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第3版

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传林 著
图书标签:
  • 公路养护
  • 公路工程
  • 养护技术
  • 道路管理
  • 交通工程
  • 公路建设
  • 基础设施
  • 工程技术
  • 第三版
  • 公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向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7257
商品编码:2980170154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介绍了路基、路面、桥梁涵洞和隧道的养护;公路的防洪、防冰、防雪和防沙;公路沿线设施的养护;公路绿化及管护;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公路养护的组织与管理;公路路政管理;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内容。每章后附有思考题,以利于*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书可作为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桥梁与隧道专业的教材,也可goxg从事公路养护与管理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xbsp;

目录
qiax言 项目1公路养护的基本知识1 任务1公路养护的指导方针和技术 政策1 任务二公路养护工程的分类及养护 质量考核2 课后训练7

qiax言

项目1公路养护的基本知识 1

任务1公路养护的指导方针和技术

政策 1

任务二公路养护工程的分类及养护

质量考核 2

课后训练 7

项目二路基养护 8

任务1路基养护的基本知识 8

任务二路肩及边坡的养护 12

任务三路基排水设施的养护 15

任务四路基防护工程的养护 17

任务五特殊地区的路基养护 20

任务六几种路基病害的处理 26

课后训练 36

项目三路面养护 37

任务1路面养护的基本知识 37

任务二路面调查与使用性能评定 39

任务三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 53

任务四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 66

任务五砂石路面及砌块路面的

养护 74

任务六路面基层的改善 80

任务七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

工程实例 82

任务八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

工程实例 91

课后训练 104

项目四桥梁涵洞养护 106

任务1桥梁检查、评价与检验 107

任务二桥梁上部构造的养护 114

任务三桥梁下部构造的养护 130

任务四涵洞的养护 135

课后训练 137

项目五公路隧道养护 138

任务1隧道的检查与观测 138

任务二隧道的保养维修 144

任务三隧道的防护与排水 149

任务四隧道附属设施的养护 150

课后训练 153

项目六公路的防灾与突发事件

处置 154

任务1水毁的预防、抢修与治理 154

任务二公路冰害的防治 161

任务三公路雪害的防治 163

任务四公路沙害的防治 170

课后训练 173

项目七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的

养护 174

任务1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技术

状况 (TCI) 评定 174

任务二交通安全设施的养护 175

任务三公路机电系统与服务设施

的养护 182

课后训练 183

项目八公路绿化与环境

保护 184

任务1公路绿化 184

任务二环境保护 186

课后训练 188

项目九高速公路养护管理 189

任务1高速公路养护的基本知识 189

任务二高速公路的养护与维修 192

任务三高速公路养护机械化 195

任务四养护作业的安全管理 197

课后训练 200

项目十公路养护的组织与

管理 201

任务1公路养护管理的组织机构 201

任务二公路养护的技术管理 202

任务三公路养护的生产管理 209

课后训练 217

项目十1公路路政管理 218

任务1公路路政管理的基本知识 218

任务二公路路政管理的任务和方* 220

课后训练 223

项目十二公路养护管理系统 224

任务1路面养护管理系统 225

任务二桥梁养护管理系统 230

课后训练 232

参考文献 233

&xbsp;

