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会战

滇缅会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建英 著
图书标签:
  • 滇缅会战
  • 抗战
  • 二战
  • 中国远征军
  • 缅甸战役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滇缅公路
  • 盟军合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10346
商品编码:2982008808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滇缅会战

定价:42.00元

作者:林建英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6510346

字数:

页码:2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滇缅会战是1942年2月至1945年3月间,中国远征军在美、英盟军的协同下,在云南省西部和缅甸北部对侵华、侵缅日军发动的战役,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粉碎了日军从西南方向进攻中国大后方的企图。滇缅会战将中国的抗战纳入世界范围中,中国军队成为中印缅战区盟军的主力,阻止了日本南进的步伐,粉碎了德日意会师中东的迷梦,使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二战后联合国四大国之一。《滇缅会战》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林建英,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馆员。参与《北洋档案》《抗战中的》《南京百年城市史·人物卷》《日本侵华图志》等著作的编写,在《民国档案》等刊物发表论文近十篇。

文摘


《滇缅会战》:
  终于等来了盟军
  听闻珍珠港的炮声后,兴奋异常,他苦盼多年的抗日同盟军终于被日军亲自送来了。参加庆祝的国人涌上各大城市的街头,仿佛胜利已然提前到来。一位目睹了重庆街头欢庆场面的美国人评论道:“在美国发生珍珠港事件的那一天,这里就像是次世界大战休战庆祝一样①。”在《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元旦告全国军民同胞书》中这样评价他的敌人:“日寇这次发动太平洋战争,正用得着我国一句古话——所谓饮鸩止渴。这就是说,他拿烈性的毒酒,来求片刻的兴奋,而实际上是自寻绝灭。’
  的兴奋是有原因的。早在中国抗战爆发之初,就认定中日战争的后结束只能是在国际范围内得以解决。对于坚持抗战,“的坚定,并不是由于他相信中国自身能够聚集起足够的力量把日本人赶出去。而是由于他确信日本迟早会卷入与某个或某几个大国的纠纷中②。”他认定非要有国际抗日同盟军的帮助才能取得后的胜利,但从中国抗战刚爆发之时,英美就在推行“隔岸观火”的政策,并未对中国抵抗侵略的正义行为给予实际帮助。究其原因,无非是害怕仗义执言会损害他们自己的利益。英国张伯伦内阁出于对德国在欧洲势力膨胀的严重担忧,以及“防苏”政策的需要。对日本在华的侵略行径一味妥协。尽管日本人在中国横冲直撞,也损害了英国在华的外交和经济权益,甚至还发生了包括炸伤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在内的大小三四百起日英直接冲突,但英方仍然“忍辱负重”,甚至不惜低三下四地向日本承诺保证不援助中国,以求能够保住他在中国及远东地区的殖民利益。与此同时,身居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暂时放弃了他们一贯标榜的所谓“公正”“正义”立场,对日本的侵略利益“不予承认”,但同时又宣布对日本侵华保持“中立”。美国人此时对日本感兴趣的是与日方进行战略原料的物资贸易,从中牟取商业暴利。资料表明,直至1939年1-8月,美国对日出口额与两国贸易额的比率,较1937年、1938年两年同期的数额仍有增加①。如果把1939年1-8月间美日贸易总额视为100,那么其贸易额则为71.28,而其中又多为石油及其产成品、钢铁废料、金属加工机械、铜、汽车及配件、飞机及其零部件等原料。这些恰恰又都是日本维持侵略战争所必需的。从这一点来看,美国人实际上是在资助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英美对日本的妥协、退让乃至放纵并没有得到日方的回报,他们企图引导日本北进苏联的战略设计也被无情的事实所粉碎。当德意在欧洲大打出手之后,日本军队的魔掌也同时伸向了英美。1939年2月,日军攻占了海南岛;3月31日,日军又攻占了南沙群岛。当太阳旗插上了这一位于新加坡与马尼拉之间的岛屿时,英美一些政军人士才终于有所醒悟。正如曾任英国驻华公使的卡多根在1938年11月29日的一份备忘录里所说的那样:“我们用讨好日本的办法将终得不到任何东西。如果他们赢得了所有的目标,他们仍然会抛弃我们,并且赶走我们②。”然而十分可惜的是,英美当局都依然没有对日本的南进野心及时进行有效的遏制。1940年6月,日本又趁德意横行欧洲之机向英国提出了新的“必须尊重的要求”。
  ……

