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四库全书-[清] 纪昀 等 中国文联出版社 9787519012557

WL-四库全书-[清] 纪昀 等 中国文联出版社 97875190125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纪昀 等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纪昀
  • 清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典籍
  • 历史文献
  • 文联出版社
  • 古籍
  • 中国文化
  • 纪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12557
商品编码:298261807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四库全书 作者 纪昀 等
定价 380.00元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 9787519012557 出版日期 2016-03-01
字数 页码 1248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虽然保留了大量的古籍,但编纂的过程,既是寓禁于征的过程,又是大兴的过程。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发生了48起“”。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在整体上重视儒家著作,轻视科技著作,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大部分科技著作因有碍于愚民而被禁毁。n
  本书的编纂沿用了原书的布局,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节选了各部的经典著作。在体例上,大部采用原文加译文的结构,以方便阅读。对于集部中的诗文则采用原文加注释的结构,旨在免去穿凿附会之意,由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去解读,从而尊重每一位诗文爱好者的艺术鉴赏个性。n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内容最为详备的一部丛书,它汇集了先秦至清代乾隆年间,中国古代典籍的精华,堪称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这部巨著的编纂,是一项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浩大工程,其意义和影响,至今仍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四库全书》的编纂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历时十年,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基本完成。当时,清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乾隆皇帝对整理和保存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愿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下令征集天下藏书,组织编纂一部涵盖经、史、子、集四部的百科全书式的丛书。这项工作规模之巨,前所未有,直接参与编纂的官员、学者、抄写人员多达数千人。 编纂的背景与目的 《四库全书》的编纂,并非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献汇集,其背后有着深远的政治与文化考量。 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乾隆皇帝希望通过编纂《四库全书》,来梳理和统一思想,将帝王治国理念、儒家伦理道德等融入其中,从而强化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思想基础。 彰显文治武功: 编纂如此庞大的文化工程,本身就是一项“文治”的体现,能够极大地提升清朝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与秦汉唐宋的盛世文采相媲美,彰显其“文治武功”的宏业。 保存中华文化: 尽管存在政治目的,但《四库全书》的编纂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保存大量珍贵文献的作用。许多在战乱、焚毁中濒临失传的古籍,通过《四库全书》得以流传后世。 《四库全书》的构成与体例 《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这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经典体系,沿用至今。 经部: 包括儒家经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以及后世对这些经典的解释和研究著作。这一部分是《四库全书》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根基地位。 史部: 囊括了中国历代史书,包括正史、编年体史书、纪事本末、杂史、地理、职官、目录等。这部分内容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最权威、最完整的资料。 子部: 包含诸子百家学说,如道家、法家、兵家、农家、医家、数术、艺术等著作。这一部分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集部: 汇集了历代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这部分是《四库全书》中最具文学色彩的部分,收录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学名家的代表作,展现了中华文学的辉煌成就。 在体例上,《四库全书》实行“存真、去伪、订讹、纠错”的原则。编纂者对所收录的文献进行了严格的审订,力图剔除其中的谬误和不当之处。每一部书都附有详细的提要,简述其内容、版本、作者生平以及编纂者对该书的评价。这些提要,本身就构成了重要的文献信息,对于后人研究古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编纂过程中的挑战与争议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充满了挑战和争议。 征集与筛选: 征集天下藏书,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在筛选过程中,出于政治目的,编纂者对一些被认为是“违背教化”或“有碍观瞻”的著作进行了禁毁。据统计,在编纂过程中,有大量书籍被查禁、焚毁,这一行为在后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被认为是文化上的浩劫。 抄写与校对: 为了保证《四库全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编纂者采取了大量的抄写工作。共抄录了七部,其中四部分藏于京师,三部分分藏于江南各地,称为“四库全书七阁”。每部书都由专人负责抄写、校对,力求精益求精。 版本考据: 在收录文献时,编纂者需要对不同版本的同一部书进行考据,选择最善的版本进行抄录,这本身也是一项艰巨的学术任务。 《四库全书》的价值与影响 尽管存在争议,《四库全书》的价值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文化瑰宝,文明印记: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最权威、最全面的资料。 文献整理的典范: 《四库全书》的编纂,在文献整理、版本考据、体例规范等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对中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术研究的基石: 历代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时,《四库全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它的存在,极大地便利了学术研究,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传播与传承: 《四库全书》的问世,不仅保存了大量濒危文献,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它的精神和内容,穿越时空,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与贡献 《四库全书》的编纂,离不开众多官员和学者的辛勤付出。总纂官纪昀,作为乾隆皇帝的近臣,在编纂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四库全书》的体例、内容、质量都有着重要贡献。此外,刘墉、纪晓岚、永瑢、朱珪等众多文臣武将,以及大批具体的抄写、校对人员,都为这部巨著的完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四库全书》的流传与现况 《四库全书》共抄录七部,分别保存在北京的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承德的文津阁,以及沈阳的文溯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其中,沈阳的文溯阁本、北京的文津阁本、文源阁本、文渊阁本,以及镇江的文宗阁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版本。而杭州的文澜阁本,在咸丰年间毁于兵燹,仅存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四库全书》已经以影印本、电子版等多种形式得以广泛传播。这使得这部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更加便捷地为全球学者和文化爱好者所接触和研究。 总之,《四库全书》是一部承载着中国古代智慧的宏伟巨著。它的编纂,既是政治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丰碑。它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严谨的体例和深远的价值,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座巍峨的里程碑,至今仍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维护传统文化典籍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追求快速反馈的时代,能够有一套如此规模和水准的影印校勘本问世,实属不易。它不仅是对历史文献的保存,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我周围一些年轻的学者朋友对这套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说明严肃的学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有其强大的市场和生命力。对于未来的研究者而言,这套书无疑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参考点,其校勘的精确度,将成为后世引用和考证的重要依据。它不仅仅是一套可以摆在书架上的装饰品,更是未来数十年内,无数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课题的起点和基石。从这个角度看,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阅读体验,上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大致浏览了这套书的导读和绪论部分。不得不说,纪昀等前辈学者们对文献的梳理和考订工作,其严谨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仅是对前代经典的简单汇编,更是在浩瀚的史料中进行了一次精妙的“考古”与“重构”。我发现其中对于一些争议性典籍的观点阐述,既有坚守传统义理的立场,也兼顾了清代以来新的学术思潮,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当代学者学习。特别是他们对不同版本之间差异的细致比对,常常能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典籍的读者来说,都是无价之宝。相比起一些过于简化的现代选本,这种原汁原味、经过大家认真校勘的版本,才能真正体现出原作者的深意和时代的局限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对照好几本参考书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一些术语和典故,但这正是学术研究的乐趣所在,它强迫你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感觉很考究,油墨的印刷也非常清晰,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籍原文,也看得出排版上的用心。我一直很喜欢收藏实体书,尤其是一些经典著作,这套书的封面设计融合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审美,放在书架上绝对是亮眼的存在。说实话,光是这种实体感受,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些电子版的影印件,总觉得少了点味道,这次入手实体书,那种翻阅古籍特有的沙沙声,那种墨香,真的让人感觉回到了那个时代,仿佛能与那些古代的大学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下了大功夫,连边角的烫金工艺都处理得一丝不苟,这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加分项。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目录的编排,结构清晰,索引做得也很到位,即便内容浩如烟海,要查找特定篇目时也不会感到手足无措。总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评分

