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供给侧的革命 9787504676320

科普供给侧的革命 978750467632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文志 著
图书标签:
  • 供给侧改革
  • 经济学
  • 科普
  • 政策解读
  • 中国经济
  • 宏观经济
  • 改革开放
  • 经济发展
  • 理论与实践
  • 时事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6320
商品编码:297942237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科普供给侧的革命 作者 杨文志
定价 88.00元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04676320 出版日期 2017-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和产业革命、信息社会发展带来科普需求的巨大变化,给新时代的科普带来新的机遇,也给科普服务供给带来巨大挑战。本书基于作者20多年科普理论研究和实践一线的经验积累,站在科普变革的时代潮头,以“科普强国”为背景,以科普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对新时期科普供给及其核心要义、科普需求的深刻变革及其科普供给侧革命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细致剖析,对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创新、科普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科普服务产品创意创新、科技馆展教服务创新等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提出新时代增加科普服务供给可操作性的方略和路径。本书在科普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创见性、创新性、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指导性,适合从事科普理论研究、科普教学、科普员培训、科普管理、科普实践工作者,以及热心科普事业的各方面人士参阅。

   作者简介
杨文志,曾任中国科协科学普及部副部长、部长,长期从事科普工作,主要关注和研究领域:中国非组织和科技社会团体改革、运营和管理;科学交流、科技期刊与科学技术普及理论和实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等,先后发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等论文60多篇。主要著有《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现代科普导论》、《现代科普教程》、《现代科技社团概论》,以及审定编辑出版《中国立体农业模式》、《加入WTO中国农业如何应对》等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论著共计等10余部。

   目录

目录

章科普及其核心要义/

节科普是科学活动/

一、多义宽泛的现代科普/

二、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

三、科普是公共服务产品/

四、科普服务本质是连接/

第二节迎接科普强国的新时代/

一、古代的谋生型科普/

二、近现代的救国型科普/

三、现代的兴国型科普/

四、新时代的强国型科普/

第三节新时代科普发展的新命题/

一、适应科技与产业革命新要求/

二、开启后科学素质纲要新时代/

三、迈向科普供给侧改革新征程/

四、攻克科普发展的关键性难题/

○第二章新时代的科普需求/

节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普的新要求/

一、创新驱动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命运/

二、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厚植创新文化/

三、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夯实科学素质基础/

第二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科普的新要求/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百年梦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科学素质的短板/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人人都享有科普服务/

第三节信息社会发展对科普的新挑战/

一、适应公众都在网上的新形势/

二、适应科普技术革命的新趋势/

三、适应科普需求巨变的新要求/

第四节经济全球化对科普的新要求/

一、大科学时代科普的国际化/

二、“一带一路”科普人文交流/

三、深度参与科普国际分工与合作/

○第三章科协组织的科普供给/

节科协组织的职责定位/

一、科协组织的三型特性/

二、科协组织的三大功能/

三、科协组织的四个服务/

四、科协组织的服务产品/

第二节科协组织的科普产品/

一、科协组织的科普教育产品/

二、科协组织的科普传播产品/

三、科协组织的科普活动产品/

第三节科协组织科普服务方略/

一、坚持用户思维的科普服务理念/

二、坚持平台的科普服务方向/

三、坚持名利权情的科普动员策略/

○第四章科学素质服务的创新提升/

节我国科普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

一、我国科普法规体系的建设/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兴起/

三、“2049计划”提出和推行/

四、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

五、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第二节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创新/

一、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使命责任/

二、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动向/

三、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创新提升/

第三节农民科学素质服务创新/

一、推动农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

二、强化农村重点人群科普服务/

三、增加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供给/

四、开启农村科普服务的新引擎/

第四节城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服务创新/

一、发挥科普在人的城镇化中的作用/

二、城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供给方略/

三、城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创新/

○第五章让科普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节推进“科普人”的信息化/

一、“科普人”须自我革命/

二、要树立互联网理念/

三、要树立获得感理念/

四、要树立朋友圈理念/

五、要树立连接器理念/

六、要树立长板策理念/

第二节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

一、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定位/

二、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三、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四、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品牌战略/

