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美:摄影与眼睛、思想和心灵的表达(全彩)

摄影中的美:摄影与眼睛、思想和心灵的表达(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Julie DuBose茱莉·杜博斯,陈彦坤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艺术
  • 美学
  • 视觉
  • 创作
  • 表达
  • 心灵
  • 色彩
  • 技巧
  • 摄影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4602
商品编码:29799488785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摄影中的美:摄影与眼睛、思想和心灵的表达(全彩)

定价:128.00元

作者:(美)Julie DuBose(茱莉·杜博斯),陈彦坤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12746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摄影中的美:摄影与眼睛、思想和心灵的表达》,全书基本上是一台600D拍出来的。这本书介绍了一个新鲜的拍摄方法,帮助你实现全新的表达,甚至建立不同的生活理念:直面世界,简单生活。这就是这位美国大冥想摄影法,简单来说就是走心的摄影。用摄影去发现生活之美、内心之美、细节之美。

内容提要


时刻保持生活的新鲜感,每天发现新鲜事物并同爱人分享,你是否愿意与伙伴朝夕相处并洞悉其内心,我们是否能够多爱他们一点点看到雪花飘落在人行道上,感受它洒落脸庞的轻柔,我们是否可以放开以往寒冷冬日的记忆,仅仅体会那份清凉我们能否发现绚丽的颜色并简单地欣赏当然可以,我们能够学着简单而完整地感知世界,避免纷杂的思绪消褪我们的新鲜感。我们也可以培养并增强摄影技能,通过照片讲述新鲜而真实的感受。

目录


序言006

1诞生,无条件表达的土壤014
2学会放手,单纯地看022
3热情、快乐而自然:开放的感知030
4真实感知、真实表达040
5培养简单的思想048
6主要元素:平静与意图056
7发展新的视觉模式064
8闪电之光070
9完整的停顿 078
10信赖我们的体验086
11全身心投入感知094
12以图像结尾102
13放松而平静108
14亲密视觉:身体与思想相融合122
15感知之门:克服厌倦 128
16开始接触136
17探索感知的世界146
18悲伤的快乐154
19直接感知的热度166
20视觉感知:容纳生活的美好174
21简单的本质194
22真实认知图片208
23当直接视觉成为本能218
24享受充实完整的生活226
关于作者242
鸣谢243
其他资源244
照片说明245

作者介绍


朱莉 杜博斯自2005年以来一直教授冥想摄影法,并曾与米格桑(Miksang)学习与实践培训课程。2009年,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建立了米格桑冥想摄影学院,学院的学生遍及北美和欧洲。每年夏天,茱莉都会通过学院举办国际冥想摄影培训班。
茱莉发表了众多关于直接感知实践的文章,详细信息请访问.miksang./miksanglife。

