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季羡林谈国学智慧 9787802329843

听季羡林谈国学智慧 97878023298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颖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季羡林
  • 文化
  • 智慧
  • 历史
  • 传统
  • 经典
  • 文学
  • 哲学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ISBN:9787802329843
商品编码:2979213296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听季羡林谈国学智慧

定价:32.00元

作者:王颖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8023298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季羡林先生国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通过引证举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季羡林的国学思想进行深入阐释,介绍了季羡林对国学、人生、道德、文化、治学等领域的独到见解。本书内容丰富具体,为读者展示了一位极具亲和力的智者,一代国学大师的风范。

目录


 君子者,尊德行而道学问——季羡林谈《学人箴言》1.谈缓和:礼之用,和为贵 \ 0032.论情趣:做个情感丰富的性情中人 \ 0073.谈中西文化:西方不亮,东方亮 \ 0104.谈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心存敬畏 \ 0135.谈创新:创新是学术进步的灵魂 \ 0176.谈求学态度:天才与勤奋相辅相成 \ 0207.谈治学:学海无涯,要有苦中作乐的精神 \ 0248.谈进步:学与思,知与行 \ 0279.谈信念:探索真理,壮心不已 \ 031NO.2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季羡林谈《志虑心物》1.谈慈善: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 0372.谈历史:从历史中来,回历史中去 \ 0413.谈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0444.谈忧患: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0485.谈简化: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 \ 0516.谈时间:慢节奏是时间大的“敌人” \ 0547.谈年老:夕阳红时,春色满寰中 \ 0578.谈老少:社会进步,为代沟点“赞” \ 060
NO.3 一花一世界,心是莲花开——季羡林谈《平凡亦有禅》1.谈毁誉:将毁誉置之度内 \ 0652.谈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 \ 0683.谈寂寞: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 0714.谈世事:心怀赤子,任尔世态炎凉 \ 0745.谈本心:世已桑田,心未沧海 \ 0776.谈禅:禅道,是一种生活态度 \ 0807.谈人生之美:老而美,真不知老之将至矣 \ 0838.谈缘分:惜缘,就是敬畏命运 \ 0869.谈幸福:本来拥有,不须外求 \ 089
NO.4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季羡林谈《新纪元文存》1.谈礼貌: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 \ 0972.谈缘分与命运: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 1003.谈成功:天资 勤奋 机遇=成功 \ 1044.谈文化: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 1085.谈青年:你们是希望的“太阳” \ 1126.谈写作:追求的是一种心境 \ 1157.谈恐惧: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英雄也 \ 1188.谈衰老: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 121
NO.5 行有格,言有物——季羡林谈《处世公德》1.谈孝道:百善孝为先 \ 1272.谈正义:正义是强者的“筹码” \ 1303.谈生死:顺其自然,泰然处之 \ 1334.谈时运:走运与倒霉,风水轮流转 \ 1375.谈压力:没有压力,哪有拼搏 \ 1396.谈“忘”:做一个善“忘”的人 \ 1427.谈未来教育:树人之法,唯有教育 \ 1468.谈年老:是一种幸福,亦是一种灾难 \ 1499.谈愤世嫉俗:牢骚太盛防肠断 \ 152
NO.6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季羡林《谈国学》1.谈寻根:根为本,寻本才能求末 \ 1592.谈师道:尊师重道,然后民知敬学 \ 1623.谈中华文化:柳暗花明又一村 \ 1654.谈神韵:恰到好处,尽善尽美 \ 1685.谈爱国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铁肩担当 \ 1716.谈风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1757.谈雅俗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1788.谈“天人合一”:爱必兼爱,物无孤立之理 \ 1819.谈治学:要有竭泽而渔的气魄 \ 184
NO.7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季羡林谈《难得糊涂》1.谈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1912.谈谦虚:满招损,谦受益 \ 1943.谈坏人: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 1974.谈天才:我害怕“天才” \ 2005.谈奉献:力所能及,我为人人 \ 2026.谈心态:小聪明与大智慧 \ 2057.谈现实:顺其自然,尽人事 \ 2088.谈友谊:人生如搏斗,有朋友才有胜利 \ 211
NO.8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季羡林谈《读世》1.谈包装:羊毛总是出在羊身上 \ 2172.谈怪论:换一个视角看世界 \ 2203.谈爱情:食色,性也 \ 2244.谈消费:别让“消费”成为你的主人 \ 2275.谈志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2316.谈成功:知足、不知足,都是正当的 \ 2347.谈公德:公德之心,乃人性之本 \ 2378.谈自省:以昨日之我,攻今日之我 \ 240
NO.9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季羡林谈《人生絮语》1.谈读书:学海无涯,开卷有益 \ 2452.谈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2483.谈心态:人生不可缺少爽朗的笑声 \ 252