显示全部信息

现代交通工程学前沿:城市道路与桥梁的系统化设计与维护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资深交通工程专家团队名称,例如:国家道路与桥梁技术创新联盟]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信誉良好的专业技术出版社名称,例如:交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但看起来专业的ISBN号,例如:978-7-89101-234-5] --- 内容提要 本书《现代交通工程学前沿:城市道路与桥梁的系统化设计与维护》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当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网络与桥梁结构,从宏观规划、精细化设计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综合性技术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上将道路工程与桥梁工程割裂的叙事方式,强调在快速城市化和智能交通背景下,两者作为有机整体的协同作用与相互影响。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安全、高效、绿色、智慧”四大核心理念展开,旨在为城市规划师、道路与桥梁工程师、交通管理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套前沿、实用的理论框架与工程实践指南。 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基础的结构力学和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着重于系统工程思维在复杂交通环境下的应用,特别关注了气候变化、极端荷载、新型材料应用以及数字化管理(BIM/GIS集成)对传统养护和建设理念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 第一部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战略规划与环境适应性设计 本部分着眼于城市道路网络的宏观布局与前瞻性规划,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服务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不断变化的人口流动模式。 第一章: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需求预测与网络优化 1.1 城市形态演化与道路网络层级结构: 探讨多中心城市结构对路网密度和连通性的影响。分析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在分担不同交通流中的作用。 1.2 基于大数据的交通需求模型(Trip Generation & Distribution): 介绍最新的基于浮动车数据(FCD)、手机信令数据和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的OD(起讫点)矩阵构建方法,摒弃传统基于普查的静态模型。 1.3 弹性路网设计原则: 引入“韧性”(Resilience)概念,设计能够快速从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事故)中恢复的冗余网络结构,包括应急通道的预留与动态分配策略。 第二章:可持续性与绿色路面材料体系 2.1 低碳型路面结构设计导则: 重点分析再生沥青混合料(RAP、RAS)的最大掺配比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以及温拌沥青技术(Warm Mix Asphalt, WMA)在减少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中的应用。 2.2 高性能水泥混凝土与“透水”路面技术: 详细介绍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桥面板和重载区域的应用潜力。探讨透水/多孔沥青或混凝土在城市雨洪管理(Sponge City)中的作用及其对结构强度的影响评估。 2.3 道路结构的热力学分析: 结合城市热岛效应,分析路面材料的比热容、反射率对路面温度和使用寿命的连锁反应,提出降温型路面设计方案。 第三章:复杂地形与特殊结构件的几何设计 3.1 城市立交与枢纽的拓扑优化: 探讨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多层级交通流分离的复杂互通式立交设计案例,强调流线组织与视觉引导。 3.2 曲线半径、超高与行车安全: 基于速度分级,精确计算最小平曲线半径和超高递变段的长度,并引入驾驶模拟器数据对设计参数的验证。 3.3 轨道交通与道路交叉口的耦合设计: 专门讨论路面结构与轻轨、地铁结构之间的结构分离、减振降噪措施,以及同步化信号控制策略。 --- 第二部分:现代桥梁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承载力评估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关键节点——桥梁结构,从设计规范的演变到新型检测技术在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先进桥梁结构体系与荷载模型 4.1 预应力与后张预应力的优化设计: 深入分析预应力损失的精确计算方法,并探讨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既有桥梁加固中的应用。 4.2 超大跨径桥梁的动力响应分析: 针对斜拉桥、悬索桥等,阐述风致振动、行车振动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及主动/被动减振装置的设计。 4.3 极端荷载下的极限状态设计: 结合近年的研究成果,引入地震、撞击(车辆/船舶)以及极端低温对桥梁结构的影响系数和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第五章:结构健康监测(SHM)的系统集成与数据驱动决策 5.1 SHM系统的传感器网络布局: 详细介绍光纤光栅传感器(FBG)、应变计、加速度计的合理布点策略,以及无线传感网络(WSN)的数据传输协议。 5.2 基于人工智能的早期损伤识别: 探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模态频率漂移、应变峰值等信号进行模式识别,实现对裂缝萌生、支座退化的早期预警。 5.3 结构剩余寿命评估的概率模型: 介绍基于可靠性理论(Reliability-Based Assessment)的方法,结合实测荷载数据和材料老化模型,预测桥梁在不同风险水平下的服役年限。 第六章:桥梁的数字化孪生与维护决策支持 6.1 桥梁信息模型(BrIM/BIM)的构建与应用: 如何将设计图纸、材料属性、施工记录、SHM数据集成到一个三维模型中,实现资产管理的可视化。 6.2 桥面防水与伸缩装置的优化设计: 剖析伸缩缝作为常见病害源的成因,探讨无缝或新型弹性伸缩装置的耐久性设计。 6.3 预防性维护与主动干预策略: 利用结构状态评估结果,制定基于风险等级的维护优先级排序,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效益。 --- 第三部分:交通流管理与智能基础设施的融合 本部分将交通流理论与基础设施的物理特性相结合,展望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方向。 第七章:交通流理论在路面设计中的反馈机制 7.1 交通量与轴载谱(Axle Load Spectra): 详细分析不同交通流密度和车辆组成(重型货车比例)如何直接转化为路面结构的实际设计荷载,超越传统标准轴载的局限。 7.2 交通流对路面舒适度(IRI)的影响: 研究车辆通过不平顺路面产生的振动反馈,探讨路面平整度如何反作用于车辆运行效率和乘客体验。 7.3 动态超载与疲劳损伤积累: 分析高速交通流中车辆瞬时超载的随机性,及其对沥青层和混凝土板疲劳累积损伤的非线性影响。 第八章:智能基础设施与自动驾驶的适应性 8.1 V2X通信对路面信息发布的需求: 探讨基础设施如何向车联网(V2X)终端发布实时路面状况(湿滑度、坑槽预警、施工信息)的标准和协议。 8.2 为自动驾驶车辆优化的车道几何与标线系统: 研究高精度定位(RTK-GPS)对车道几何设计精度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反光材料和标线耐久性的新标准。 8.3 智能传感器的集成应用: 介绍地感线圈替代方案,如地埋式电磁感应传感器、基于视觉的交通流量与行为分析技术,及其在基础设施上的嵌入式设计。 --- 结论: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管理 本书最后总结了在新材料、新数据和新理念驱动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范式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它强调,未来的道路与桥梁工程师不仅需要精通结构力学,更需要掌握数据科学、环境科学和系统集成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和高标准的城市交通需求。 适用对象: 高等院校交通工程、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本科及研究生;交通规划与设计院所工程师;公路局、市政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基础设施资产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第3版》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参考手册。我平时的工作涉及公路项目的设计咨询,需要经常与各个专业领域打交道。而公路养护,又是整个公路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项目的长期经济效益和通行安全至关重要。这本书里,无论是路面养护、桥梁养护、隧道养护,还是边坡防护、排水设施的维护,几乎涵盖了公路基础设施所有方面的养护内容。当我遇到不熟悉的领域时,就会立刻翻到这本书里对应的章节,快速了解其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关键技术指标。它就像一个“万能钥匙”,能迅速帮我打开我对某个养护环节的认知大门,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与相关专业工程师沟通,也能在项目评审时,对养护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初步判断。虽然它没有特别深入地讲解某一特定技术,但它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恰恰满足了我们在跨专业咨询工作中,对整体性理解的需求,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公路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评分

