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2017年中国好书)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2017年中国好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凡及 著
图书标签:
  • 神经科学
  • 心理学
  • 科普
  • 大脑
  • 意识
  • 认知
  • 行为
  • 思维
  • 自我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59334
商品编码:2978221604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2017年中国好书)

定价:48.00元

作者:顾凡及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428593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探索奥妙万千人脑之谜,感受人类心智的无限神奇,思考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与你同行。

内容提要


拥有心智是人之有别于动物的很大特色。人类依靠心智去认识世界,创造文明。奥妙神秘的心智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人脑这个小小的“三磅宇宙”能产生如此不可思议的奇迹?2500年来,这一谜团一直令无数人好奇不已。
本书以清晰而生动的笔触、严谨且幽默的手法,将人类认识心智的历史进程奠基于现代神经科学的新知识、新进展之上,从感知觉、记忆、情绪、智能、语言和意识等多个侧面,介绍了科学家在征服这个“生命科学大挑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全书将学科知识、历史趣闻与科学家生平有机结合,熔科学性、趣味性和前沿性于一炉,是读者了解现代认知科学的入门读物。

目录


序言 /Ⅰ
自序 /Ⅲ
01 打开心灵之窗——视知觉探秘 / 001
初识“心灵之窗” / 004
从盲点到第三种感光细胞 / 009
从奇怪的“盲视”说起 / 015
不可不知的视觉感受野 / 024
空间视觉与物体视觉 / 035
“六亲不认”的背后 / 042
从虫子检测器到概念细胞 / 048
色觉的秘密 / 055
立体感从何而来? / 062
如何把信息组织成视知觉 / 067
02 声响、气味和听到颜色——听觉、嗅觉和联觉探秘 / 077
耳朵是怎么听见声音的 / 079
怎样识别音高? / 083
听觉中枢之争 / 089
嗅觉通路的发现 / 092
怎样闻到成千上万种不同的气味? / 095
分子神经生物学家解开嗅觉之谜 / 099
看到五彩缤纷的交响乐——认识联觉 / 103
03 留住岁月的痕迹——记忆探秘 / 113
对记忆痕迹的早期探索 / 116
工作记忆的瓶颈 / 120
在记忆中“永葆青春” / 124
追寻记忆的痕迹 / 138
空间记忆溯源 / 151
04 人有喜怒哀乐——情绪探秘 / 157
情绪和面部表情 / 159
因为伤心才哭泣,还是因为哭泣而感到伤心? / 165
基本情绪的藏身之处 / 173
额叶皮层和高级情绪 / 178
05 聪明与愚笨的分野——智能探秘 / 187
智能和脑的大小 / 189
名人之脑 / 196
智能发展的先天与后天因素 / 201
06 社会交流的工具——语言探秘 / 209
漫话失语症 / 212
由布罗卡引发的革命 / 218
失语症与语言中枢 / 225
新发现带来的新思考 / 228
07 难以解开的“世界之结”——意识探秘 / 233
意识研究的兴起和中途停顿 / 235
克里克对意识神经相关机制的探索 / 238
科赫和格林菲尔德之争 / 244
埃德尔曼和托诺尼的意识理论 / 246
意识研究究竟有多特殊? / 251
结语——极目眺望新大陆 / 257
参考文献 / 268

作者介绍


顾凡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等。现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顾问、伊利诺伊大学校友会上海分会名誉会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生物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曾作为主持者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作为参加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2013年获得第4届国际认知神经动力学大会颁发的成就奖。退休后主要从事有关神经科学的科普创作和翻译工作,出版科普书6本,荣获2015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二等奖、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届世界华人科普奖佳作奖等。

