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进中国科学院博物馆 听化石的故事
定价:128.00元
作者:王原 葛旭 邢路达等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1100979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60件精美化石的详细介绍,40件馆藏珍品的高清大图,外加脊椎动物9大演化事件的新描述,12个开阔眼界的知识窗,2座学科奠基人的科学家丰碑,以及18位科学家亲口讲述的28段化石背后故事的原声音频。
内容提要
人类从哪里来?恐龙有没有灭绝?史前古鸟能吃马吗?谁是长了腿的鱼?如果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请跟随这本书,走进中国科学院一家专门介绍古生物演化知识的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本书介绍的60 件化石都是中国古动物馆的精品,很多中国乃至世界罕见,堪称*珍品。希望藉由这些来自博物馆的精彩化石,以及重编的脊椎动物演化“九大事件”的系统介绍,生动复原过去5 亿多年来脊椎动物“从鱼到人”波澜壮阔的演化历程。本书还特别录制了4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4 位古生物研究专家的访谈音频,以二维码扫描下载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些受人尊敬的专家学者将娓娓道来,亲口讲述你闻所未闻的种种化石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目录
总序白春礼
本书序苗德岁
作者分工
引言:走进古生物的世界
神奇的星球
演化中的生命
探秘古生物学
章:来自海洋的鱼
海口鱼:世界上的条鱼
大事件①:脊梁骨的起源
知识窗1:澄江生物群
曙鱼:为颌的起源带来曙光
中生鳗:恐龙时代的水中吸血鬼
全颌鱼:长了“新脸”的古鱼
专家讲故事(1)朱敏
大事件②:颌的出现
邓氏鱼:泥盆纪海洋的杀手
中华旋齿鲨:旋绕的利刃
飞鱼:长了“翅膀”的鱼
献文鱼:柴达木盆地干旱的见证
专家讲故事(2)张弥曼
杨氏鱼:改写教科书的古鱼
专家讲故事(3)张弥曼
拉蒂迈鱼:大洋中的“活化石”
第二章:登陆的两栖先锋
鱼石螈:长了四条腿的“鱼”
大事件③:由水登陆
中国螈:中国早的四足动物
初螈:中生代的娃娃鱼
专家讲故事(4)王原
辽蟾:恐龙时代的古蛙
专家讲故事(5)王原
第三章:爬行动物的世界
齿龟:世界原始的龟
专家讲故事(6)李淳
大事件④:羊膜卵的出现
南雄龟:史前的巨龟
喜马拉雅鱼龙:见证西藏的海陆变迁
大事件⑤:重返海洋
大凌河蜥:泥石流的殉难者
专家讲故事(7)王原
山西鳄:中生代的隐蔽杀手
准噶尔翼龙:中国早命名的翼龙
专家讲故事(8)汪筱林
大事件⑥:飞上蓝天
翼龙胚胎:翼龙产卵的证据
禄丰龙:中国龙
科学家丰碑:杨鐘健
知识窗2:什么是恐龙?
马门溪龙:世界长的脖子
知识窗3:中国的侏罗纪公园
原巴克龙:游龙归来的故事
青岛龙:出访世界的恐龙大使
切开的恐龙蛋:恐龙繁殖的秘密
专家讲故事(9)王强
窃蛋龙胚胎:洗清的要证
杨氏蛋:蛋与迹共存的珍品
近鸟龙:世界早的带羽毛恐龙
专家讲故事(10)徐星
知识窗4:燕辽生物群
大事件⑦:羽毛的演化
小盗龙:白垩纪的双翼滑翔机
专家讲故事(11)徐星
知识窗5:热河生物群
知识窗6:恐龙灭绝了吗?
第四章:羽翼飞天的鸟类
热河鸟:中国已知原始的鸟
专家讲故事(12)邹晶梅
知识窗7:鸟的演化
孔子鸟:早具喙的古鸟之一
会鸟:早会翱翔的大鸟
专家讲故事(13)周忠和
原羽鸟:原始的反鸟
燕鸟:食鱼的古鸟
专家讲故事(14)周忠和
中原鸟:能吃马的古鸟
专家讲故事(15)周忠和
第五章:哺乳动物的崛起
水龙兽:大陆漂移的证据
专家讲故事(16)李锦玲
西域肯氏兽:珍贵的化石“九龙壁”
中国尖齿兽:恐龙时代吃奶的小精灵
大事件⑧:哺乳动物的兴起
爬兽:能吃恐龙的哺乳动物
专家讲故事(17)王元青
翔兽:早会飞的哺乳动物
专家讲故事(18)王元青
尤因塔兽:长相的素食者
黄河象:写入小学课本的古象
锯齿虎:凶猛的史前大猫
专家讲故事(19)刘金毅
刃齿虎:悲伤的陷阱
知识窗8:濒危的王兽
巨鬣狗:凶悍的草原清道夫
专家讲故事(20)刘金毅
始猫熊:大熊猫的始祖
鼻雷兽:巨兽时代的来临
准噶尔巨犀:史前大的陆生哺乳动物
专家讲故事(21)邱占祥
知识窗9:走出西藏的披毛犀
专家讲故事(22)邓涛
埃氏马:世界已知大的马
专家讲故事(23)邓涛
和政羊:叫羊非羊的动物
肿骨鹿:头顶大角的古人类猎物
晓鼠:地球上的只鼠
硅藻鼠:一个灭绝类群的“复生”
专家讲故事(24)李传夔
第六章:人类的黎明
基猴:泄密的跟骨
专家讲故事(25)倪喜军
巨猿:消失的巨人
大事件⑨:人类的起源
北京直立人:珍宝的神秘消失
专家讲故事(26)吴新智
知识窗10:中国古人类的演化
专家讲故事(27)吴新智
手斧:古人类的重要工具
知识窗11:石器技术的演变
专家讲故事(28)高星
科学家丰碑:裴文中
石球:古人类捕猎的有力武器
小孤山人的项链:古人也爱美
知识窗12:大灭绝5 1 ?