序言



长城烽烟:抗战正面战场全景实录 作者: 张文远 出版社: 史海文集出版社 页码: 890页 定价: 128.00元 装帧: 精装 ---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文献考据,全景式地再现了自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在正面战场上所经历的血与火的洗礼。这不是一部聚焦于某一特定战役的碎片化叙事,而是试图构建起一幅涵盖战略决策、战役执行、后勤保障以及官兵心路历程的立体画卷。 第一部分:初战与定型(1937-1938) 本书开篇详述了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面对日军“速战速决”战略时的艰难抉择。从平津沦陷后的战略转移,到淞沪会战的惨烈对决,作者深入分析了国民革命军从地方军阀整合到初步形成统一指挥体系的复杂过程。 淞沪的抉择与代价: 作者不仅细致描绘了宝山、罗店等地的肉搏战细节,更着重探讨了蒋介石集团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深层考量。书中通过大量未曾公开的军事会议记录摘要,揭示了高层在兵力调配、外援期望以及国际舆论压力下的心理博弈。重点分析了德式装备的有限效能与日军空中优势之间的巨大鸿沟。 南京的悲剧与反思: 对于南京保卫战,本书采取了极为审慎的态度,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除了对守军各部部署的梳理外,更侧重于指挥系统在战事急转直下时的混乱与失序,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作者强调,南京的失守不仅是军事上的挫败,更是对中国社会信心的重大打击,也直接促成了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重庆的战略调整。 徐州会战的转折点: 紧接着,本书详细解读了徐州会战,特别是台儿庄的胜利。作者认为,台儿庄的成功并非偶然的“奇迹”,而是基于李宗仁指挥下的兵力集中与战术机动性,是对日军轻敌冒进的有力惩戒。但同时,书中也客观指出了,徐州会战暴露出的后勤保障线过长、战场协同不力等系统性问题,仍是后续作战必须面对的挑战。 第二部分:战略相持与消耗(1939-1941) 随着战线拉长,正面战场的重心转向了对武汉、长沙等战略节点的争夺,以及在广袤腹地展开的消耗战。这一时期,日军的战略目标从占领主要城市转向了“治安战”和对交通线的切断。 武汉会战的拉锯: 作者将武汉会战描述为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线最广的一次战役。书中对比了中国军队在广德、瑞昌、九江等地的顽强抵抗,分析了日军三个集团军在长江两岸的配合困境。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如何通过对长江航运的持续骚扰和对日军侧翼的有限反击,有效迟滞了日军的“扫荡”节奏。 长沙的坚守: 湘北战场的系列战役,特别是三次长沙会战,被本书视为中国军队“阵地防御”战术的成熟标志。作者通过对薛岳“天炉战法”的精细剖析,揭示了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地形的利用、预备队的适时投入以及情报获取的有效性。书中对比了三次会战中,中国军队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设伏的战术演变。 中条山的悲歌与意义: 本部分也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黄河沿岸的战事,特别是中条山战役的得失。作者认为,尽管中条山区域数次失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它成功牵制了大量日军精锐,对确保后方基地和物资运输线的相对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牵制作用。 第三部分:外援与内耗(1942-1944) 进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面临着日军战略的调整——从大规模会战转向“以攻为守”的局部“以打代消”的扫荡行动,以及持续的“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的巨大压力。 特种作战与情报: 随着国际援助(如“飞虎队”)的到位,本书详细介绍了国民政府军委会内部情报部门的运作,以及对日军后勤补给线(如滇缅公路的初期运输)的保护与破坏工作。 “一号作战”的重创: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正面战场遭受的最严重挫折之一。作者详尽梳理了日军的战略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摧毁中国空军基地。书中侧重于分析中国军队在兵力分散、战线过长、协同不畅的情况下,如何迅速失守长沙、衡阳等地。特别是对衡阳保卫战的分析,突出展示了方先觉部在极端困境下所展现的坚韧与战术智慧,尽管最终失守,但其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拖延了日军的战略部署。 第四部分:反攻的曙光(1945)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抗战末期的全面反攻,即“雪亮行动”的准备与实施。 战略转折: 作者分析了在盟军太平洋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背景下,国民政府如何从战略防御逐步转向局部反攻。重点介绍了对日军在湖南、广西、湖北等地占领区的收复战役,以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缅甸战场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对正面战场产生的直接影响。 胜利的代价与遗产: 结语部分,作者并未沉溺于胜利的喜悦,而是对整个正面战场的牺牲进行了深沉的总结。本书通过对国民革命军各集团军战损率的统计分析,揭示了抗战胜利背后所付出的惊人代价,并探讨了这场长期消耗战对战后中国政治格局和军事现代化进程所遗留下的复杂遗产。 