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技术风险的文化研究
定价:58.0元
作者:杨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302412519
字数:21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世纪初,技术风险已经在我国呈现出极其普遍的现象。象食品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技术使用出现快速发展态势,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类坐在了“文明的火山口”上。技术运用的危害与损失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使人们在技术风险面前不断思考人的价值,人类的发展问题,因此,对技术风险下文化反思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序
杨明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当代技术风险的文化研究》几经修改,终于作为专著出版了,可喜可贺。
当代科技哲学的研究正把技术与文化的反思当作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进行考量,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坐在了“文明的火山口”上。截至20世纪初期,西方科技的发明与运用,使工业化国家的技术能力、综合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然而,技术运用带来的负面作面也逐渐显现,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危害,技术风险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使得西方学者在技术风险面前不断思考人的价值,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刚刚改革开放,需要科技兴国,技术风险问题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到了21世纪初,技术风险呈现普遍的现象,比如食品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据考察,我陆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受到了污染,很多食品都有问题,技术风险在我国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而近十年来,的学者也都只是在伦理学、社会学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缺乏从文化意义上对技术风险做进一步分析和思考。因此,对技术风险下的文化反思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依据这样的背景,本书的研究是建立在“一个基本点”和“两个前提”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个基本点”是指:基于技术风险对人类带来的消极作用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对技术风险负面价值的文化思考与分析。“两个前提”是指:,文化实践应对技术风险具有可能性。文化实践是人类在技术运用的过程中的有意识的能动过程,风险源于人类的实践,人类实践又反作用于风险。在技术变化的长河中,人类始终受制于不确定认识、制度以及物器的影响,风险始终是伴随人类生存的常态。因此,产生于此又受制于此的文化实践,能够体现本体、认知和价值性的作用,具有应对风险现实可能性。第二,文化建构应对技术风险具有必然性。文化建构是对技术风险系统的认识过程,因为当代技术风险呈现无限扩大的不可逆的趋势,人类只能在系统内揭示技术风险的特征,在系统内揭示技术风险的文化意义,这决定了研究基础是在技术文化系统可认知边界内,阐释(可还原)技术风险文化对策的客观性、合理性。离开这样的基础,就不可能在理性范围内应对风险。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书对技术风险文化反思做了理性推论,对风险下的文化冲突、文化系统、文化发展、文化评价以及文化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这些文化反思力求找到应对技术风险的方法与对策。
一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技术、风险、文化的概念进行历史性的追溯,揭示技术风险的文化本质特点。技术风险就是人类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形成的不确定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包含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确定性是技术风险主要特点,体现在技术运用过程中的时空、状态、功能、后果的不确定性。这里特指是人类技术运用过程中的风险而不是其他的。例如,2011年3月,日本海啸引发大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并不是我们要研究的,但大地震导致福岛核泄漏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却是技术风险所要研究的内容,对这种技术风险本质的揭示过程就是文化理性的分析过程。
二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当代技术运用呈现综合性、复杂性及全球性的特点,技术运用的不确定性与文化产生冲突,冲突的后果引发一系列的风险危机。造成文化冲突的直接原因在于文化属性的缺失、结构失衡、功能削弱,而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理性,也就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因此,要想解决文化困惑就要在文化理性范围内思考应对风险的方法,仅就某种现象或的报道中骤然感到风险的来临还远远不够,需要理性思考能够成为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当代技术。
三是解决“什么结构”的问题。技术风险下的文化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文化结构是分层次的:物器性的在表层,看得到也摸得着;制度性在中层,承上启下;认知性风险在里层,包含思维观念、理想信念、伦理价值等,成为文化反思的核心内容,发挥着全球性、选择性、转换性的功能和作用。例如,福岛核泄漏对人类造成的风险恐慌,各国都在反思核技术运用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德国已经决定2020年停止使用核电站。所以,某一风险事例带来的往往是系统的、全球的,在各个层次、各个国家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四是解决“什么关系”的问题。如果说当代技术风险是一个纵向系统,那么技术风险与文化发展就是横向关系。反思技术风险在现代性中的多层文化价值关系,体现在技术风险中的文化发展需要和文化发展对技术风险的要求和制约。文化发展对技术风险产生的预测与制约作用,使得技术运用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对文化发展分析,就要从技术、管理、风险意识等系统层面,从生存需求的系统关系上和相互作用上,考虑技术风险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寻找解决风险的对策。
五是解决“什么功能”的问题。不同的系统结构,就会发生不同的功能。认知系统、制度系统、物器系统的风险都对人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是站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视野上,思考文化功能的问题,这里包含两个重要内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问题。风险识别是比较难的问题,文化评估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我们缺少这样的意识,也缺少制度安排。比如富人不愿上保险,穷人上不起保险,因此给出低生活保障,上保险就成为政治任务。只有站在生存与发展的需求系统中,通过预测协商,开展积极的文化评价,文化评价的价值功能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当代文化评价的价值功能具有保持文化根基、发展文化需求、维护文化秩序的重要作用。
六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当代技术风险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面前,人类要用系统的方法来应对风险,就是在风险面前人人平等,在风险的文化资源配置面前人格平等。富人不能只享受技术风险的好处,穷人也不能只忍受技术风险的恶果。文化正义性体现在风险面前探索真理之路、探索自由之路,正义性是技术风险下的首要价值。因此,在正义性原则下,风险的文化资源配置体现了人性化、责任化和伦理化。人性需要教育启蒙,责任需要明晰承担,伦理需要良知和谐。在技术的功利世界中,在文化的沙漠中,是建不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厦的。所以,要在系统中反映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实现从文化正义到文化和谐的过程。
后,书中提出三个结论:,技术风险的文化理性是性的价值认同。文化理性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了文化系统的批判能力,是、开放与发展的过程。是系统的,开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化,而是系统的开放,发展是在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实现风险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第二,技术风险的文化建构是系统性的路径选择。当代技术风险的文化建构系统性,体现在技术文化系统是可溯源的、多样性的和自组织的。可溯源是建构文化系统进化的价值根基与评价过程;多样性的竞争、选择、融合是解决在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文化特殊性矛盾的思维路向;自组织是自我建构过程。有选择就有不确定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已被自组织、自演生、自选择的广义进化论所替代,因此,体现文化建构的系统路径是在文化自觉中实现的。第三,技术风险的文化实践是承载性的协同机制。技术风险下的文化反思,使得文化系统从混沌状态变为有序状态,这是技术风险在文化实践主导下的协同性选择,它体现了技术风险文化资源配置的正义性。文化实践承载着技术风险过程的意义性、协调性及和谐性的作用,是技术风险下文化反思的高价值。
