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研究
定价:150.00元
作者:杨民康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040307962
字数:
页码:46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从中国傣族和孟高棉语诸族佛教音乐的考察研究人手,进而使之同在历史和现实文化生活中与其发生过联系、对之产生过影响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佛教音乐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若从文化象征的角度看,这也是缘起于一种将“呗赞”与“贝叶文化”联系起来,在一种广义的“贝叶文化”层面上,对巴利系南传佛教音乐文化进行的系统观照和研究。
书中所述南传佛教诸民族民俗文化及生活场景悉为作者数十年田野考察之浓缩凝结。
目录
上篇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概论
章 南传佛教及其音乐文化
一、呗赞、梵呗与贝叶文化
二、叙说我国南传佛教文化
三、南传佛教在我国云南的传播和分布
四、南传佛教节日与仪式
五、南传佛教音乐的分类
第二章 文化圈、文化层与文化丛
一、传统音乐中的宗教一世俗文化二重性
二、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丛及其外部生态环境
三、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丛与文化层
四、文化圈、文化区、文化丛与佛教音乐文化
五、云南省南传佛教音乐风格区划的历史与现况
第三章 佛教经腔、吟唱音乐及佛曲
一、巴利语佛教经腔
二、傣语佛教经腔
三、吟唱音乐
四、傣族佛曲
五、孟高棉民族佛曲
六、阿昌族佛曲
第四章 佛教节庆歌舞音乐
一、表演模式和模式变体
二、傣族歌舞音乐
三、孟高棉民族歌舞音乐
第五章 器乐和法器、乐器及其社会文化内涵
一、法器、乐器的基本类型
二、佛教器乐的运用场合及社会性分类
三、佛教音乐与塑造社会文化人格
四、节庆仪式器乐中蕴涵的时空文化关系
五、器乐时空关系与宗教——世俗象征意义
六、音乐风格分布语境下的音乐文化丛形态特征
中篇 佛教法会、节庆及仪式乐舞活动
第六章 寺院法会及仪式音声
一、日常功课仪式
二、僧团仪式活动
第七章 安居节法会及其乐舞活动
一、安居节与宗教民俗
二、傣族安居节
三、布朗族安居节
四、德昂族安居节
五、佤族安居节
六、阿昌族安居节
第八章 泼水节法会及其乐舞活动
一、泼水节与宗教民俗
二、傣族泼水节
三、德昂族泼水节
四、布朗族泼水节
五、佤族泼水节
六、阿昌族泼水节
第九章 其他法会及仪式音声
一、赕生日仪式
二、丧葬与守护仪式
三、婚礼仪式
四、烧白柴仪式
五、上新房仪式
第十章 自然宗教仪式音声与南传佛教
一、自然宗教与南传佛教
二、祭勐神、寨神仪式
三、祭谷神仪式
下篇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佛教音乐文化交流
第十一章 古代中原朝廷与东南亚地区的佛乐文化交流
一、唐代以前的佛教及音乐文化交往
二、唐代进入长安的缅甸佛教乐舞骠国乐
三、宋、元使节有关真腊佛教乐舞民俗的见闻
四、明、清时期缅甸音乐在中国宫廷和地方的流传
第十二章 古代傣族内部及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佛乐文化交流
一、明代以前傣族与东南亚邻国和地区交往的傣文记载
二、明代各傣族聚居区之间及它们与缅甸的较频繁交往
三、清代德宏傣族聚居区佛教节庆音乐的交融与定型
第十三章 终论:佛教传播史晚期的音乐本土化
一、佛教音乐的文化传播与受容
二、北传佛教东渡与日韩佛教音乐的本土化
三、中国南传、北传佛教音乐本土化的比较
四、我国云南省与东南亚地区南传佛教音乐本土化的比较
五、我国云南省南传佛教仪式音乐的当代文化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外文著作
中文译著
论文
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杨民康,男,白族,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三峡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
文摘
序言
这是一部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作品,它让我看到了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力量。作者并非简单地在介绍音乐的构成,而是试图去捕捉和传达南传佛教音乐所承载的信仰、修行以及与信徒心灵产生的共鸣。书中的许多案例分析,都让我深思。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对某个特定地区南传佛教音乐的描写,来展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音乐来寄托情感、寻求慰藉。这种将音乐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亲切和真实。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音乐“普世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理解。一方面,南传佛教音乐有其普世的宗教共鸣,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另一方面,它又深深地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土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作者在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们看到了南传佛教音乐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其独特性,又是如何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的。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南传佛教音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音乐作为一种人类共通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提醒我们,在浮躁的现代社会,还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音乐文化,值得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去传承。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滋养,让我对生活和文化有了更丰富的解读。
