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

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摄影家协会编 著
图书标签:
  • 汶川地震
  • 地震灾害
  • 灾难见证
  • 口述历史
  • 社会事件
  • 中国当代史
  • 灾后重建
  • 生命与希望
  • 感人故事
  • 2008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2362833
商品编码:297987921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

定价:320.00元

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编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8023628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收录218幅(组)照片,以“灾难”“救援”“重建”三个主题纪实汶川大地震这场灾难;以照片和摄影人语等形式,展现中国人民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精神。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书籍简介 背景与主题: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降临。四川省汶川县,这个原本宁静的山区,在午后时分被一场毁灭性的地震撕裂。这场震级高达8.0级的特大地震,瞬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也书写了一段关于生命、坚韧与希望的史诗。 《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并非一本简单的灾难记录,而是一部以深沉视角、细腻笔触,全景式展现这场世纪浩劫及其深远影响的作品。本书旨在通过真实、详尽的叙事,带领读者走进那段灰暗而又充满力量的岁月,深刻理解地震的破坏力,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在极端困境中人性的光辉,以及灾后重建的艰辛与辉煌。 内容概述: 本书从多个维度、不同层级展开叙述,力求还原一个立体、真实的汶川地震。 第一部分:灾难的瞬间与蔓延 地震发生时的场景描绘: 书籍将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重现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从地面的剧烈晃动,到房屋的倒塌,再到人们的惊恐与奔逃,每一个细节都将纤毫毕现。我们将跟随那些身处震中的普通人的视角,体验他们所经历的生死瞬间。这部分内容不只是冷冰冰的描述,而是充满情感的代入,让读者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与无情。 地震波及的范围与影响: 本书将详细阐述地震的震源、震级以及其影响范围。不仅仅是汶川,还将涉及成都、德阳、绵阳等多个重灾区,以及波及到的更广泛区域。通过地图、数据分析等方式,展示地震对四川乃至全国地理环境、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 初期混乱与救援的艰难: 在灾难发生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和几天里,通讯中断,交通瘫痪,救援力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书籍将真实记录下这一时期的混乱局面,以及救援队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冒着余震和危险,展开生死救援的感人故事。我们将看到无数普通人如何自救互救,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智慧。 第二部分:生命的力量与不屈的意志 幸存者的故事: 本书将重点聚焦在那些在绝境中顽强生存下来的幸存者。他们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可能是在废墟下被埋压数日后获救,也可能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依靠顽强的生命力坚持了下来。每一个幸存者的故事,都将是人性的赞歌,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诠释。我们将听到他们讲述被埋压时的恐惧,获救时的喜悦,以及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憧憬。 “汶川奇迹”的背后: 尽管灾难巨大,但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救援奇迹,例如“猪坚强”的生命顽强,以及许多被深埋的孩子最终得以生还。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奇迹”背后的故事,探寻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从中折射出的生命本身的韧性与能量。 救援人员的奉献: 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员、医护人员、志愿者,他们是地震救援的主力军。本书将生动描绘这些英雄们在抗震救灾前线,不畏艰险、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的感人场景。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通道,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生命的希望。他们的故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三部分:伤痛与重生 灾后心理创伤的抚慰: 地震不仅摧毁了家园,也给无数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本书将关注灾后心理援助的进程,讲述心理专家如何介入,如何帮助幸存者走出阴影,重新面对生活。我们将看到一些个体的内心斗争与疗愈过程,感受到情感的释放与心灵的重建。 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 从废墟中站起来,重建家园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本书将详细记录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包括政府的规划与投入,社会的援助,以及灾区人民自身艰辛的劳动。我们将看到一座座新的学校、医院、房屋拔地而起,一座座村庄、城镇焕发新生。这部分内容将展现出一种“百废待兴”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乡村的变迁与发展: 许多农村地区在地震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本书将关注这些乡村的重建与发展,描绘新农村的模样,以及当地人民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如何适应、创新,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将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教育的恢复与希望的传递: 学校的损毁是地震带来的巨大痛点。本书将重点关注教育系统的恢复,包括临时学校的搭建,教学秩序的重塑,以及孩子们在灾难后重新走进课堂的场景。我们将感受到教育在传递希望、凝聚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反思与展望 科学防灾与减灾的意义: 本书将借由汶川地震的教训,深入探讨科学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包括地震预警、建筑抗震标准、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等。通过对地震成因和规律的科学解读,提升全社会对地震风险的认知。 民族凝聚力与团结的力量: 汶川地震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一次民族凝聚力的考验。本书将展现全国人民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感人画面。我们将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物资援助,以及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这些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对未来的启示: 经历过这场浩劫,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敬畏,对自然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了更真挚的理解。《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希望能够通过对这场地震的回顾与反思,为人类社会积累宝贵的经验,警示我们时刻做好防范,更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永不放弃希望,团结协作,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本书特色: 真实性与纪实性: 本书力求真实记录,所有故事和细节均来自大量的采访、调查和史料。 人文关怀与情感深度: 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上,本书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触及人性的各个层面,展现灾难中的温情与悲凉。 宏大叙事与个体视角结合: 既有对宏观灾难格局的描绘,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使得叙事更具感染力。 丰富的史料与影像: 书中可能包含珍贵的照片、地图、数据图表等,直观地呈现灾难现场和重建成果。 启迪与教育意义: 通过回顾历史,本书旨在唤起读者对生命、自然、社会责任的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 《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生存和希望的史诗。它不回避灾难的残酷,更颂扬了生命不屈不挠的精神。阅读这本书,是对那段历史的重温,更是对我们自身内心的一次洗礼。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临那片曾经满目疮痍,如今又生机勃勃的土地,感受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并从中汲取面对未来的勇气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五段评价: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记录历史瞬间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和数据,它更应该是有温度的,有情感的。《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这个书名,自然而然地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令人心碎的日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详实的文字和可能包含的图像,为我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我希望它能够超越简单的事件叙述,去捕捉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反应和情感。例如,地震发生时,人们的恐慌与无助,救援队伍的迅速集结和不畏牺牲,全国人民的慷慨解囊和守望相助。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灾后重建的历程,那些在废墟上重新站起来的村庄和城市,那些在困难中展现出的坚韧与希望。我关注的不仅仅是灾难本身,更是灾难所激发出的,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以及一个民族在经历磨难后,如何变得更加团结和强大。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一次关于国家集体记忆的触摸,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庄严致敬。

