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华节令趣事

图说中华节令趣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大勇著,Dodolog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节日
  • 民俗文化
  • 节令故事
  • 中华文化
  • 图文阅读
  • 趣味科普
  • 节日习俗
  • 文化传承
  • 亲子阅读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1192
商品编码:297271760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图说中华节令趣事

定价:45.0元

作者:马大勇著,Dodolog 绘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302411192

字数:2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读物,描述了各个节日诗情画意的来源和不为现代人所知的各种有趣习俗。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全面揭示了中国节令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

目录


作者介绍


马大勇,南宁市作协会员。2000年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毕业。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普及读物的写作,已出版多部关于中国节日民俗、插花、雕塑、衣冠礼仪等方面的作品。
  Dodolog,原名刘帅,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系设计专业。插画师,已出版《FairyCOCO:Dodolog手绘水彩插画集Ⅰ》画册。

 

文摘


1.1.5 压岁钱与拜年、访亲、饮春酒
  春节里,人们拜年相贺,是交际的好时候。拜年的礼仪很多,如小辈们于除夕吃过年夜饭或新年凌晨在祭完神与祖先后,便向家中的长辈拜年。去亲戚家也要拜年、拿压岁钱。过去是小辈向老辈跪下叩拜,说几句祝福的话,老辈也高兴地回赠勉励、祝福的话语,然后给压岁钱。如今一般不需跪拜了,代以作揖、鞠躬,但都要给压岁钱。
  压岁钱来源很早。来源于古代厌胜之术。汉代已有一些佩戴、铸上各种吉祥语的厌胜钱,以求吉利。在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写到皇宫中向宫女分发金钱的诗句:“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宋代后在过年时给压岁钱,逐渐改为给流通的钱币了。清代,儿童过年,长辈给些钱,用红绳串之,置之卧所,曰“压岁钱”。《燕京岁事记·压岁钱》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所谓压岁,是压住一年中的不吉,压住飞逝的时光、求得吉利之意。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们对小辈的祝福、爱护;而小辈们拿到这些钱,也可以开开心心地去玩,去购买心爱的东西。孩提时代,谁不盼着得到压岁钱呢?
  不过,如果压岁钱给得过分了,也会对小辈们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又出现了压岁玩具、压岁书籍,由长辈向小辈赠送,或许这更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拜年也称为大拜年,“大”字是范围广大之意,因为春节期间,除了向长辈、父母拜年,还要在亲朋好友、同事之间互相拜年,赠送年礼。人们穿上新衣,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问候,使吉庆安乐的气氛更为浓重,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也可增强团结、消除隔阂。
  拜年又称走春、探春,形式多样。也有送名片拜年的。因到处拜年,分身乏术,便派人拿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此俗极古。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周密的表舅吴四丈,性情滑稽,把友人沈公子派来送名片的仆人灌醉了,暗中把仆人封套里的名片换成自己的,仆人酒醒后去送名片,白替吴某跑腿,自己主人的名片却没有送到。
  明代后,投名帖贺年之风大盛。许多人家只好“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清人顾禄撰《清嘉录》)。明代文人文徵明的《拜年》诗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又兴起在新年举行团拜之风,省去同僚间奔走之劳。清人艺兰生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这种方法很好,所以如今各机关、社会团体等多有采用。