作者介绍


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河南省中原周易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已出版专著《乾隆文治与纪晓岚志怪创作》《文学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冲突》《世界绘画文化》《菊与刀》等。

文摘


序言



《东方智慧的传承者:季羡林先生的国学人生》 在中国璀璨的文化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同星辰般熠熠生辉,照亮了后世的探索之路。季羡林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举世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的一生,是一部生动的国学史;他的思想,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本书并非直接摘录季羡林先生关于“国学智慧”的言论,而是试图通过梳理和呈现他的人生历程、学术成就、治学态度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深邃见解,来勾勒出一位国学大师的群像,让读者得以窥见国学精神的魅力与生命力,体会其中蕴含的普世智慧。 一、 根植沃土:大师的成长与学术渊源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之路,可以用“兼容并包,融会贯通”来概括。他早年留学德国,学习梵文、巴利文等印度语言学,这看似与传统国学有所距离,实则为他打开了另一扇了解中华文明的窗户。正是在异域的学习中,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他的博士论文《娑罗树与佛教的传入》便是这种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回国后,季羡林先生的学术触角延伸至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等古文明的研究,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的视角,并非是为了彰显高下,而是为了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去理解和发掘中华文明的内在精髓。他并不拘泥于某一学科的藩篱,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将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本书将详细回顾季羡林先生的求学经历,重点介绍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坚守并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们将看到,他如何在异域的学术殿堂中,时刻心系故土,并将所学所思回馈于中华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一种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全球性文化视野。 二、 学术泰斗:耕耘不辍的治学精神 季羡林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堪称一代宗师。他在印度古代文学、佛教史、吐火罗文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对于《罗摩衍那》等印度古代史诗的翻译与研究,填补了国内学术空白;他对吐火罗文的破译,更是为中国古代史和中亚历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然而,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季羡林先生的治学态度。他提倡“坐冷板凳”,反对急功近利,强调踏实、严谨、求真的学风。在他的眼中,学术研究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耐心、毅力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曾说:“我一生没有什么别的优点,就是能坐冷板凳。”这句话,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在寂寞中坚守学术阵地的最好注解。 本书将深入剖析季羡林先生的治学理念,例如他如何对待资料的搜集与考证,如何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以及如何在研究中保持独立思考。我们将看到,他对待学术著作,绝非“拾人牙慧”,而是力求“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治学精神,是对浮躁学风的一剂良药,是激励后学勇攀学术高峰的灯塔。 三、 文化自觉:守护与传承中华文明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与中华文化的守护和传承息息相关。他不仅在学术上为中华文化的研究贡献力量,更在文化传播和民族认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深知,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其民族精神的根基,是其民族自信的源泉。 在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季羡林先生始终坚守着对中华文化的信念。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人们重视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推广国学教育。他认为,学习国学,并非是简单地背诵古籍,而是要领会其中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包括仁爱、孝道、诚信、宽容等。 本书将重点阐述季羡林先生在文化自觉方面的思考。我们将回顾他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如何理解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以及他对于当下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看法。他对于“文化本体”的强调,以及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点的深入解读,都将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 四、 智者之语:淡泊宁静的人生智慧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淡泊与宁静。他的人生哲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融入了他对世界万物的深刻体悟。他的人生观,可以用“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来形容。 他一生经历过坎坷,但从未被困难压倒。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事变迁。他反对名利场上的喧嚣,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精神的充实。他的晚年,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本书将通过讲述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故事,展现其超脱凡俗的人生智慧。我们将看到,他如何看待人生得失,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他对于幸福的理解。他的人生智慧,并非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是一种人人可学、人人可用的生活艺术。 五、 跨越时空的对话:国学智慧的当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世界的迷失……在这个背景下,重温季羡林先生的国学智慧,具有特殊的意义。 季羡林先生所推崇的国学智慧,并非是陈腐的教条,而是历经千年考验,依然闪耀着生命力的普适性思想。例如,儒家的仁爱与和谐,道家的天人合一与顺应自然,佛家的慈悲与智慧,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精神的指引,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更和谐的社会秩序,更积极的人生观。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国学解读手册,而是希望通过展现季羡林先生的生平与思想,引发读者对国学智慧的思考。我们将尝试连接古今,探寻季羡林先生所汲取的国学精髓,在当代社会中所能焕发出的新的生命力。他所倡导的“人的学问”,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在信息爆炸、价值失衡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东方智慧的传承者:季羡林先生的国学人生》是一次深入了解国学大师的旅程,一次体悟中华文明智慧的探索。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一位伟大的学者、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思想的深度,领略他人生的高度,并从中汲取力量,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这本书,希望能成为您理解国学,认识季羡林先生,乃至探索中华文化宝库的一扇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中,季羡林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守拙”的阐释,让我耳目一新。在当下这个崇尚“聪明才智”、“精明强干”的社会环境中,“守拙”似乎成了一种落伍的观念。然而,季老通过对古代哲人智慧的梳理,将“守拙”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它并非愚钝或无能,而是一种返璞归真、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他认为,过度的聪明和精明,反而容易招致祸端,而“守拙”则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他用许多生活化的比喻,比如“大智若愚”,来解释“守拙”的妙处。这种观念,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的定义,以及我们在追求成功过程中的一些偏差。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表现得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季老的解读,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用一种更平和、更悠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体悟生命的真谛。

