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伽利略眼中的科学 9787531692195 【美】劳伦斯·利普金,卢东民、

满58包邮 伽利略眼中的科学 9787531692195 【美】劳伦斯·利普金,卢东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劳伦斯·利普金,卢东民,王庆梅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伽利略
  • 科学普及
  • 传记
  • 历史
  • 西方科学
  • 人文社科
  • 科普读物
  • 人物传记
  • 9787531692195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92195
商品编码:2980028758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伽利略眼中的科学

定价:42.00元

作者:【美】劳伦斯·利普金,卢东民、王庆梅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16921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行走在认知边缘,挑战思维的极限!17世纪的科学革命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代表着现代科学和现代世界观的诞生。本书为读者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认为,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理性思维一样,在进行宇宙学、自然科学、工程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探索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既能拓展科学新思维,也能创造出令开眼界的新发明。

内容提要


利普金用一种新奇而又文学性的笔调描绘出17世纪科技革命中众多的“弄潮儿”:伽利略在看到月球和木星表面时,他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幅宇宙的全景图;开普勒认为他的几何学能够为人们开启那扇通往上帝心灵的大门;弗朗西斯·培根的自然历史预见了万物之间一套全新的秩序,可以用坚实的证据代替语言的空想,并改变了人们生与死的概念;笛卡儿设计出假想的“自然之书”理论来解释世间万物的构成;托马斯·布朗重新设定了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胡克和达·芬奇一样,既是研究者又是艺术家,他的发明照亮了整个微观和宏观世界;当牛顿把自然世界想象成一个紧密联系、包罗万象的数学体系时,他重新定义了科学的目标和天才的意义。 这本书搭建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将伽利略与弥尔顿,培根与莎士比亚联系在一起。作者将带领读者走近那些伟人,走进那个科学革命的时代,领略当时的思想风潮、文学艺术、科学发展……

