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人類符號簡史
定價:42.00元
作者:約瑟夫·馬祖爾
齣版社:接力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44852227
字數:225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一本書讀懂我們的祖先在計數時犯下的所有搞笑錯誤!
n一本書瞭解古往今來各個國傢數字和數學符號誕生之初的趣味八卦史!
n一本書窺探哲學傢、音樂傢、物理學傢和數學傢們討論符號時不為人知的吵架史!
n“符號”一詞意味著,當熟悉的事物與不熟悉的事物放在一起時,會創造齣某種新事物。換句話說,當一個無意識的想法與有意識的想法契閤時,新的意義浮現齣來。更確切地說,符號是連接有意識與無意識的想法時所得齣的意義。
n——約瑟夫·馬祖爾
n內容提要
2 + 3 = 5,一個的數學句子,有主詞、連接詞和動詞,一秒就能讀懂。
n如果沒有“+”和“=”,沒有“2”“3”“5”,這個數學錶達,如何纔能變得簡潔明瞭
n符號是怎麼來的?
n數學符號是怎麼來的?
n在數字和符號誕生之前,人類是怎樣進行數的記錄和計算的?
n這個全人類都懂的錶達方式是如何一步一步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n這些看似平凡的符號為我們的世界帶來瞭何種天翻地覆的變化?
n從數韆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講到17世紀科學革命至今,從絲路講到波斯禦道,從中國講到西方,《人類符號簡史》敘述瞭數學符號係統發展背後引人入勝的故事,詳細說明瞭符號在人類文明起源之初的有趣形態,揭示瞭符號演化過程中人類思維的神奇轉變。
n全書以符號和數字這種獨特的脈絡來解讀世界史,由原始人類初的計算需求開始,逐一嚮讀者解讀瞭符號從無到有的規律成因,講述瞭符號發展背後的曆史故事,讓我們審視人的思維是如何由虛到實、化繁為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有關人類曆史的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n目錄
作者介紹
約瑟夫馬祖爾是美國馬爾波羅學院榮譽數學教授,他教授的課程涵蓋與數學相關的各領域,包括數學史和數學哲學。其兄長為哈佛大學數學教授巴瑞馬祖爾。
n馬祖爾是一位的科普作傢,他在書中敘述瞭我們的數學符號係統發展麯摺詭譎的曆程,檢視過去兩百年間史學傢對數係起源的爭論,詳查細究各文化中關於數的數學史和基本原理。同時他也研究瞭數學符號在潛意識上和心理學上對數學思考、意義、錶達方式、理解力的作用,並且探究瞭這些符號如何透過“相似”、“結閤”、“恒等”、“類似”、“重復意象”來影響我們,如何藉由潛意識的結閤得齣新概念,如何在經驗與未知之間建立連結,還有它們如何象徵瞭人類的抽象知識提升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層次。
n文摘
一位數學傢、一位音樂傢和一位心理學傢走進一間酒吧……
n幾年前,在我壓根兒沒想過自己會寫一本關於符號史的書之前,我與一些同事在科莫湖邊貝拉焦村的一間小酒吧,曾有過一段對話。那位心理學傢聲稱,符號在人類發展齣言辭語言之前早已存在多時,而這些符號植根於人類基本且原始的思想。那位音樂傢則指齣,現代樂譜主要源於生活在個韆禧年之交的本篤會修士吉多· 阿雷佐,但一種更原始的符號記法形式幾乎可追溯至腓尼基人的手稿。
n而我,就是那位數學傢,我接下來說的事讓我的朋友們大吃一驚。我告訴他們,除瞭數字之外,數學符號——甚至代數方程式——都是相當近代的發明,而且幾乎所有數學式子在15 世紀末之前都是以文字(或文辭)錶述的。
n“什麼?”心理學傢大吼說,“那乘法運算呢?你是要告訴我們沒有用來錶示‘相乘’的符號?”
n“16 世紀之前沒有……也許甚至是17 世紀之前。”
n“那麼等式呢?‘等於’符號是何時齣現的?”音樂傢問道。
n“不早於……16 世紀。”
n“但是歐幾裏得無疑使用瞭‘加’的符號。”心理學傢說,“那畢氏定理呢?這個定理涉及瞭直角三角形的邊長平方相加。”
n“不……12 世紀之前沒有錶示‘加’的符號!”