  ……

序言



《岁岁中华:古韵今风里的节庆密码》 漫步在中国悠长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总能与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节庆不期而遇。它们如同镶嵌在岁月年轮上的璀璨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光辉。从春风初拂的元宵佳节,到夏日盛大的端午龙舟竞渡;从秋收喜悦的中秋月圆,到冬日阖家团圆的春节,每一个节令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诉说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岁岁中华:古韵今风里的节庆密码》正是这样一本带领读者深入中国传统节庆世界的引路书。它并非一本简单的节日百科,而是一次充满温度与深度的文化探索之旅。本书将带您一同解开那些隐藏在节庆习俗背后的文化密码,感受中华民族在不同时节的独特情感寄托与生活智慧。 第一章:岁首祈福,新启华章——春节的万象缤纷 春节,无疑是中国节庆中最隆重、最核心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日子的更迭,更是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盛大仪式。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春节的丰富内涵。 年兽传说与爆竹声声: 回溯春节起源的古老神话,探究“年兽”的传说如何催生了爆竹、舞狮、贴春联等习俗。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驱邪避凶、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我们将细致解读春联的讲究,从字面到寓意,再到书写与张贴的规矩,体会其中蕴含的对未来一年的期盼。 年夜饭的仪式感: 揭示年夜饭在中国家庭中的独特地位,不仅仅是饱腹,更是亲情团聚、沟通情感的重要时刻。盘点年夜饭桌上那些寓意吉祥的菜肴,如鱼(年年有余)、饺子(更岁交子)、汤圆(团圆美满),细致讲解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象。 拜年习俗的演变: 从古时的“拜新年”到现代的“走亲访友”,探讨拜年习俗的变迁与不变。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拜年方式的差异,以及电子拜年、云拜年等新形式如何丰富了传统的拜年文化。 元宵的灯火阑珊: 详细讲述元宵节作为春节的延续,其“闹花灯”、“猜灯谜”的习俗如何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探寻灯笼的起源与发展,解析灯谜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以及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为何深入人心。 第二章:艾草芬芳,龙舟竞渡——端午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节日。它不仅是纪念屈原的爱国节日,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夏日庆典。 屈原的千古绝唱: 深入剖析屈原的故事,理解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爱国情操,以及粽子和龙舟竞渡与纪念他的联系。 粽叶飘香的奥秘: 详细介绍各地粽子的不同制作方法、口味偏好,以及包粽子这一行为本身所蕴含的家庭协作与传统传承。从糯米、粽叶的选择,到馅料的搭配,再到包扎的手法,都将一一呈现。 龙舟竞渡的激昂: 描绘龙舟竞渡的场景,解析这项运动的起源、规则,以及它所代表的团队精神、拼搏向上、驱邪避瘟的意义。 艾叶沐浴与五彩绳: 讲解端午节佩戴艾叶、饮雄黄酒(需注明现代已不提倡饮用)、系五彩绳等习俗的由来,以及它们在驱虫、辟邪、祈福方面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月满中秋,思念如潮——团圆与感恩的交响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温情脉脉的一个。它寄托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的美好期盼,以及对生活圆满的无限憧憬。 嫦娥奔月与吴刚伐桂: 讲述中秋节最经典的传说故事,探究这些神话如何塑造了人们对月亮的浪漫想象。 月饼的千滋百味: 深入探讨月饼作为中秋节的标志性食物,其不同地域的口味差异、馅料变化,以及月饼的形状为何多为圆形,象征团圆。 赏月与祈月: 描述古人赏月的雅致情趣,以及“对月当歌”的抒情传统。解析“祈月”习俗的变迁,从古时的虔诚祭拜到现代的轻松祝福。 回家团圆的情感纽带: 强调中秋节作为“团圆节”的核心意义,分析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团圆”这一概念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第四章:丹桂飘香,秋收喜乐——重阳的敬老情深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一个饱含敬老尊贤、登高祈福寓意的节日。 登高望远与避灾: 探究重阳节“登高”习俗的由来,以及古人为何认为重阳登高能够避灾、远祸。 菊花酒与菊花糕: 介绍菊花在重阳节的象征意义,以及饮菊花酒、食菊花糕的传统,品味其中的文化底蕴。 敬老养老的传统: 重点阐述重阳节作为“敬老节”的现代意义,呼吁人们关注老年人群体,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秋日田园的丰收图景: 描绘秋收时节的田园风光,将重阳节的到来与农作物的成熟、农民的辛劳与喜悦联系起来,展现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动图景。 第五章:冬至的饺子,腊八的粥——岁末的温暖序曲 冬至和腊八,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节”,却在中国农历的岁末年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承载着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期盼和对过往一年的回味。 冬至的“冬至大如年”: 详细解释冬至在古代的地位,以及“吃饺子”或“吃汤圆”的习俗在不同地区为何成为传统,探讨其蕴含的“团圆”与“节庆”意义。 腊八粥的丰富内涵: 介绍腊八粥的由来,以及熬制腊八粥所使用的各种谷物、果实,解析其中包含的“五谷丰登”的祝愿,以及“腊八”作为春节序曲的重要意义。 冬日里的温暖习俗: 探讨冬至和腊八前后,各地还有哪些与寒冷天气相适应的温暖习俗,如围炉夜话、炖煮美食等,营造出温馨的节日氛围。 结语:节庆传承,生生不息 《岁岁中华:古韵今风里的节庆密码》并非仅仅陈列节日的日期和习俗,而是试图通过挖掘节庆背后的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将自然节律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节庆文化。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生活,这些节庆如同活着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不断演变,滋养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本书旨在带领读者重新审视这些熟悉的节日,发现它们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深刻意义,共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拿到这本《图说中华节令趣事》,就深深被它吸引了。光看封面,那古朴的色彩和精美的插画,就仿佛穿越了时空,带我回到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年代。翻开内页,每一页的插画都细致入微,生动地描绘了节令的场景。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春节的篇章,从贴春联、放鞭炮到拜年、吃年夜饭,每一个细节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那些关于灶王爷的神话故事,还有各种吉祥图案的寓意,都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书里还讲到了元宵节猜灯谜的乐趣,还有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以及中秋节赏月、思乡的情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节令,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述,将节令背后的习俗、传说、诗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感觉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文化盛宴。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个博学的老者在聊天,他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在中华传统节令的魅力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国家,我的文化。

