会。它涵盖了在学校、在社会上与同学、邻里、长辈交往的礼仪规范。包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等。这一部分强调的是“礼”的实践,即在社会交往中遵守一定的规则和秩序,以达到和谐共处。例如,关于“出则”(外出)的规定,详细阐述了出门前的准备、路上的行为、拜访他人的礼节等。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行为不仅仅关乎自己,更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感、有社会公德的公民。 问答与事例: 《小学》并非枯燥的教条说教,它大量运用了问答和生动的事例来阐释道理。通过“问”与“答”的形式,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可理解的语言;通过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行,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道德的魅力。这些事例,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极大地增强了《小学》的可读性和说服力。它们让读者明白,道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点滴行为来践行和体悟的。 学习方法与治学精神: 除了道德伦理,《小学》也涉及到初步的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它强调“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同时也指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提升心性,完善人格。这种将学习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的观念,是儒家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小学》重要的思想精髓之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是内圣外王的统一,是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三、 “通俗解义”的现代意义 《小学》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并被赋予“通俗解义”的解读,正是因为它所蕴含的道理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人类对于善良、诚实、尊重、责任等基本价值的追求始终不变。 回归传统,重塑品格: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精神层面的困惑与挑战也日益凸显。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小学》以其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传统、重塑品格的契机。通过阅读《小学》,我们可以重新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孝道,什么是真正的友爱,什么是真正的诚信,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石。 教育的根本,人性的养成: 《小学》所倡导的,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根本——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人格的塑造,情感的培养,意志的磨砺。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言,《小学》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提醒我们,教育的起点,不在于有多少技能,而在于能否成为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生活的美学,内心的安宁: 《小学》中的许多规范,看似繁复,实则蕴含着一种生活的美学。它教导我们如何以一种更为优雅、更为得体的方式去生活,如何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如何在点滴细节中体现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当我们能够遵从这些原则去生活时,内心会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与满足。 启迪智慧,探索人生: 尽管《小学》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编排源于古代,但其蕴含的智慧却是永恒的。那些关于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追求人生价值的论述,对于任何年龄段的读者都具有启迪意义。它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通往更美好生活之路。 结语 《小学》通俗解义,并非是对原著的简单注释,而是对其精神内涵的现代阐释与激活。它试图通过一种更加亲切、更加贴近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方式,让这部古典文献的智慧,重新焕发生机,为当代读者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指引。阅读《小学》,就是一次与古圣先贤的对话,一次对自身品格的重塑,一次对美好人生的探索。它是一本能够陪伴你我,从懵懂少年走向成熟人生,从平凡生活走向精神富足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故作深奥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长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那些你以为早已熟知,实则知之甚少的道理。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精准,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平缓,让人可以静心体会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时而又像一阵清风拂过,轻快地带过一些背景信息,绝不拖泥带水。我发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他总能找到那个最贴切、最能引发共鸣的词汇,让那些抽象的概念瞬间变得具体可感。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逻辑时,作者常常会巧妙地运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作为类比,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读起来,你甚至会忘记自己是在“学习”,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高质量的思维漫步,充满了豁然开朗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和思维方式的重塑,而非单纯的信息输入。它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读完合上书本后,那种思考的惯性依然持续着。它成功地在读者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究本源”的种子,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开始产生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批判性审视的角度。这种改变是持久的,它改变了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渴望触及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这种对心智的雕琢,远超出了任何一本教科书的范畴。它像一位温和而坚定的导师,指引着读者进行一场内在的自我升级,带来的价值是长期且不可估量的。我能感受到自己的认知边界被轻轻地推开了一角,那种探索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我必须赞扬这本书在引申和拓展方面的处理,它绝非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解释的工具书。在阐述完基本理论后,作者会很自然地将视野拉远,探讨这些理论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挖掘,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维度。例如,当讨论到一个基础原则时,作者会毫不费力地将其与当代社会现象进行关联,使得书中的知识具备了极强的时效性和应用价值。这种跨领域的融会贯通,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野。阅读体验中,我常常会因为这种精妙的联结而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事物的片面理解。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像是在激发读者主动去探索和建立个人知识网络的潜力,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思维催化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调,搭配着醒目的深蓝色字体,一眼看上去就给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亲切的感觉。纸张的选择也很讲究,摸上去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细腻感,拿在手里分量适中,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使得整体视觉效果非常舒朗。那种仿佛被精心打磨过的排版艺术,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字内容,在视觉上都变得生动起来。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是用力翻开跨页,书脊也没有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种对实体书质感的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每一次捧起它,都能感受到那种被尊重的阅读体验。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提升了阅读本身的仪式感和愉悦度。

评分

从内容架构上来看,这本书的逻辑层次划分得极其清晰,犹如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引导着读者从宏观的视角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细节。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前后的呼应衔接得天衣无缝,使得整个知识体系呈现出一种强大的内在统一性。它避免了那种章节间各自为政、拼凑感的通病。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在讲解完一个核心概念后,他会适当地停顿,留给读者思考和内化的空间,而不是急于抛出下一个信息点。这种节奏感,对于需要深度思考的主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确保了它的稳固和完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追踪到作者的思维轨迹,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认知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