目录


前言1

章介绍一次革命1

第二章伽利略看到了什么:有关声音和视线的两个寓言22

第三章开普勒的进展:猜想未来46

第四章世界诗歌:一部诗歌自然史76

第五章“看那儿,看那儿!”想象《李尔王》中的生命104

第六章笛卡儿的梦:自然之书与无限我是126

第七章错误史:罗伯特·弗拉德、托马斯·布朗以及真理之耙151

第八章天才的世纪(一):测量181

第九章天才的世纪(二):胡克、牛顿以及世界的体系201

第十章革命及其不满:怀疑论者的挑战228

附录一伽利略:声音的寓言249

附录二笛卡儿的三个梦251

致谢254

参考文献256

索引304

作者介绍


劳伦斯·利普金(Lawrence Lipking):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英语系荣誉退休教授,他教授并研究18世纪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诗歌。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的成员,研究项目是科学革命时期想象力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其著作有《18世纪英格兰艺术顺序》(1970)、《诗人的生活:诗人事业的开始和结束》(1981,获得了美国克里斯琴·高斯文学奖、《被抛弃的女人和诗的传统》(1988)、《塞缪尔?约翰逊:作家的一生》(1998)。他还参与编辑《诺顿英国文学选读》一书。1996年他的论文《岸边的天才:利西达斯、阿达马斯托和民族主义诗歌》获得了美国现代语言协会的威廉·赖利·帕克奖。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书的内容,并且力求自然流畅: --- 历史的深处回响:一部关于启蒙时代思想的恢弘画卷 导言:巨人的肩膀与思想的熔炉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如同潮汐般彻底改变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十八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这样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启蒙运动。它不仅是一场哲学思潮的爆发,更是一场关乎政治、科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伦理的全面革新。本书《理性之光与社会重构:十八世纪欧洲思想的谱系》便致力于深入剖析这场运动的复杂性、内在矛盾及其深远影响。我们不满足于将启蒙视为一团由伏尔泰、卢梭、洛克等巨匠光芒汇聚而成的单一火焰,而是试图展现其内部多样化的流派、地域性的差异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第一部分:形而上学的基石——对自然与上帝的新理解 启蒙思想的根基在于对经验与理性的极端推崇,这直接挑战了中世纪以来教会与君权所构建的绝对权威。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科学革命的后续效应如何渗入哲学领域。 1. 经验主义的胜利与理性主义的修正: 洛克关于“白板说”的论述,极大地解放了人类心智的潜力,强调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然而,我们也详细考察了康德如何试图调和经验主义与大陆理性主义的矛盾。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即认识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被人类先验的认知结构所塑造的,这一思想如何为后世的认识论奠定了不可逾越的边界。我们通过分析早期启蒙思想家(如约翰·洛克、大卫·休谟)对因果律、奇迹概念的审视,展示了他们如何一步步将“上帝”从一个直接干预世界的君主,转变为一个“伟大钟表匠”——退居幕后,设定好宇宙的初始法则。 2. 自然神论的兴衰: 自然神论(Deism)作为一种折衷且极具影响力的宗教观,在本章占据重要篇幅。它在贵族沙龙和知识分子圈层中广为流传,因为它既承认造物主的存在,又拒绝了教会的教条、神迹和启示。我们追溯了其在英格兰和法国的传播路径,并探讨了随着世俗化进程的加深,自然神论最终如何让位于更为激进的无神论思潮,例如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观点。 第二部分:政治秩序的重建——从主权到公民社会 如果说第一部分重塑了人类看待自然的方式,那么第二部分则聚焦于如何重塑人类彼此之间的关系——即政治与法律的构建。 1. 契约论的变奏与冲突: 霍布斯的“利维坦”奠定了现代政治哲学的起点,但其对绝对主权的强调很快受到了挑战。卢梭对“公意”(General Will)的阐释,虽然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却成为了后世激进民主运动的理论武器。我们着重对比了洛克对“自然权利”(生命、自由、财产)的捍卫,以及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权力制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精妙设计。通过对这些文本的细致比对,读者将能清晰理解,启蒙思想家们在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保障个人自由又不至于陷入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模型上所经历的挣扎与创新。 2. 法律与刑罚的革新: 启蒙运动对刑法的仁慈化也具有里程碑意义。切萨雷·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以其清晰的逻辑和人道的呼吁,直接挑战了当时欧洲盛行的酷刑和残忍的公开处决。我们不仅分析了其反对死刑的核心论点,还考察了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诸如腓特烈大帝和约瑟夫二世等“开明专制”君主的司法改革实践。 第三部分:公共领域与社会风尚的变迁 启蒙思想并非只停留在精英的图书馆中,它通过新的媒介和空间,渗透到了社会结构之中。 1. 沙龙、咖啡馆与百科全书: 这一部分描述了知识传播的物质基础。巴黎的沙龙(Salon)是如何成为女性知识分子影响公共舆论的中心,以及咖啡馆(Coffee House)如何成为商人和专业人士讨论时事、形成“公共领域”的非正式场所。重点解析了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主导的《百科全书》项目,这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更是一场系统性的、旨在普及理性知识、削弱教会权威的文化战役。我们考察了其编纂过程中所遭遇的审查与政治阻力,以及它如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象征。 2. 经济思想的觉醒: 启蒙运动不仅关注政治权利,也关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本书详细梳理了法国的重农学派(如魁奈)主张的土地是财富之源的观点,并将其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进行了深入的比较。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如何将人类追求私利的本能,合理化为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驱动力,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结论:启蒙的遗产与未竟的事业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未简单地将启蒙运动视为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前奏,而是更全面地审视了其内在的张力。一方面,它孕育了现代自由民主的基石;另一方面,它对“理性”的过度自信也为后来的浪漫主义反思埋下了伏笔。例如,启蒙思想在殖民地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虚伪性——一方面高呼普世人权,另一方面却推行奴隶贸易——构成了其历史评价中不可回避的阴影。 通过对这些思想、人物和事件的立体考察,读者将获得一个关于十八世纪欧洲思想史的全面、深刻且充满细节的图景。它不是简单的英雄赞歌,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努力用自己的理性之光,去照亮并改造复杂世界的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科学书籍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而不是用一堆晦涩的术语让人生畏。《伽利略眼中的科学》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科学概念,而是从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切入点——伽利略的望远镜,开始了对科学世界的探索。我仿佛跟随伽利略的眼睛,一起看到了月球表面并非光滑平坦,看到了木星周围有四颗神秘的卫星,看到了银河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 这本书让我最感动的是,作者劳伦斯·利普金并没有把科学家的形象描绘得高高在上,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挣扎。伽利略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宗教的巨大压力。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读起来不仅仅是科普,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它让我明白,科学精神不仅仅是严谨的逻辑和准确的计算,更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一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以及一种坚持不懈的毅力。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科学,也让我对那些为科学进步做出贡献的先驱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读历史类的书籍,总觉得有点枯燥乏味。《伽利略眼中的科学》这本书,却让我完全改变了这个看法。它没有用那种流水账的方式讲述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一个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伽利略,以及他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作者劳伦斯·利普金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我带入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科学思想萌芽的激动人心。 书中的细节描绘非常到位,无论是伽利略对天文现象的观察记录,还是他与同事、与教会之间的通信往来,都被写得生动有趣。我能感受到他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质疑和压力时的内心挣扎。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科学的进步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维方式的革命。伽利略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更多地依靠观察和实验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古老的哲学理论。这本书让我对“理性”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勇气和担当。