第七章:看恐龙,到中国古动物馆
我们是谁
绿色和青色
中国恐龙五宝
走进标本馆
小达尔文俱乐部
导览图和其他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地质年代表
附录二中国含古生物展陈的部分博物馆
索引
作者介绍
王原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与地质古生物学科普工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脊椎动物志》(两栖类)、《史前生物历程》《热河生物群》《十万个为什么》(古生物)、《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多项图书大奖。
葛旭
中国古动物馆社教部副主任,高级馆员。主要从事与古生物有关的科普教育和科普展览设计工作。主持并参与过多次中科院与北京市的科普项目,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篇科普教育文章。
邢路达
中国古动物馆社教部主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毕业,专业方向为旧石器时古学与人类演化,目前从事古生物科普教育与展览策划。译有《演化》《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化石》《博物》《恐龙》杂志撰稿人。曾获中科院科普创新大赛一等奖、先进个人。
谢丹
中国古动物馆策划与发展部主管,主要从事外古生物展览的策划及相关科普工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毕业,专业方向为微体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在《恐龙》和《化石》杂志发表过多篇科普文章。
马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馆员。主要从事标本管理与旧石器时古学研究。主要作品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馆史》《许家窑遗址74093 地点1977 年出土石制品研究》等。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古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地球的形成,生命的演化,这些宏大的主题总能让我心生敬畏。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可能是我一直寻找的那个能满足我对这些主题好奇心的窗口。中国科学院博物馆,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权威和深度,而“听化石的故事”则暗示了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科普,而是将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 narrative 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化石,比如早期的生命形态,恐龙时代的辉煌,以及哺乳动物的兴起。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化石的形态、地质背景、埋藏环境等信息,还原出这些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甚至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我更希望能了解中国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独特贡献和重要发现,比如在中国发现的一些举世闻名的化石,它们是如何改变我们对生命演化史的认知的。这本书如果能将科学的严谨与故事的趣味相结合,我相信它一定能够成为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深受读者喜爱的佳作,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科学火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它仿佛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那幅精美的插画,将古老而神秘的化石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层次感,仿佛能感受到远古的微风拂过,听到石缝中低语的秘密。书名也同样引人入胜,"走进中国科学院博物馆"立刻勾勒出一种知识殿堂的庄重感,而"听化石的故事"则瞬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想象着那些沉睡了亿万年的生命,如今将以何种方式在我眼前苏醒。ISBN码和作者信息虽是辅助,却也传达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探索那些沉默的遗迹背后隐藏的生命史诗,去了解那些历经沧桑的岩层中蕴藏的地球变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中国科学院的殿堂,去进行一场与过去时空的对话,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去揭开地球生命演化的神秘面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枯燥的学术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外包装设计,虽然没有直接展现书籍内容,但其整体的简洁与质感,已经传达出一种专业与匠心。深邃的蓝色背景,如同浩瀚的宇宙或是深邃的海洋,暗示着本书内容可能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生命起源的神秘。书名上的字体选择,既保留了传统印刷的典雅,又透着一股现代的活力,仿佛在邀请读者跨越时空的界限。ISBN码和作者信息,低调而清晰地标记在不显眼的位置,这是一种对内容本身的自信,不必过度渲染,而是将重点放在知识的传递上。我猜想,这本书的选材一定是精挑细选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我特别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避免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那段古老的时光。想象一下,当读到关于恐龙灭绝的最新理论,或者看到关于早期人类祖先的化石证据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惊喜,这不正是一本好书所能带给我们的宝贵体验吗?我期待它能成为我的科学启蒙读物,甚至是收藏级的读物,在书架上熠熠生辉。
评分单从书名而言,这本书就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带着我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书名中“走进中国科学院博物馆”的表述,让我瞬间感受到一种亲切而专业的引导,仿佛我即将被引入一个充满智慧与探索精神的殿堂。而“听化石的故事”更是将一个原本可能略显严肃的科普主题,赋予了生动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色彩。化石,这些沉默的遗物,背后蕴藏着地球亿万年的变迁和无数生命的传奇。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将这些冷冰冰的岩石化石,转化为鲜活的生命画面。我希望能读到关于中国境内那些令人惊叹的化石发掘故事,了解科学家们如何从零碎的痕迹中抽丝剥茧,还原出古代生物的真实面貌。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化石形成过程、化石鉴定方法,甚至是化石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与地球生命史的亲密接触,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深情凝望,一次点燃内心好奇与求知欲望的火种。
评分这本《满58包邮 走进中国科学院博物馆 听化石的故事》的书名,就如同一首悠扬的序曲,为我开启了一段充满探索欲的阅读旅程。首先,“中国科学院博物馆”这几个字,就如同金字招牌,瞬间拉满了我的信任感。我知道那里汇聚了中国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最珍贵的自然遗产,由那里出品的书籍,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是毋庸置疑的。接着,“听化石的故事”,这绝对是一个极富诗意和想象力的描述。化石,那些沉默了千万年的生命遗骸,本身就承载着无数的秘密和传奇。将它们比作“故事”,意味着这本书不会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会以一种引人入胜、富有情感的方式,讲述生命演进的壮丽史诗。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生活在遥远过去的生灵,它们是如何生存,如何繁衍,又为何最终成为化石。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中国境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石发现,例如震撼世界的“古生物宝库”,以及这些发现对于理解地球生命史的重大意义。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然成为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反复回味的知识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