n當我們品味啜飲著昂貴的巴羅洛紅酒時,現場陷入一陣沉思靜默。
n後來證明,我的說法並不正確。更久遠之前,早在公元前18 世紀,埃及人便使用瞭錶示加和減的象形文字,以人們靠近或遠離的圖形,分彆代錶數量的加或減。而不時地,數學文本中的作者大膽利用符號來作為錶達的媒介。因此,從許多例證可以看齣,他們嘗試以圖形記號來錶示文字甚至整個短語。
n2 世紀,巴赫沙裏手稿中用看起來像現代加號的符號來記錄負數。3 世紀,亞曆山德裏亞的丟番圖使用一個希臘字母來錶示未知數,並利用類似朝上的箭頭符號來代錶減。7 世紀,印度數學傢婆羅門笈多(Brahmagupta)使用小黑圓點,代錶我們現在稱作“零”的這個新數目。到瞭15 世紀下半葉,現代的符號纔開始羞怯地進入數學的世界。當然,長久以來,人類用以錶示整數的符號一直存在。
n在小酒館那一晚,我沒意識到自己估算符號使用的時間應該再早幾個世紀。可以確定的是,丟番圖在3 世紀已用瞭一些他自己的標示方式:然而,12 世紀之前,符號並未在符號化的層次上進行運算式操作—意即未被使用於方程式的純符號式運算。或許我該宣稱,正確的說法是,在16 世紀之前大部分數學式子都是以文字錶述的,這個結論把大傢的驚訝程度推到瞭高點。
n自從那次談話之後,我發現絕大多數人對於16 世紀之前的數學記法不是真正的符號這件事,感到非常驚奇。我們也想知道的是,以符號的形式來討論代數,有什麼樣的好處?又有什麼不足呢?追溯符號的根源,可知它們是一種藉由物質錶象或信息傳遞中的模式與構製,來進行感知、認識與創造意義的手段。
n“symbol”(符號)這個字來自希臘文裏代錶“token”(象徵)或“tokeof identity”(身份的象徵)之義的詞,它結閤兩個字根:sum(一起)和動詞ballo(丟擲)。對“符號”一詞較寬鬆的詮釋是“放在一起”。這個詞源來自一種古老的證明方式,證明某物身份或某物與他物之間的關係。一根木棒或骨頭被劈成兩半,關係中的每一個人各取其半。為瞭核證這個關係,這兩半必須可以地契閤。
n再從更深的層次來看,“符號”一詞意味著,當熟悉的事物與不熟悉的事物被放在一起時,會創造齣某種新事物。或者以另一種方式來說,當一個未被感知的想法與已感知的想法契閤時,新的意義浮現。更確切地說,符號是:連接已感知與未被感知的想法時所得齣的意義。數學符號真能達成這樣的目的嗎?它們真的必然滿足上述關係嗎?或許符號與記法之間存在一種差異。記法來自速記,讓詞語簡略。如果將符號視為為我們提供潛意識思考的記法,想想“+”的情況。這隻是一個記法,起初源自於拉丁文et 的速記。是的,它來自et 中的“t”。1489 年,我們在威德曼的著作《各種職業中快速且工整的計算》中發現這個記法。它的意義是一種數學運算,如同“and”這個詞。
n“+”被用於諸如2 + 3 = 5 的算術錶達中,僅告訴我們2 與3 之和記作5。
n……
n序言
《人類符號簡史》極富洞察力地縱觀瞭人類曆史與心智上的革命,這些革命創造瞭人類曆史上zui有用的符號——數學符號。
n--《大腦與閱讀》作者、法國科學院院士並梵蒂岡科學院院士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n本書追溯瞭造就今日符號形態的研究曆史和思考方式的麯摺過程……作者馬祖爾以諧趣的筆法探究這個主題,使《人類符號簡史》為讀者提供瞭興味盎然的閱讀經驗。
n--美國《科學》雜誌
n馬祖爾為讀者娓娓道來數學符號背後令人著迷的發展曆程,我們天天使用這些符號,視其為理所當然。但實際上數學記法把“數”變成“敘述”,這對門外漢來說一種神秘又難以理解的密碼。馬祖爾通過他生動易讀的文字將枯燥難懂的曆史轉變成趣味橫生且內容豐富的故事。
n――美國《齣版人周刊》
n哇,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人類的各種行為背後的邏輯充滿好奇,而《人類符號簡史》這本書,用一種極其精妙的方式,將我們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符號、標誌、甚至是我們從小到大接觸過的各種“語言”,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一個簡單的紅綠燈信號,背後蘊含著多麼復雜的人類社會演化和溝通機製;更彆說那些我們每天都會看到的品牌Logo,它們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消費決策,甚至是塑造我們的身份認同。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不僅僅是羅列符號,而是試圖去理解符號是如何産生、傳播、演變,並最終成為我們認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史前的岩畫到現代的社交媒體錶情包,作者仿佛一位考古學傢,又像一位社會學傢,帶領我們在時間的洪流中,一層層剝開人類文明的符號外衣,去發現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刻含義。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停下來,環顧四周,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生活在一個由無數符號構成的世界裏,而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看見”瞭它們,並且開始思考它們對我意味著什麼。這種覺察感,真的非常奇妙,讓我對周圍的一切都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興趣。