第三节有效连接科普信息与科普受众/

一、建设完善科普云网端服务体系/

二、衔接和精准推送科普服务信息/

三、利用网络社群进行科普信息传播/

四、实施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

○第六章科普产品的创意生产/

节科学内容是科普产品的灵魂/

一、科普始终以科学内容为王/

二、围绕公众需求遴选科普内容/

三、围绕科技发展遴选科普内容/

第二节科教资源的科普创意开发/

一、优质科研资源的科普创意开发/

二、优质教育资源的科普创意开发/

三、优质社会资源的科普创意开发/

第三节科普表达方式的创新/

一、科普表达的时代性特征/

二、科普作品的表达创新/

三、科普融合作品的创作/

○第七章科技馆展教服务创新/

节科技馆的科普责任使命/

一、科技馆演变及其服务功能/

二、我国科技馆的快速发展/

三、科技馆展教服务的转型/

第二节科技馆展教服务供给侧改革/

一、科技馆建设的细分化与集群化/

二、科技馆教育的时代化与人文化/

三、科技馆服务的信息化和情景化/

第三节我国科技馆体系的创新发展/

一、推动现代科技馆体系转型升级/

二、增加科技馆展教服务产品供给/

三、创新科技馆公共展教服务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视窗目录

视窗1-1做好科普科研才有大格局/ 4

视窗1-2中国科学社/ 17

视窗1-3全国科普协会/ 20

视窗1-4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24

视窗1-5近搅乱世界的3项科学成果/ 27

视窗2-1创新关键在于创造新的价值/ 41

视窗2-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6

视窗2-3“一带一路”建设/ 63

视窗3-1全国创新争先奖/ 73

视窗3-2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 84

视窗3-3平台时代与共享经济/ 90

视窗3-4的连接效应/ 93

视窗3-5典赞·科普中国活动/ 95

视窗3-6利益聚合的农技协/ 96

视窗3-7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97

视窗3-8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撰/ 98

视窗3-9欧阳自远院士的科普心路/ 99

视窗3-10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徐颖的科普情怀/ 100

视窗3-11科普志愿服务/ 101

视窗4-1科学素质的源起/ 107

视窗4-2科学素质的基本特点/ 107

视窗4-3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 110

视窗4-4美国“2061计划”/ 112

视窗4-52015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 116

视窗4-6美国2016年科学素养报告/ 122

视窗4-7青少年是科学素质养成黄金期/ 130

视窗4-8兴趣是科学探索的源泉/ 131

视窗4-9青少年想当科学家的有多少/ 133

视窗4-10“大手拉小手”点燃科学梦/ 135

视窗4-1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38

视窗4-12美国的《STEM 2026》/ 140

视窗4-13奴隶造不出金字塔/ 144

视窗4-14乐享科学的创客空间/ 146

视窗4-15钻研的工匠精神/ 147

视窗4-16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148

视窗4-17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149

视窗4-18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大会/ 150

视窗4-19小学新课标修订的“大突破”/ 156

视窗4-20跟孩子做科普得蹲下来/ 158

视窗4-21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 167

视窗4-22人的城镇化的国际经验/ 172

视窗4-23社区科普学校/ 178

视窗5-1网络时死规则/ 183

视窗5-2服务产品的极简原则/ 187

视窗5-3服务产品定位和个性化/ 189

视窗5-4“90后”的言行规则/ 191

视窗5-5时间是战场/ 193

视窗5-6连接者与内容者属两种“动物”/ 199

视窗5-7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 203

视窗5-8科普中国品牌/ 209

视窗5-9科普中国服务云/ 212

视窗5-10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 223

视窗6-1内容为王的运作模式/ 232

视窗6-2NASA独到的科普/ 241

视窗6-3转基因科普之痛/ 243

视窗6-4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 246

视窗6-5英才计划/ 248

视窗6-6海尔科技馆/ 250

视窗6-7上海通用汽车开放日活动/ 251

视窗6-8蒙牛乳业开放日活动/ 252

视窗6-9碎片化阅读与当代“煎饼人”/ 254

视窗6-10颠覆性创意的科幻/ 259

视窗6-11科普期刊的全媒体融合/ 264

视窗6-12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 274

视窗7-1科技馆的缘起及发展/ 278

视窗7-2科技博物馆和科学中心/ 280

视窗7-3我国科技馆的快速发展/ 282

视窗7-4科技馆发展的国际经验/ 285

视窗7-5现代科技馆体系“七化”建设/ 297

视窗7-6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 305

视窗7-7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 306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杨文志长期负责中国科协科普部工作,具有较高的科普工作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科普管理与实践经验。该书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关于科普供给侧改革的专著,全书采用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方式编写,从而使该书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各级科协组织、科普组织、科普机构与科普工作者进行科普供给侧改革与实践的得力参考与实用指南。书中对现代科普进行了界定、梳理了新时达科普发展的新命题、所要攻克的关键性命题,分析了时代科普新需求,描述了科协组织等科普机构的科普供给侧改革路径,分创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工作的措施、详述了科普信息化实施与规划及前瞻,另外分章对科普产品创意创新、科技馆展教服务创新等进行了论述。书中还附录了71篇与科普高度相关的精彩文章,使全书的内容得到很大的拓展。 该书在科普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创建性、创新性、理论性、实践指导性。适合从事科普理论研究、科普教学、科普人员培训、科普管理、科普实践工作者以及热心科普事业的各方面人士参阅。