文摘






序言



《视界之语:光影中的心灵探秘》 第一章:觉醒之眼——看见的艺术 摄影,远不止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它是一场由眼睛主导的探索,一次对现实世界的细腻捕捉。当我们举起相机,我们不仅仅是在记录,更是在“看见”。“看见”的过程,便是摄影的起点,也是其最根本的魅力所在。 1.1 辨识与选择:视角的建立 首先,“看见”是一种辨识。我们的眼睛,经过无数年的进化,已经拥有了惊人的识别能力。我们能分辨出色彩的微妙差异,能感知光影的流动变化,能捕捉到事物最细微的纹理和形状。然而,摄影所面对的世界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将一切纳入画面。因此,“看见”更重要的是一种选择。 摄影师需要学会过滤,学会取舍。在一片熙攘的人群中,你看见的可能是那个独自沉思的身影;在一片葱茏的绿意中,你可能捕捉到的是一抹破土而出的嫩芽。这种选择,源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更源于我们内心某种被触动的情感或思想。它并非随意,而是带有目的性的“看见”。 “看见”也意味着建立自己的视角。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同。你可能会偏爱捕捉强烈的对比,我或许钟情于柔和的过渡。你可能会被宏大的场景吸引,我则可能迷恋于平凡角落里的诗意。这种视角,是经验的积累,是审美的体现,更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 1.2 光影的语言:构图的智慧 一旦我们“看见”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将这份“看见”转化为影像。而光影,便是摄影中最直接、最核心的表达媒介。光线,如同画家的颜料,它勾勒出物体的轮廓,赋予它们生命和质感。阴影,则像是沉默的叙述者,它暗示着深度,塑造着氛围,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 理解光影,是摄影师的基本功。是捕捉清晨的柔和阳光,还是拥抱正午的强烈光线?是利用逆光勾勒出剪影的神秘,还是顺光展现出事物的真实色彩?不同的光线条件,能够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基调。 构图,则是将“看见”的光影有序地组织起来的艺术。它并非死板的规则,而是指导我们如何在二维平面上,最有效地引导观众的视线,最清晰地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黄金分割、三分法、对角线、对称性……这些构图原则,是前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束缚。 一幅好的构图,能够让画面富有呼吸感,能够突出主体,能够营造出画面的张力。它能让观者在第一时间被吸引,并在画面中找到叙事的脉络。例如,利用引导线将视线引向主体,利用框架构图将主体框定在稳定的结构中,或者通过留白来营造宁静或孤独的氛围。这些都是通过对光影和空间的巧妙运用,实现的“看见”的艺术化呈现。 1.3 瞬间的定格:时间的艺术 摄影的另一个核心魅力,在于它能够定格瞬间。时间如流水,稍纵即逝,而摄影,却能在时间的洪流中,抓住那一刹那的永恒。 “决定性瞬间”是摄影大师卡帕的名言,它强调的正是摄影师捕捉那些充满意义、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瞬间的能力。这个瞬间,可能是一个人脸上转瞬即逝的表情,可能是一个复杂动作中的关键节点,也可能是自然界一个微妙的变幻。 捕捉瞬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快速的反应,更需要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判。这是一种与时间赛跑的游戏,也是一种对生命力的捕捉。一张照片,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往往是因为它定格了那些我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但却蕴含着深刻情感或故事的瞬间。 当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们不仅记录了眼前的景象,更是锁定了那一刻的时间、情感和能量。这张凝固的画面,将成为我们回溯过去,感受此刻的窗口。它让我们有机会反复审视那些曾经稍纵即逝的美好或悲伤,让时间的流逝不再是单向的消逝,而是可以被珍藏的回忆。 1.4 细节的力量:微观的洞察 除了宏大的场景和关键的瞬间,摄影的“看见”还体现在对细节的洞察力上。放大世界的细微之处,往往能揭示出令人惊叹的美感和信息。 一滴水珠的晶莹剔透,一片落叶的脉络纹理,一束阳光在尘埃中舞动的轨迹……这些微小的细节,如果被相机放大,展现出来,常常比宏伟的景观更能引发观者的共鸣。它们提醒我们,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捕捉细节,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对事物耐心观察的结果。它需要摄影师放慢脚步,蹲下身来,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有时,最震撼人心的画面,就隐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摄影师能够展现出事物的质感、生命力,甚至隐藏的故事。 例如,特写镜头可以展现出人脸上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微距镜头可以捕捉到昆虫翅膀上精美的图案,令人赞叹造物的神奇。对细节的关注,能够让照片更加丰富,更加耐人寻味,让观者在细枝末节中,发现更大的世界。 “看见”是摄影的基石,是所有创作的源头。它是一种主动的、充满智慧的参与,是对现实世界的一次次深入的凝视。只有真正学会“看见”,我们才能用镜头,描绘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视界。 第二章:思想的深度——观看的哲学 摄影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灵去“思”。当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摄影师的思考,早已融入了光影之中。一张照片,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摄影师思想的表达,是其对世界、对人生、对自我理解的投影。 2.1 主题的提炼:内在的逻辑 摄影创作的起点,往往是对某个主题的思考。这个主题,可能源于一个社会现象,可能源于一种情感体验,可能源于对自然的好奇,也可能源于对人性的探究。没有主题的照片,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使技巧再娴熟,也难以打动人心。 提炼主题,需要摄影师具备一种内在的逻辑。