全书行文严谨,史料丰富,力求在宏大叙事中不失对具体战术和个体命运的关怀,是研究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不可或缺的参考巨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书籍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或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炉火纯青,高潮迭起,张弛有度。在描述激烈战斗场景时,文字如同疾风骤雨,短促有力,充满了动感和紧张感,让人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细节。然而,在穿插讲述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或战略会议时的沉思时,笔锋又变得舒缓而富有哲思,为读者提供了喘息和思考的空间。这种节奏的交替使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持久性,使得即便是在阅读一些较为复杂的军事部署章节时,也丝毫没有感到疲惫。它成功地平衡了历史的严谨性和文学的可读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更在于它引发的深层思考。它促使我去反思战争的本质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冲突与和解。作者在书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关于战略思想和国际政治博弈的分析,但这些分析从未显得突兀,而是自然地服务于叙事。比如,它对不同盟友之间微妙的猜忌和协作的探讨,展现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军事结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期的国际格局有了更立体、更成熟的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简单的是非对错划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读者能够跳出简单的爱憎,去理解历史洪流中个体和国家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赞叹,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查阅和比对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和口述历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战役背景下不同群体,比如当地民众、不同派系的军事力量之间的复杂互动,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摹。它没有把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善或恶,而是展现了战争的灰色地带,那种在生存压力下人性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读到关于后勤补给线紧张到极限时的描述,我几乎能闻到那种泥泞和饥饿混合在一起的腐臭味。这种对微观层面的真实还原,远比宏大的战略部署更能触动人心。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成了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命运,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战场的残酷性,让人在合上书卷后,仍久久无法忘怀那些小人物的坚韧与无奈。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我很难用单一的词汇来概括。它时而像一位年迈的老兵在讲述他亲身经历的往事,语气中带着沧桑和坦诚;时而又像一位冷静的史学家,用精确的词汇剖析事态的发展逻辑。尤其是在描绘环境描写时,那种对亚热带丛林特有的潮湿、闷热和植被的压迫感的刻画,细腻到仿佛能让人感到皮肤上的黏腻和蚊虫的叮咬。这种强烈的感官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故事的真实感。整体而言,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情感表达克制而有力,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在不经意间击中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对于任何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配色大胆而富有历史感,那种陈旧的纸张质感似乎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用心,字体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增添了一种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历史节点插入的一些老照片和地图,那些模糊的影像和粗糙的线条,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展现了高超的功力,行文流畅而不失庄严,叙事时而磅礴大气,时而又细腻入微地捕捉人物的内心挣扎。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史诗氛围,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事件,更像是在重塑一段已经被时间冲刷的集体记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和场景构建,让读者仿佛置身事外的观察者,亲历着历史的转折点。这种叙事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沉浸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