文摘


序言



逝去的星辰与回响的低语:一部关于失落文明与时间悖论的史诗 书名: 《苍穹裂痕:第十三纪元的挽歌》 作者: 阿丽亚娜·凡尔纳 出版年份: 2023年 字数: 约 1500 字 --- 图书简介 《苍穹裂痕:第十三纪元的挽歌》并非一部关于认知科学或思维结构演变的著作,而是一部宏大、阴郁,却又充满哲学思辨的硬科幻史诗。它将读者瞬间抛入一个名为“以太界”的宇宙角落,那里是时间本身被撕裂的边缘地带。 本书的核心叙事围绕着一个无可挽回的灾难展开:第十三纪元的终结。在宇宙学的时间尺度上,第十三纪元曾是已知文明最为辉煌的时代,一个真正意义上掌握了“存在”法则的文明。他们不是简单地利用能量,而是能够编织时空结构,将意识形态固化为物质实体。然而,正是这种对“永恒”的僭越,导致了他们的毁灭。 故事的主人公是卡莱尔·凡索,一位被放逐的“时间修复师”。他并非修复器械,而是修复因果链条的残余物。卡莱尔生活在一个被称作“灰烬之环”的后灾难时代,这是一个维度错乱、物理定律时不时失效的残骸空间。他的日常,是驾驶着一艘名为“遗嘱”的老旧飞船,在残存的星云碎片中打捞那些本不该存在于此的“悖论遗物”——可能是某一秒被拉伸至永恒的瞬间,也可能是一个已然消亡的文明对未来的最后一次通信。 跨越时间边界的追寻 《苍穹裂痕》的叙事结构是高度非线性的,它通过卡莱尔的碎片化记忆、劫掠来的历史数据日志,以及他偶尔遭遇的、被时间遗弃的“回响者”(那些因维度震荡而被困在特定时间点上的生物残影),逐步揭示第十三纪元如何走向自我毁灭。 关键线索一:光晕矩阵的崩溃。 第十三纪元文明建立了一套名为“光晕矩阵”的宏大结构,用以同步所有已知宇宙中的感知与知识,理论上实现了绝对的群体智慧。但书中描绘的,是这种同步如何演变成一种意识的熵增。当所有思想融为一体时,个体差异与创新的可能性便随之枯竭,最终导致了一个“完美但僵死”的系统。书中细致刻画了文明在高歌猛进中,如何因为过度优化而失去了抵抗意外的能力。 关键线索二:零点信标。 卡莱尔的终极目标,是找到并激活隐藏在宇宙边缘的“零点信标”。传说中,这是第十三纪元在预见到自身灭亡前,留下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撤销指令”。激活信标的代价是巨大的:它需要一个完全不受第十三纪元时间法则污染的、纯粹的“现在”作为引信。卡莱尔必须穿越那些被称为“时间褶皱”的危险区域,这些区域充满了扭曲的物理法则和自我复制的逻辑悖论。 灰烬与哲学:存在的重量 本书的基调是沉重的,它探讨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当一个文明拥有了彻底控制时间的能力后,它是否也必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卡莱尔的旅途中,他与几位关键人物产生了交集: 1. 萨拉菲娜(The Echo Weaver): 一位在纪元崩溃时被困在“时间薄纱”中的古老智者。她的身体已经分解为纯粹的信息流,只能通过操纵周围的微小时间扰动来与卡莱尔“交谈”。她代表着被遗忘的智慧,以及对完美主义的警惕。 2. “修正者”组织: 一个坚信必须彻底抹除第十三纪元所有痕迹,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灾难的激进团体。他们认为,任何试图“修复”过去的尝试,都是对宇宙秩序的亵渎。他们与卡莱尔的冲突构成了本书中最激烈的动作场面,这些冲突往往发生在时间的边界,战斗的武器不是能量束,而是对时间序列的逻辑篡改。 场景描绘:超越感官的体验 作者凡尔纳以其冷峻而富有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大量令人过目难忘的场景: 失落的行星“涅槃之瞳”: 一颗被冻结在爆炸前夕的恒星周围,无数飞船残骸悬停,它们的内部结构因时间膨胀而变得无限复杂,每一个残骸内部都包含了一个完整、但静止的微型宇宙。 “因果回廊”: 卡莱尔必须穿过的一段空间,在这里,他会清晰地看到自己未来行动的后果,以及过去决定的细微变化如何在此刻被放大。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对自身存在的撕裂感。 《苍穹裂痕》是一部要求读者全神贯注的作品。它不提供廉价的英雄主义或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宏大的、充满逻辑陷阱的废墟之中。最终,卡莱尔能否成功激活信标?或者,他最终是否会成为自己试图阻止的悲剧的一部分?答案隐藏在对时间、记忆与遗忘的深刻沉思之中。本书是献给所有对宏大叙事、复杂的时间旅行设定,以及对“文明的尽头”进行哲学拷问的科幻迷的献礼。它探索的不是如何变得更聪明,而是如何避免变得过于“完整”而走向毁灭。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货架上与这本书不期而遇时,它身上散发出的那股沉静而又引人入胜的气质,立刻让我停下了脚步。“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这八个字,在众多书名中显得格外特别。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耸人听闻的口号,却以一种朴素而又深邃的力量,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我一直对宇宙的广袤和人类心灵的复杂性充满着探究的欲望,而这本书的名字似乎正巧击中了我的这个点。它让我联想到那些试图用科学的严谨去解释宇宙万象的伟大科学家,也让我想到那些用哲学的思辨去探寻意识本质的思想家。这本书会是关于天体物理学的最新发现吗?还是关于脑科学的突破性进展?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试图在微观粒子与宏观宇宙之间,在物质的构成与精神的涌现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2017年中国好书”这个荣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张推荐信,保证了这本书在内容上的深度和阅读体验上的质量,让我相信它绝对不是一本泛泛之作。它传递出的信号是:这是一本值得你花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受的书,它会带你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标题所蕴含的那种奇妙的张力。“三磅宇宙”,这个词组本身就极具画面感。我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将“三磅”这个具体的、微小的重量,与“宇宙”这个无限宏大的概念进行碰撞。这不禁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一个相对具象的物理量与一个抽象的、无限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是探讨宇宙的某个微小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却如同整个宇宙一般?还是在描述人类身体中的某个微小器官,其功能却足以承载整个宇宙的奥秘?而“神奇心智”更是将这种探索引向了人类自身。心灵,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神奇?这本书似乎在邀请我去探索这个“三磅”与“神奇”之间的联系,去理解微观与宏观,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映照的。2017年中国好书的殊荣,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让我相信它是一部在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上都备受认可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等待着我去推开。