从内容广度来看,这套书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宏大轮廓。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多个维度,几乎可以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百科全书”。这种包罗万象的特性,使得它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惊喜。今天翻到一篇关于礼制的论述,明天可能又会接触到一篇精妙的辞赋,后天也许就是关于天文历法的严谨记录。这种跨学科的知识碰撞,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我尤其欣赏它在“子部”的一些选录,很多是现代普通读者难以接触到的地方学、术数、农书等边缘性但极其重要的文献,它们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运作的肌理。对于一个对传统文化有强烈求知欲的人而言,这套书就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矿藏,每次打开都能挖掘出新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组织世界的古代视角和方法论。

评分

对于日常的阅读习惯来说,这套书的体量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我通常采用“主题式”阅读法来消化它。比如,我设定一个目标,集中精力阅读所有关于“宋明理学”相关的章节,然后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知识脉络。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虽然进度缓慢,但知识的内化程度非常高。如果只是随机翻阅,很容易被海量的文本淹没,产生阅读疲劳。但如果带着明确的问题去搜寻,它就像一个高明的导师,引导你逐步构建起知识框架。当然,这套书对读者的古文功底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发现自己时不时需要查阅古代汉语词典,甚至有些晦涩的表达需要结合上下文和相关注释反复推敲才能领会其妙处。这是一种反哺式的学习过程,阅读经典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身语言素养的过程。它不是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慢炖细品的珍馐,每一次的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