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定价:58.00元
作者:(美)尼基尔·萨瓦尔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98060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多家媒体“年度好书”,一本关于工作空间和办公方式趣味思考之书。《纽约时报》年度瞩目好书,《纽约客》《卫报》《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联袂推荐本书通过综合哲学、传记、管理学、文化分析、个人思考等,信息量极大,但又成功地将办公空间和办公方式的变迁史,讲成了一个轻松好读的故事,让每个上班族从更全面的视角思考自己工作方式。
2. 工作,办公室隔间,一个与绝大数人相关的话题。现代人,醒来的时间,超过一半都用来工作。本书以工作方式之问,直击现代人痛点,反思我们工作方式的生成和意义:以工作谋生的我们,如何能在隔间里,获取人生自由?我们,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工作,和对工作进行思考
3. 办公空间变迁史,由过去洞悉未来,寻找更适宜的空间和工作方式从19世纪阴暗账房步入21世纪Google开放式办公空间,隔间,这一狭小天地,如何成为现代人工作的空间载体?在家办公、自由职业纷纷兴起,但“知识工人”真的摆脱了隔间,百年办公室就此走向终结?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迭代、信息自由流动,在变革浪潮中,我们是否能寻找到更好的工作方式?
4. 书中对重要大众话题——白领、女性就业等展开讨论:白领人群的崛起、女性的觉醒和职场困境、白领与蓝领的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发展
内容提要
咦,我们一周上班5天的办公室也有历史?跟着本书,一窥办公室迷人的历史吧。从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录事巴托比》,到美剧《办公室》(The Office),从传统的账房,到20世纪中期的“速记池”,再到如今Google式的开放办公空间,雇员阶层的工作场所不停转变。萨瓦尔借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献材料,用平实客观的文字记录了这一演变历程。另一方面,萨瓦尔详细叙述了自1860年代起,试图缔造办公室文化的设计师、社会学家,以及企业管理人等对“办公空间、办公工具与人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构想,以此来思考雇员阶层在动荡起伏的社会思潮和经济形势下,摇摆不定的命运:他们既不属于工人阶级,也不属于持有资本的精英阶层,像钟摆一样,寻找着自身定位。*后,萨瓦尔也对新兴的“知识阶层”的前途、办公室的未来做出了新的展望。此外,书中还围绕着办公室工作环境展开了几个重要话题的讨论,如白领阶层的崛起、女性的觉醒和职场困境、白领与蓝领的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发展。本书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概念到影视小说、流行文化,剖析上班族的生存之道与自我认同,从账房、摩天大楼到开放办公空间,观察办公室与建筑设计、社会变迁、心理学、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目录
目 录
序 言
1 办事员阶级
2 办公室的诞生
3 女性白领革命
4 直上云霄
5 组织男女
6 开放设计
7 空间入侵者
8 未来办公室
9 办公室及其终结
致 谢
注 释
作者介绍
尼基尔·萨瓦尔(Nikil Saval)印度裔美国人,作家、编辑、新闻工作者,现居费城。20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自2004年起,他开始研究办公室的起源,曾在美国《n 1》杂志上发表了《办公室的诞生》一文。萨瓦尔目前是《n 1》杂志的编辑,他的文章也常刊于《纽约时报》《伦敦书评》《牛津美国》《洛杉矶时报》《赫芬顿邮报》《新政治家》等媒体。他从事过劳工相关研究,并在UNITE HERE劳工组织当过志愿工作者。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到位,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作者在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专业分析,使得整本书既有故事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不同时代办公理念的对比和碰撞的描写,就像在观看一场精彩的思想辩论。他会深入剖析每一种办公模式的优劣,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淘汰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详细描述了工业革命时期,那种高度机械化、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对办公空间的影响,以及后来信息技术革命如何彻底颠覆了原有的工作模式和空间需求。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办公空间的演变是如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的深度,又不失一个讲故事者的魅力。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我常常会被他那些富有启发性的句子所打动,它们不仅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更引发了我对工作、生活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办公室”这个概念的认识是相当浅显的。我只是把它看作一个每天打卡上班、完成工作的地方,从未想过它背后有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含义。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个看似枯燥的主题,变得引人入胜。他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办公室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工作方式、人际交往以及空间利用上的不断探索和演变。我尤其喜欢他讲述的一些关于办公室“发明”的故事,那些充满创意和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效率、舒适度和社交需求的复杂考量。他并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呈现了各种办公理念的兴衰起伏。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对比自己的工作经历,发现很多曾经困惑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答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并且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叙事中。这本书让我对“办公室”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人类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文化演变的缩影。
评分我一直觉得,工作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从未想过深入探究过这种影响的根源。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以“隔间”为切入点,层层剥茧,为我们揭示了办公室空间从诞生至今的漫长进化史。他不仅仅是在讲述空间设计的变迁,更是在探讨工作理念、管理模式以及社会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办公空间。我非常欣赏他对不同时代办公文化特征的细致描绘,无论是早期那种强调等级和秩序的“盒子”,还是后来为了追求创新和协作而兴起的开放式空间,每一种设计都承载着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人们对工作的期望。作者的文字充满力量,又不失幽默感,他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我常常会被他那些富有哲理的观点所打动,它们不仅让我对过去的办公室形态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引发了我对未来工作空间发展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办公室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存在,它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演变的有机体,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办公环境,背后竟然有着如此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过程。作者用非常巧妙的笔法,将“隔间”这个看似狭窄的概念,延展成了一部关于现代工作形态、企业文化乃至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历史时期办公空间设计的分析,他不仅仅是罗列了设计风格的更迭,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设计背后所承载的理念和价值观。比如,他提到早期那种鼓励集体协作的开放式办公空间,以及后来为了提高个人隐私和专注度而兴起的隔间,再到如今强调灵活性和社交性的混合式办公空间,每一种转变都映射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工作模式的理解。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所处的办公环境,并且对未来的工作空间产生了更多的想象。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力量,又充满洞察力,他能够用简洁的文字,捕捉到最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常常会因为某句话而拍案叫绝,觉得作者简直说出了我一直以来模糊的感受。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办公室”这个词的含义,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场所,而是一个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文化演变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经典的复古色调,配上那种略带压抑但又充满年代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充满隔间、却又似乎有着无限可能的年代。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抱着一杯咖啡,随手翻开的。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了。他没有直接抛出一些冷冰冰的史实,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一些鲜活的人物,来串联起整个办公室进化的脉络。我尤其喜欢他描述早期办公场所的那些细节,那种笨重的文件柜,那种低矮的隔板,甚至那种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油墨味,仿佛都能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读着读着,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些老电影里的场景,那些西装革履、戴着眼镜的职场人,在格子间里忙碌而又有些迷茫的样子。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讲述了物理空间的变迁,更是触及了人们在这些空间里的情感、社交以及工作方式的变化。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细节而停下来,陷入沉思,想象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寻求人际连接,又是如何在这种有限的物理空间里,挥洒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的。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时光穿越,去亲身感受那段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