评分

要说《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莫过于它将那些遥远的传统节令,变得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仿佛就在昨天。书中对于每个节令的描述,都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片,将节令的场景、人物、活动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可以看到人们在节日的街头巷尾忙碌的身影,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节日气息。书中讲述的一些关于节令的趣事,更是让我忍俊不禁,例如关于灶王爷的传说,还有一些关于节令禁忌的民间说法,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趣味。它让我明白了,这些节令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这些节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愿意去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

评分

拿到《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式书籍,没想到它却以一种极其轻松有趣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世界。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不熟悉传统文化的朋友来说,也能轻松理解。它没有使用复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最生动的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将每个节令的由来、习俗、传说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春节时,书中不仅解释了“年”的传说,还列举了许多描写春节景象的诗句,让我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春节的喜庆和温馨。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小问答,这些互动式的设计,让阅读过程不再单调,反而充满了趣味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评分

不得不说,《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关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节庆,更深入挖掘了许多我此前从未了解过的细枝末节。比如,关于清明节,它不仅仅讲述了扫墓祭祖,还提到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例如有些地方会荡秋千、放风筝,这些都是我过去从未想过的。还有七夕节,书中没有停留在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而是探讨了古代女子乞巧的习俗,以及那些精巧的手工艺品,让我看到了古代女性的智慧和创造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如今已经不太为人所知的节令,比如重阳节,除了登高望远,还讲到了插茱萸、赏菊饮酒的传统,让我对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配以大量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是装饰,更是对文字内容的有力补充,它们准确地捕捉了节令的神韵,让文字变得更加鲜活,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住。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广阔、更深入的文化画卷。

评分

《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就像一本精美的画册,又像一本有趣的百科全书。它的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节令展开,但内容却远不止于节令本身。书中对每个节令的起源、发展、演变都有详细的介绍,并且穿插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与节令相关的民俗活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地不同风俗的描绘,这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例如,在讲述端午节时,书中不仅仅提到了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还介绍了南方赛龙舟、北方挂艾草等习俗,让我对这个节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书中的插画更是点睛之笔,它们风格多样,既有写实的描绘,也有写意的表达,将节令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欣赏这些插画,它们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节日之中,感受着节日的喜悦和祥和。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合理,每个节令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可以随时翻阅,也方便深入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