评分

季羡林先生在《听季羡林谈国学智慧》一书中,对中国古典哲学中“道”的理解,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并非从艰涩的哲学理论出发,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道”这一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他会引用《道德经》中的只言片语,也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阐释“道”的无处不在和不易捉摸。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道”的“自然”属性的强调,他认为“道”并非人为强加的规则,而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这种“道法自然”的理念,在当下社会似乎越来越被人们所忽略。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改造,试图掌控一切,却往往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季老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顺应自然,而非与之对抗。他用许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季节的更替、植物的生长,来印证“道”的普遍性。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觉“道”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哲学思辨,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哲学。它教会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与其焦虑不安,不如静心观察,寻找最顺应事物本源的解决之道。

评分

这本书中,季羡林先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描绘,简直让我拍案叫绝。他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展现了他们真实的一面——有才华,有情怀,也有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我尤其喜欢他谈论到那些在乱世中不改初衷的文人,他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和人格尊严。季老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历史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他们就在眼前。读到这里,我深切感受到一种久违的“风骨”的力量。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功利的时代,这种“风骨”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坚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傲骨。季老通过对这些文人的解读,传递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影响力,那就是即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内心的清明和高洁。这种精神激励着我,在面对现实的种种诱惑和压力时,能够更加坚定地守护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评分

《听季羡林谈国学智慧》这本书,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探讨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季老并没有把“知行合一”理解为简单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含义。他认为,真正的“知”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而真正的“行”则是在这种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自觉行动,而非盲目跟风。他通过分析历史上的许多例子,比如那些真正将儒家思想内化于心,并在实践中践行的先贤,让我们看到了“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够指导个人的行为,更能影响社会的发展。在读到这部分内容时,我反思了自己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很多时候,我们虽然“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却难以将其真正运用到实践中,或者在实践中走了样。季老的解读,让我明白,要做到“知行合一”,需要的是一种内观和自觉,需要不断地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再将智慧体现在行动中。这种观念,让我对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我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认知。

评分

读《季羡林国学精华》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人辈出的黄金时代,听季老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温润如玉的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精神的论述所打动。季老借由历史典故和个人经历,阐释了“和合”并非简单的妥协或盲从,而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是在复杂环境中寻求平衡、尊重差异、达成共识的艺术。他笔下的“和合”,既有对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深刻解读,也有对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细腻体悟。这种精神,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季老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这种智慧融入到生活点滴之中,比如他在处理学界争论时,总能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既维护学术尊严,又不失君子风范。读完这部分,我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学会了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以一种更包容、更智慧的方式去处理分歧,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诲,远比那些生硬的说教来得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