评分

这部作品的标题“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即便在未曾翻阅内容之前,也足以激起我强烈的阅读欲望。它仿佛是一句神秘的咒语,将两个截然不同却又充满魅力的概念并置,引发了无限的遐想。“三磅”这个具体的、带着重量的词汇,与“宇宙”这个无限、包罗万象的概念相结合,本身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对比和张力。我猜想,作者或许是在探讨,在我们所知的宏大宇宙背后,是否存在着某些微小却至关重要的“三磅”秘密?或者,是否人类自身,这个看似渺小的生命体,其内心世界,其“心智”,就如同一个微缩的宇宙,蕴含着无尽的神奇与复杂?“神奇心智”更是直接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奥秘——意识、思维、情感的运作。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科学、哲学,或是其他角度,来解读这份“神奇”,它是否关乎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还是关于我们创造现实的能力?2017年中国好书的头衔,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更高的期待,它预示着这是一部能够启发思考、拓展认知边界的优秀读物,而非流于表面的浅显科普。

评分

这部书单凭借其独树一帜的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三磅宇宙”——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宏大感,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宇宙本质的奇妙探索。而“神奇心智”则进一步将焦点拉回到我们自身,暗示着在浩瀚的宇宙背后,隐藏着更令人惊叹的心灵奥秘。2017年中国好书的标签,更是为它增添了一层权威与品质的保证,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可能的解读:或许它会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寻宇宙的起源与演变,揭示暗物质、暗能量这些深不可测的谜团;又或许,它会深入到人类意识的海洋,剖析思维的运作机制,解答梦境、记忆、情感的由来,甚至触及意识的边界与可能性。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而又微观的两个概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通过物理学的定律来解释心灵的运作,还是通过心理学的洞察来理解宇宙的规律?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智识上的冒险邀请,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扉页,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遨游于科学与哲学的交织之地,体验一场关于存在与认知的深度洗礼。它并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一次对世界与自我的全新审视。

评分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一个热爱探索未知、痴迷于生命奥秘的读者,瞬间被点燃。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哲学韵味和科学想象。“三磅”这个词,带着一种奇特的精确感,它让我好奇,是否作者在探讨宇宙中的某个特定维度,或者人类身体中的某个特定物质,其质量恰好是“三磅”,却又承载着比自身重量大得多的意义?而“宇宙”这个词,无需多言,其宏大与神秘自不必说。将这两者并列,无疑是在暗示着一种超越我们日常认知的关联。紧随其后的“神奇心智”,则将视线从外部宇宙拉回到我们内心深处。心灵的“神奇”之处,究竟在哪里?是意识的产生?是思维的逻辑?还是情感的波动?作者会如何解释,将宇宙的宏大与心灵的奥秘联系起来,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共通的法则,或者互为镜像的关系?“2017年中国好书”的评语,更是为这本书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它告诉我,这绝对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内容扎实、思想深刻的作品,能够带给我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启迪,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揭开它的面纱,一探究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