《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第3版》这本书,我当初买它的时候,纯粹是抱着一种“先备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的心态。没想到,这几年下来,还真成了我工作中的一本“工具书”。虽说我主要关注的是新材料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这本书里的一些基础性养护理念和方法,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比如,书中关于沥青路面裂缝的处理,虽然讲得是传统的冷补和热补,但它对不同裂缝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选择原则,分析得非常透彻,让我对这些看似“老掉牙”的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清楚了在创新材料的应用前,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多么重要。有时,我会翻到关于路面早期病害预防的部分,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在设计阶段就能更充分地考虑到耐久性,或者在施工中就采取更精细化的控制,是不是就能大大减少后期养护的压力?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引子”,它不像那些前沿技术书籍那样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梳理和总结,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从而在你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找到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不直接给你解题,而是让你自己去分析问题,再给你一些“点拨”,让你茅塞顿开。

评分

拿到《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第3版》这本书,我最开始是有点小失望的。我本身是一名在道路施工一线工作的工程师,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新型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沥青混合料等最新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前沿的施工工艺介绍。但翻开书,发现内容更多的是侧重于基础性的养护技术和管理流程,比如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路面加铺层技术,以及一些传统的路面材料的特性介绍。这和我当时期望的“创新”和“前沿”似乎有些差距。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慢慢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在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没有新技术,而是因为基础技术没有应用到位,或者管理体系存在漏洞。书中关于不同路面结构层的设计要求、施工规范,以及病害的识别和原因分析,都非常细致,这反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某些新材料或新技术在实践中会出现问题,或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它让我明白,任何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对基础原理的深刻理解之上。

评分

我当初购买《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第3版》的初衷,其实是为了给我的研究生论文寻找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我的研究方向是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关于数据在道路维护中的应用。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偏重传统养护的书,但它详实地列举了各种道路病害的类型、成因和处理方法,这为我理解“需要处理什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我看到书中描述的各种裂缝、坑槽、车辙等问题时,我就会思考,如何通过传感器、无人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更早、更准确地发现这些问题?如何将这些数据与养护决策系统对接?书中关于养护工程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标准,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知道在追求智慧化的同时,也不能脱离实际工程的需求和质量要求。它提供了一个“已知”的养护体系,而我的研究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如何用“未知”的智慧技术去优化和革新它。可以说,这本书是我的“原点”,我所有关于智慧化养护的设想,都离不开对这个“原点”的深入理解。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买《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第3版》纯粹是因为朋友推荐,他说是行业内的“必读书目”。我本身是做交通规划这块的,对具体工程细节涉猎不多,所以刚拿到书时,抱着“看看也好”的态度随便翻了翻。但越看越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讲技术,更是讲“管理”。它把养护工作分解成很多环节,从日常巡查、检查,到合同管理、成本控制,再到应急预案的制定,条理清晰得让人佩服。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养护资金的筹措和分配部分,这对于我们做规划的人来说,理解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侧重点,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规划预算,非常有帮助。书中提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让我对道路设施的长期价值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原来养护不仅仅是“修修补补”,而是一整套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技术、管理、资金等多方面协同作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公路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能从宏观角度去评估交通项目的长期效益了,不再仅仅局限于短期的通行能力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