这种逻辑,是将纷繁复杂的现实,剥离出核心的议题,并用视觉语言来呈现。例如,你想表达“孤独”的主题,你可能会选择一个人站在广阔的天地间,或者一个被遗弃的旧物。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你对“孤独”的理解。 摄影师需要不断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我想通过这张照片传达什么?我的照片是否清晰地表达了我的意图?这种自我追问,能够帮助我们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并指导我们的拍摄。 主题的表达,不一定需要直接的呈现。它可以是含蓄的,可以是隐喻的。例如,通过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达冲突,通过模糊的焦距来营造梦幻感。摄影师需要学会运用各种视觉元素,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具象的影像。 2.2 叙事的构建:故事的张力 一张引人入胜的照片,往往具备一定的叙事性。它能够勾起观者的好奇心,让他们在画面中寻找线索,去解读照片背后的故事。这种叙事,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 构建叙事,需要摄影师具备一种讲故事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画面元素的巧妙组织,对情感的恰当引导,以及对潜台词的运用。 一个眼神,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一个动作,可能预示着接下来的情节;一个场景,可能暗示着一段历史。摄影师需要善于捕捉这些能够“说话”的元素,并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张力的叙事。 例如,一组连贯的照片,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单张照片,则可以通过对瞬间的精确捕捉,暗示出过去和未来。一张黑白照片,可能通过光影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性;一张彩色照片,则可能通过色彩的搭配,传递出欢快或忧伤的情绪。 叙事的构建,也离不开对“留白”的运用。画面中的空白区域,并非虚无,而是给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正是这些想象,让照片的故事得以延伸,让观者参与到创作的过程中。 2.3 批判与反思:视角的锐度 摄影,也可以成为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它能够挑战既定的观念,引发公众的思考,甚至推动社会变革。这种批判和反思,源于摄影师锐利的视角。 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不会满足于被动地记录,而是会主动地去观察,去质疑,去反思。他们会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会揭示那些被掩盖的真相。 例如,一些纪实摄影作品,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贫困、战争、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呈现,更是摄影师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反思。 摄影师的批判和反思,也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上。他们会用镜头去触碰人性的弱点,去展现生命的坚韧,去探索存在的意义。这种对生命的关怀,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仅具有社会价值,更具有人文价值。 锐利的视角,并非是激进或偏激,而是基于深入的观察和独立的思考。它要求摄影师敢于触碰敏感话题,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2.4 风格的形成:个性的烙印 当思想的深度不断积累,当观看的哲学逐渐形成,摄影师的个人风格便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风格,是摄影师思想、情感、审美以及技术特点的独特结合,是其作品中最鲜明的烙印。 风格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它体现在对色彩的运用,对光影的处理,对构图的选择,对题材的偏爱,以及对画面氛围的营造。 例如,有人擅长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营造活泼的氛围,有人偏爱黑白影调来表现简洁和质感,有人善于捕捉瞬间的动态,有人则钟情于静态的肖像。 风格的形成,也与摄影师的性格息息相关。一个内向的人,其作品可能更加细腻和内省;一个外向的人,其作品可能更加奔放和张扬。 但无论风格如何,其核心都是摄影师思想的表达。一个具有鲜明风格的摄影师,其作品往往能够被一眼辨认,因为它们都带有独特的“灵魂”。 思想的深度,赋予了摄影作品超越视觉的生命力。它让照片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充满温度的表达。当摄影师用思想去观看,他们的作品,便能触及人心,引发共鸣,成为连接彼此心灵的桥梁。 第三章:心灵的回响——感悟的共振 摄影的终极意义,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并在观者的心灵深处激起回响。当摄影师将眼睛与思想相结合,他们所创造出的影像,便拥有了打动灵魂的力量。 3.1 情感的传递:情绪的连接 照片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直接传递情感。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宁静,还是敬畏,这些复杂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光影、色彩、构图和瞬间的捕捉,被有效地传达给观者。 摄影师在创作时,往往会投入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被注入到画面中,并如同一种无形的能量,传递给观者。当观者看到一张照片,他们可能会被照片中的情感所感染,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 例如,一张拍摄孩子快乐玩耍的照片,能够唤起观者内心深处的童真和幸福感;一张描绘老人孤独身影的照片,则可能引发观者的同情和对生命的思考。 情感的传递,并不总是直接的。有时,它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意境的烘托。