总之,作者以宽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文化的视域,全面论述了当代技术风险的文化问题,初步构建了技术风险下的文化反思路径。如果说这一路径具有的合理性,那就是能够对当代技术发展具有的文化警示作用,也是当今技术风险文化反思的良好开端。
当然,本书只是从一个视角研究技术风险的问题,即使从文化视野上也还有许多未涉及之处,这一研究还是起步阶段,路途漫长涉艰,学术永无停止,这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和完善。特别是在当代技术风险面前,要思考决定人类未来的人文精神与理性规范的关系,更要从艺术美学方面反思技术风险的文化特殊性,这些对当今人类社会更具有长远意义。相信作者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勤耕不辍,深化研究,能取得更好的学术成就。
叶启绩
2014的中秋于中山大学蒲园
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它挑战了我对“技术风险”的传统认知。我原本以为会读到更多关于黑客攻击、网络欺诈、核泄漏等具体的、可量化的技术风险,但作者的视角更为宏观和深刻。他将技术风险视为一种与文化、社会结构、权力动态紧密相关的现象,并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对“技术乐观主义”的审慎批判,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过度关注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便利,而忽略了其可能导致的社会疏离、个体异化以及新的社会不平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技术商品化”和“技术帝国主义”的讨论,这些概念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并非总是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其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经济利益和权力博弈。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对科技产品设计中隐含的文化偏见的分析,以及对社交媒体平台如何重塑人际关系和社群结构的探讨,都让我对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审视技术,并警惕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隐性风险。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对当下科技发展感到有些迷茫的时期,总觉得很多东西来得太快,发展太迅猛,却又说不清具体的问题出在哪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它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技术风险的方式。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从文化符号、社会规范、权力关系等多个维度,层层剥茧,揭示了技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复杂生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风险社会”概念的拓展性解读,将技术风险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进行考察。那些关于技术与日常生活融合、技术与身份认同构建、技术与社会信任瓦解的章节,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能清晰地看到,技术并非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并反过来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文化。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例如对智能家居、虚拟现实、基因检测等技术应用的文化解读,让我对这些技术的潜在风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技术影响的个体,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技术,并对其潜在的社会后果进行更深刻的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蓝色调,配合着略显抽象的科技元素,似乎在预示着书中将要探讨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潜藏着未知风险的现代技术。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日常生活中科技产品如何塑造我们行为模式的画面,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影响。作者似乎并非直接揭示某个具体的“技术风险”,而是更侧重于从一种更宏观、更具文化视角的角度来审视科技的渗透。这是一种非常引人深思的切入点,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与科技的关系,以及科技在社会结构和个体认同中扮演的角色。那些关于信息过载、算法偏见、数字鸿沟的讨论,在书中被赋予了更加具象化的文化解读,让我仿佛能看到这些抽象概念如何在我们的社会肌理中留下印记,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沟通方式、价值判断,甚至我们对未来的想象。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技术视为工具,而是开始将其看作一种文化现象,一种与我们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观紧密交织的力量。作者的笔触细腻,逻辑清晰,虽然探讨的是宏大议题,但却能用 relatable 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将复杂的概念阐释清楚,让即便是对技术细节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获得深刻的启发。
评分我带着一种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深入分析。然而,我所获得的远不止这些。作者并没有急于列举某个具体的灾难性场景,而是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土壤出发,探讨技术是如何被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权力结构所塑造,反过来又如何影响和重塑这些文化根基的。书中对“技术奇观”的批判性审视,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被科技的光鲜外表所迷惑,而忽略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伦理困境和社会不公。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数字乌托邦”与“数字反乌托邦”的讨论,作者通过引述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案例,说明了技术的发展并非总是通往解放和进步,也可能加剧压迫和异化。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时,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不再盲目追随,而是更加审慎地思考其真正的影响。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对社交媒体算法如何影响公共舆论的分析,以及对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分层的讨论,都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既有期待,也有担忧。作者的分析方法非常独特,他将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融会贯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技术风险的全新框架。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科学领域的著作情有独钟,这本书的题目更是直接击中了我的兴趣点。它所探讨的“当代技术风险”并非是那种爆炸性的、显而易见的危险,而是更加隐蔽、更加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层面的影响。作者的论述风格非常严谨,却又充满了思辨的魅力,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理论框架和案例分析,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而具体。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技术异化”的讨论,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上,而是结合当代的技术发展,提出了更加 nuanced 的观点,让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科技的互动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我开始反思自己对手机的依赖,以及这种依赖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书中对“算法黑箱”的文化解读,更是让我感到触目惊心,我们虽然享受着算法带来的便利,却对其内部的逻辑和潜在的 bias 几乎一无所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当代技术风险,需要我们超越纯粹的技术层面,深入到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