评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中国南传佛教音乐发展的脉络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些音乐的资料,而是将音乐置于广阔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南传”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梳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但作者通过详细的史料考证和逻辑严密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南传佛教音乐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们得以窥见这种音乐形式如何在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相互激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关注了音乐的“形”,比如乐器、曲调、演唱方式等,更深入探讨了音乐的“神”,即音乐所承载的宗教思想、信仰实践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例如,书中对音乐在寺院日常修行、节日庆典、乃至民间信仰活动中的作用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地道,不是那种生硬的学术腔调,而是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和人文关怀,仿佛他是一位亲历者,在娓娓道来一段悠远而动人的音乐史。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的全新窗口,让我对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佛教音乐与人类精神世界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驾驭能力非常出色,读起来毫无障碍,即使是对南传佛教音乐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被作者的叙述所吸引。我喜欢这种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它既保持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兼具了普及性的传播力量。书中很多段落的描写,都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些古老的梵音在耳边回响,感受到那些神秘的仪式在眼前展开。作者在引用史料时,也非常谨慎,并且会详细地解释这些史料的背景和意义,让我们能够理解其研究的依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音乐与仪式之间关系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音乐在宗教活动中存在,但具体它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却知之甚少。这本书详细地阐释了南传佛教音乐在不同仪式中的具体功能,比如如何帮助信徒集中注意力,如何表达情感,如何进行宗教的传承等等。这些细节的分析,让我对佛教音乐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书中对一些具体乐器的介绍和对一些经典曲目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这些乐器和曲目知之甚少,读完之后,才发现它们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南传佛教音乐,更让我们理解了音乐在一种特定文化和信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史,更是一部文化史、一部精神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精美,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封面设计也很有艺术感,色调沉静而富有层次,隐约透露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个人对这类具有历史深度和文化底蕴的学术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涉及佛教音乐这样独特而复杂的领域。我一直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情感、思想和信仰的载体,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连接过去与现在。而南传佛教音乐,在我看来,更是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宗教的神秘力量,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无疑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佛教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发展演变,以及它对当地社会和民众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了解过的视角和信息,例如,它是否会探讨不同地区南传佛教音乐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会分析音乐在佛教仪式中的具体作用,比如如何引导信徒进入冥想状态,或者如何表达对神圣的敬畏?我个人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南传佛教音乐的乐器介绍、曲式分析,甚至是与当地民俗音乐的融合情况的探讨。如果书中能够配有相关的图片或插画,那就更加完美了,视觉的呈现往往能极大地增强我们对复杂概念的理解。总而言之,从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来看,它似乎是一部严谨而不失艺术性的学术著作,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美好的预想,相信它一定能为我带来一次充实而愉快的知识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体例和结构都设计得非常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研究的细致和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开头部分往往会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方法进行清晰的阐述,为读者建立起一个坚实的认识基础。然后,通过分章节、分主题的方式,逐步深入地探讨南传佛教音乐的各个方面,使得整个研究脉络清晰,逻辑严谨。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地理解复杂的问题。书中在讨论某些概念或理论时,会引用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这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开放的学术视野。同时,作者在引用这些成果时,也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论述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音乐的理论性研究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生动的田野调查和个案分析。这些鲜活的例子,让原本抽象的学术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例如,书中对某个寺庙的音乐实践、某个宗教节日的音乐仪式,以及某个僧侣的音乐传承的细致描写,都极具感染力,仿佛将我们带到了现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满足了学术研究的深度需求,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了解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的平台,让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广阔的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