   文摘









   序言

思想的边界:探索认知、创新与未来社会图景 导言:在信息洪流中锚定真知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数据如同潮水般涌来,淹没了我们的注意力,也模糊了知识的边界。在这个背景下,真正有价值的洞察力,恰恰来自于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的重构与批判性反思。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领域或学科分支,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宏大的认知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区分信息与智慧,以及在复杂多变的未来世界中,保持清晰的思考路径。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读者超越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建立起一个多维度、可迭代的认知模型。我们将深入探讨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学习的底层逻辑,以及创新思维在跨学科整合中的关键作用。 --- 第一部分:认知的基石与陷阱——我们如何“知道”?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剖析我们理解世界的工具——认知能力,以及伴随而生的系统性偏差。 第一章:心智的地图与真实的地形 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只是大脑构建的模型,而非世界的全部。本章将从认知心理学和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心智模型的形成过程。我们将审视锚定效应、确认偏误等经典认知偏差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决策。更进一步,我们会探讨“知识的深度”与“信息的广度”之间的悖论——过于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深度,是否会使我们对外部世界的重大变革变得迟钝? 关键议题: 1. 心智模型的局限性: 介绍复杂适应系统(CAS)的视角,说明单一模型在预测非线性事件时的失效。 2. 元认知能力的训练: 强调“思考我们如何思考”的重要性,如何通过自我监测和外部反馈来修正认知框架。 3. 概念的惰性: 分析旧有概念结构对新信息接收的阻碍作用,探讨如何进行“概念重塑”。 第二章:知识的结构化与脆弱性 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图书馆藏品,而是动态的连接网络。本章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弹性的知识结构,使其能够在面对颠覆性信息时保持完整性。我们将区分“知道事实”与“理解原理”,并引入“第一性原理”的思维工具,作为抵抗信息噪音的内生防御机制。 深入探讨: 层级结构与网络结构: 对比传统线性知识体系与现代交叉学科知识网络的优劣。 遗忘的价值: 讨论适度遗忘对认知优化的作用,避免“知识的拥堵”。 可证伪性与信念系统: 借鉴科学哲学,讨论如何对待那些难以被证伪的、根深蒂固的信念,以及如何进行“软性纠错”。 --- 第二部分:创新的内核——连接与超越 创新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对现有元素进行前所未有的组合。本部分将解构创新过程的内在机制,强调跨界思维和系统整合的重要性。 第三章:横向思维的艺术:从A点到Z点的飞跃 大多数进步是渐进式的(A到B),但真正的突破往往是指数级的(A到Z)。本章聚焦于如何培养横向思维,即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之间建立桥梁的能力。我们将分析历史上的伟大创新者,如何通过“类比推理”和“隐喻驱动”来实现认知上的跳跃。 案例分析侧重: 生物启发设计(Biomimicry)的深层逻辑: 不仅仅是模仿形状,而是理解自然界数亿年演化的底层算法。 限制条件下的创造力: 研究当资源或既有范式被严格限制时,思维反而如何被激发,产生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 知识的迁移路径: 讨论如何将一个领域的成功模式,有效地、不失真地应用到完全陌生的领域。 第四章:复杂系统的洞察力 未来的挑战大多是“复杂系统”层面的,涉及多方博弈、反馈循环和涌现行为。本章将引入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概念,帮助读者识别和理解这些系统的运作特征,从而避免“局部优化导致全局恶化”的陷阱。 核心概念阐述: 1. 反馈循环的识别: 正反馈(失控增长)与负反馈(自我调节)在社会、技术系统中的表现。 2. 临界点与相变: 理解系统如何在一个微小的扰动下突然发生剧变。 3. 去中心化与鲁棒性: 分析分布式网络在抵抗单一攻击点上的优势,及其对传统层级结构的挑战。 --- 第三部分:未来图景的绘制——应对不确定性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未来,讨论在技术加速和范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个人与社会应如何调整策略,以适应一个“高变动性”的世界。 第五章:速度的悖论:加速时代的慢思考 技术的迭代速度正在超越人类社会和伦理规范的适应速度。这造成了一种“加速的悖论”——我们拥有更快的工具,却可能做出更仓促的决策。本章探讨如何在“快节奏”的环境中,刻意地保持“慢思考”的深度和审慎。 讨论焦点: 技术滞后效应: 分析新技术的社会接受度、法律框架和文化适应之间的时间差。 长期主义的实践: 探讨如何在季度报告和短期压力下,坚持对十年、二十年后的世界进行有效规划。 审慎性原则的回归: 在不完全了解后果的情况下,如何运用“风险规避”而非“机会最大化”的思维进行关键选择。 第六章:人与工具的再定义 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日益深入地融入知识生产流程,人类的核心价值将被重新定义。本书将探讨人类心智在机器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一种“增强智能”的协作模型,而非单纯的替代模型。 关键思考方向: 1. 机器无法取代的领域: 强调情境感知、价值判断、跨文化共情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2. 创造性风险的承担者: 机器擅长优化既有目标,但人类必须负责设定目标并承担目标错误带来的风险。 3. 知识的伦理化: 探讨在知识获取和传播效率空前提高的时代,我们对信息真实性、偏见传播和知识公平分配所应负的社会责任。 --- 结语:成为认知领域的“探险家”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工具箱,而非一份地图。未来的知识景观将持续演变,唯一不变的是对清晰思考能力的需求。我们鼓励读者将书中所述的理念视为起点,持续进行批判性探索,在认知边界之外,寻找下一个时代的洞见。真正的革命,发生在我们对既有观念的审视与重构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科普供给侧的革命》之后,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似乎想要探讨一个非常宏大且具有前瞻性的议题。从书名来看,它可能是在讨论如何革新科普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这让我联想到当下信息爆炸时代,优质科普内容稀缺的困境。也许这本书会深入分析科普内容生产的瓶颈,比如科学家和科普创作者之间的壁垒,或是现有科普模式的效率问题。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去“供给侧”发力,是否会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比如利用新兴技术(AI、VR等)来重塑科普内容的生产流程,或者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励和培养科普人才。它会不会触及到科普内容的商业模式,或者如何让科普内容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从而真正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科学素养需求。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篇幅似乎不算太厚重,这让我觉得它可能采取了一种精炼而有力的叙事方式,直击核心问题。对于“科普供给侧的革命”这个主题,我的第一反应是思考“供给侧”究竟指的是什么。它是否是指科普内容的生产者,比如科学家、科研机构、媒体,还是指生产科普内容的“模式”和“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对这一点进行清晰的界定,并深入剖析当前科普供给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信息过载如何影响内容的有效传播?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动力和障碍是什么?如何才能创造出既有科学严谨性又能吸引大众的内容?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或许是一些创新性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并推动科普供给侧的积极变革,让更多优质的科学知识以更易懂、更有效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科普供给侧的革命》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改革和创新意味。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迭代如此迅速的今天,传统的科普模式是否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供给侧”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科学知识的生产、加工、包装以及最终如何精准有效地投放到市场(即面向公众)。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具体方面来探讨这场“革命”。是会关注科学家如何更好地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还是会探讨新的传播渠道和技术(比如短视频、播客、互动式体验)在科普中的作用?又或者,它会深入分析科普内容生产者(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在激励机制、专业能力、内容创新等方面遇到的瓶颈?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描绘一幅关于未来科普供给的新图景,并为实现这一图景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让我对当前科普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科普不仅仅是将科学知识简单地传递下去,更重要的是激发公众的科学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探讨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供给’优质科普”的深层问题。例如,它是否会分析当前科普内容存在的不足,比如过于学术化、枯燥乏味,或者与大众生活脱节?它又将如何提出“革命性”的解决方案?我猜测,作者可能会从教育体系、媒体平台、科研机构等多个维度去审视科普的供给端,或许会提出一些关于改革现有科普机制的建议,或者畅想未来科普发展的全新模式。我希望它能给科普工作者和对科普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让科普能够真正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吸引我,封面选用了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活力的蓝色,搭配上抽象的几何图形,给人一种理性与创新的感觉。书脊的设计也很规整,即使放在书架上,也能一眼认出它的名字。打开书页,纸张的触感相当舒适,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而是带有一点点纹理,墨水的印刷清晰度也很高,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排版上,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恰到好处,让文字的阅读流畅性大大提升。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图表和插画,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内容,但仅从视觉呈现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细节上的用心。感觉这本书会是一次视觉上的愉悦体验,希望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观一样引人入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