评分

第三段评价: 我的阅读偏好相对比较“轻盈”,我更喜欢那些能让我开怀大笑,或者沉浸在奇幻世界中的故事。严肃的历史题材,尤其是灾难性的事件,对我来说总是有点过于沉重。然而,《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这个书名,偶尔会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心底的某个角落。我常常在想,在那样的极端困境中,普通人会展现出怎样的力量?那些平日里可能不起眼的角色,在生死关头,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并不期待这本书会给我提供什么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者宏大的历史叙事。我只想从中看到一些“人”的故事,看到普通人的情感,看到他们在压力下的反应,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之间可能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温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温和,或者说,不会过于血腥和直白的方式来呈现,让我能够承受。如果能有一些关于救援人员的故事,或者灾后重建中,普通人的努力和生活点滴,那会更吸引我。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窥探人性深处,一扇理解“活着”这件事本身意义的窗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作为一名地理爱好者,我对《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这个标题下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知道汶川地震是一次极为剧烈的地质事件,其诱因、传播范围、以及对地貌产生的深远影响,都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讲述灾难的伤痛,而是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地震发生的科学原理。例如,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以及此次地震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具体联系。我也期待书中能有相关的图表、数据和地质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地震的规模和强度,以及它如何作用于大地。当然,我也明白,一本关于地震的书籍,必然会涉及救援和重建的议题。但这并非我关注的核心。我更想了解的是,这次地震是如何改变了那片土地的地质结构,是否会引发后续的次生灾害,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这次事件,进一步认识地震的本质,并为未来的防震减灾提供宝贵的经验。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关于地球运动的案例分析,一次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探索。

评分

第四段评价: 作为一名社会学领域的学者,我对《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所蕴含的社会学价值非常感兴趣。我预设这本书会深入探讨灾难对社会结构、社区关系以及个体心理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我尤其关注在危机情境下,社会资本的动员和重塑,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例如,在灾难发生后,社会凝聚力是如何增强或削弱的?民间救援组织和政府救援体系是如何协同运作的?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恢复,更是社会秩序的重建,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这方面的深刻洞察。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弱势群体(如儿童、老人、残疾人)在灾难中的处境和需求,以及社会救助体系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此外,集体记忆的形成与传承,以及此次地震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和集体认同的可能影响,也是我非常期待探讨的议题。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社会韧性、集体行动和危机管理的研究案例。

评分

第一段评价: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汶川地震,那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沉重的过往,每一个字眼都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我并非是那种热衷于灾难文学的读者,更多的时候,我倾向于那些能带来温暖、启迪思考的书籍。然而,《见证汶川2008大地震》这个书名,让我无法忽视它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可能的情感冲击。我设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的罗列,它应该会试图去捕捉那些在灾难面前,人性的闪光点,那些普通人在绝境中的勇气与互助。我期待它能描绘出灾难的全貌,但更渴望它能深入挖掘那些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重建的动人故事。地震留下的物理创伤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对人心灵的影响,对一个民族精神的重塑,或许才是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铭记的。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素材的,是通过亲历者的口述,还是通过冷静的调查与分析?不论何种方式,我都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力量,一种在黑暗中依然不灭的希望之光。这本书,或许会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