摄影师通过对光影的精妙运用,对色彩的和谐搭配,能够创造出一种令人沉醉的氛围,从而间接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3.2 意境的营造:诗意的栖居 好的摄影作品,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对现实世界的诗意化解读,是摄影师心灵世界的延伸。 意境的营造,需要摄影师超越简单的记录,去捕捉事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它可能是一种宁静致远的禅意,可能是一种烟雨朦胧的诗情,也可能是一种壮丽雄浑的史诗感。 摄影师通过对环境的选择,对光线的把握,对构图的安排,以及对色彩的运用,来构建这种意境。例如,利用晨雾来营造神秘感,利用长曝光来表现流动的韵律,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来烘托戏剧性。 当观者沉浸在照片所营造的意境中时,他们会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这种意境,能够引发观者的联想,让他们在画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寄托。 3.3 记忆的唤醒:时光的涟漪 摄影,与记忆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张照片,能够唤醒尘封的记忆,让逝去的时光重现。 当我们翻看旧照片,我们可能会回忆起曾经的人、曾经的事、曾经的地点。照片中的场景,可能已经改变,但照片所记录的那个瞬间,却被永远地定格了下来。 摄影师的作品,不仅仅是记录当下的瞬间,更是为未来的记忆留下注脚。那些被捕捉到的美好时刻,那些被记录下的感人场景,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观者珍贵的记忆。 一张富有感染力的照片,甚至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唤醒我们对某种普世情感的共鸣。例如,一张描绘亲情的照片,能够唤醒所有人心底对家人的爱;一张展现生命顽强成长的照片,能够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热爱。 3.4 精神的启迪:存在的觉醒 摄影,有时也能成为一种精神的启迪,它能够引发观者对生命、对世界、对自我的深刻思考。 当摄影师用充满哲思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够触及存在的本质,引发观者的精神觉醒。 例如,一些关于自然风光的照片,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从而引发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一些关于人物肖像的照片,能够让我们看到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从而引发我们对人性的尊重。 摄影师通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的多元性,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生命的多样性。这些影像,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摄影师的眼睛、思想和心灵,能够和谐地融为一体,他们所创作出的摄影作品,便能够超越物质的记录,成为一种精神的表达,一种心灵的共振。这种共振,让影像在观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一段值得回味的旋律。 《视界之语:光影中的心灵探秘》并非仅仅是一本摄影技巧的书籍,它更是一次关于“看见”、“思想”与“感悟”的深度探讨。它邀请读者,与摄影师一同踏上这场探索之旅,去发现隐藏在光影背后的深刻含义,去感受影像与心灵之间,那份奇妙的连接。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它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数摄影教材,直接教授技术、参数和技巧,而是从一个更为宏观和哲学的高度,探讨摄影与我们作为人的感知、思考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眼睛”的观察力、“思想”的深度和“心灵”的感悟,层层递进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关于“眼睛”的描写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看见,更是对细节的捕捉,对光影的感知,对瞬间的敏锐捕捉。而“思想”的部分,则让我意识到,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表达,一种对世界、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作者通过分析那些经典作品,揭示了摄影师是如何将自己独特的思考融入到画面之中,从而赋予照片更深刻的含义。最让我动容的,是关于“心灵”的阐述。摄影师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可以通过镜头传递给观众,引发共鸣。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是为了与他人沟通,是为了触动人心。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拍摄习惯,开始思考,我的照片是否真正地传递了我想要表达的东西。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摄影的理解,更让我对生活本身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摄影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摄影就是掌握好光圈、快门、ISO这些参数,再学习一些构图技巧,就能拍出好照片。然而,这本书告诉我,这仅仅是“形”,而真正的摄影,在于“神”。作者通过对“眼睛”、“思想”和“心灵”这三个维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摄影艺术的无限可能。他强调,眼睛是捕捉世界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有思想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这种“有思想的观察”,意味着我们需要带着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去拍摄,而不是被动地记录。