评分

我一直是一个对宇宙星空充满好奇的人,但每次看到关于天文的科普,总觉得有点遥不可及,似乎与我的生活没有太大关联。《伽利略眼中的科学》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它没有上来就讲高深的物理原理,而是从伽利略那个时代最直观的“工具”——望远镜开始。通过描述伽利略如何一步步改进望远镜,如何用它去观察月亮、观察星星,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看到了宇宙的浩瀚与神秘。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绘。科学发现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当时的社会、宗教、文化紧密相连。伽利略的发现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种冲突,反而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戏剧性,也让我明白了,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勇气,需要坚持,需要不断地与旧有观念进行辩论。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事情,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真的,完全颠覆了我对科学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科学就是冰冷的数据、复杂的公式,或者是一堆枯燥的实验报告。但《伽利略眼中的科学》这本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点俏皮的语言,把我带入了伽利略那个充满探索欲的时代。我能感受到作者劳伦斯·利普金那种对科学的热情,仿佛他本人就置身于伽利略的时代,亲眼目睹了那些伟大的发现。 书中对望远镜的发明、对天体运行的观察,以及那些围绕着新发现产生的争议,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伽利略如何一次次地抬起望远镜,如何被木星的卫星、月球表面的坑洼所震撼。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科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比如当时社会对新观点的抵触,以及伽利略本人所承受的压力。这种真实地展现了科学探索的曲折性,反而让我觉得更加震撼,更加理解了“科学精神”的珍贵。它让我明白,科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畏权威的精神。卢东民的翻译也相当到位,流畅自然,丝毫没有翻译腔,读起来非常舒服,让这本书的情感和思想能够顺畅地传达给读者。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文明和他们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些古老智慧中蕴含着我们现代人常常忽略的东西。《伽利略眼中的科学》这本书,虽然标题听起来是关于科学的,但它给我带来的启发,却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畴。它让我思考,在科学尚未成为主流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又是如何去理解宇宙的。伽利略作为那个时代的先驱,他所代表的理性思维和实证精神,与当时主流的哲学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伽利略的科学成就,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从一个接受当时普遍观念的人,到因为观察而产生质疑,再到最终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观察结果,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挣扎。我从中看到了人类思想解放的艰难,以及理性之光是如何一点点驱散愚昧与迷信的。作者劳伦斯·利普金非常善于从历史的细节中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伽利略不再是一个刻板的科学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探索者。这本书让我对“科学”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自然规律,更是关于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