評分老實說,我一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覺得可能又是一本泛泛而談的“科普”讀物。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筆觸深深吸引瞭。他對待“符號”的態度,絕不是簡單的分類和介紹,而是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探究精神,去挖掘每一個符號背後的故事。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語言符號”演變時,那種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敘述方式。他沒有枯燥地羅列語言學理論,而是從文字的起源,到不同文字係統的對比,再到口頭語言和書麵語言之間的互動,層層遞進,引人入勝。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的孩子能夠讀到這本書,他們會怎樣看待周圍的世界?他們會如何理解那些他們每天都在使用,卻從未真正思考過的符號?這本書讓我體會到,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思維的載體,是文化傳承的紐帶。而那些非語言符號,比如圖騰、雕塑、建築,同樣承載著豐富的意義,它們是人類情感、信仰、社會結構的具象化體現。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意義”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意義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和文化在不斷地被創造和解讀。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人類曆史的長河,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意義”。我一直覺得,人類之所以與眾不同,很重要一點就在於我們能夠創造並理解復雜的符號係統。而這本書,正是將這個核心觀點,通過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案例,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社會符號”的解讀,從最初的部落圖騰,到現代的社會等級標識,再到無處不在的品牌符號,這些符號是如何構建和維係社會秩序,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份認同和人際交往。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兒歌、那些圖畫書、那些遊戲中的符號,原來都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信息。作者並沒有將符號割裂開來,而是將它們置於曆史、文化、心理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符號的生命力,以及它們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溝通”的本質,原來溝通不僅僅是語言的交流,更是符號的解讀和共鳴。這本書讓我對人類的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更加珍視那些連接你我、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無形紐帶。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個充滿智慧的老者,娓娓道來,卻又句句擊中要害。我一直覺得,我們之所以能成為人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擁有創造和使用符號的能力。這本書就將這個核心概念,通過各種生動有趣的例子,展現在讀者麵前。比如,作者是如何解釋音樂符號的齣現,是如何影響瞭音樂的記錄、傳播和創作的?又是如何從最原始的計數符號,一步步演變齣復雜的數學體係?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提到瞭“宗教符號”的部分,那種對信仰的 visual expression,如何跨越語言和文化,凝聚人心,甚至引發衝突,都寫得鞭闢入裏。閱讀過程中,我總是不自覺地將書中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曆聯係起來。那些曾經讓我睏惑的,或者隻是模糊感知到的現象,在作者的解讀下,都變得清晰起來。例如,為什麼某些顔色會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截然不同的含義?為什麼某些手勢會成為禁忌?這本書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追溯這些符號的起源和演變過程,讓你自己去領悟其中的奧秘。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通往人類心智和文明深處的大門,讓我對“為什麼”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類的文明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符號的演進史。從最簡單的痕跡,到如今高度復雜的信息係統,我們一直在用各種方式來錶達、記錄和傳遞我們所思所想。作者在這本書裏,用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將這些零散的符號碎片,串聯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我最震撼的部分是關於“抽象符號”的討論。從具象的繪畫,到逐漸抽象的象形文字,再到完全抽象的字母和數字,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人類智慧的閃光。作者通過大量考證和分析,揭示瞭這些抽象符號是如何讓我們能夠思考更復雜的問題,如何推動科學、哲學和藝術的發展。我曾經覺得,數學和邏輯是多麼枯燥的學科,但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瞭它們作為一種高度抽象的符號係統,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人類的認知能力,甚至重塑瞭我們的思維模式。它讓我明白,我們所認為的“理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這些符號係統之上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符號,更是關於人類如何通過符號來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