而“心灵”,则是摄影师情感的载体,是通过画面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作者在书中用大量详实的案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些案例涵盖了各种摄影类型,从风光到人像,从纪实到抽象,都展现出了摄影师如何运用“眼睛、思想和心灵”来创作出令人难忘的作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绪”在摄影中的作用的讨论,它让我明白,一张好的照片,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情感的共鸣。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引导你探索摄影的深层意义,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摄影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评价三: 老实说,拿到这本书时,我对“眼睛、思想和心灵的表达”这个副标题有些疑虑,觉得会不会过于虚泛,难以落地。但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与摄影这个具体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它并没有枯燥地讲解摄影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例子,来阐述作者的观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析不同摄影作品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在描述画面,更是在解读画面背后的故事,以及摄影师的情感和思考。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摄影,是一种“看见”的能力,一种“思考”的能力,更是一种“感受”和“表达”的能力。书中对“眼睛”的论述,并不是指生理上的视力,而是指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一种捕捉瞬间和细节的能力。而“思想”,则是摄影师对世界的看法,对生命的理解,以及通过画面所要传达的观点。至于“心灵”,则是摄影师情感的流露,是照片所能唤起观众共鸣的源泉。这些元素,在作者的笔下,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让每一张优秀的摄影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摄影的理解,从“术”的层面,上升到了“道”的层面。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初次翻开就有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它不是那种直接灌输技巧的书,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在茶余饭后,与你分享他对摄影的理解和感悟。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观察”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构图法则,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读者去重新认识我们日常所见的风景。他强调,真正的摄影,是眼睛看到的世界,经过大脑的思考,最终通过心灵去感受和表达。这种“三位一体”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拍出一张好照片,不仅仅是按下快门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如何去“想”,以及如何去“感受”。书中的一些哲学思考,比如关于瞬间的捕捉,关于时间的流逝,关于情感的共鸣,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常常会合上书,带着他的思考,重新审视我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即使是熟悉的街角,熟悉的景物,在经过你用心观察和思考后,也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美。书中对光影的描绘,对色彩的运用,虽然没有直接讲“如何设置参数”,但通过他对这些元素的“感觉”的描述,你仿佛也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种微妙的光线变化,那种层次分明的色彩。这种境界,是机械的技巧教学难以企及的。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思考摄影的意义,也让我对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评价二: 我一直对摄影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缺乏灵魂,停留在“记录”的层面。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摄影的迷茫。作者并非直接提供“秘籍”,而是通过一种更为宏大的视角,将摄影置于人类感知与表达的范畴来讨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思想”与“摄影”结合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认为,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画面的美观,更是摄影师思想的凝练和情感的抒发。他通过分析那些传世之作,揭示了摄影师如何将个人的思考、对社会的观察,甚至是对生命的感悟,巧妙地融入到画面之中。这让我明白,我在拍摄时,不应该仅仅关注“拍什么”,更应该思考“为什么拍”,以及“我想要通过这张照片传达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远比技巧的堆砌来得重要。书中也提及了“心灵”在摄影中的作用,这一点更是让我豁然开朗。摄影师的情感,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悲欢离合,都可以通过镜头传递给观众。这使得摄影不再是冷冰冰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性的交流。我开始尝试在拍摄时,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去捕捉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的瞬间,然后再用镜头去表达。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文学的韵味,又不失摄影的专业性,读起来引人入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