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 回忆史料(4)

八路军 回忆史料(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八路军
  • 抗日战争
  • 回忆录
  • 历史
  • 军事
  • 口述历史
  • 红色历史
  • 解放战争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241
商品编码:2978034626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八路军 回忆史料(4)

定价:4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1241

字数:

页码: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八路军·回忆史料(4)》除少数是选编过去发表的文章和回忆录外,均为约请八路军的一些旅以上干部和少数团以下干部撰写。这些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反映了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将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发扬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英勇斗争及其丰功伟绩。《八路军·回忆史料(4)》选入文章以反映作战方面的内容为主,同时对部队建设、根据地建设、统一战线等也作了相应的反应。本册为1944年5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

目录


陕甘宁边区的反摩擦斗争
三打石友三
粉碎国民党顽军朱怀冰部对我军的进攻
“打虎掏心”破敌“囚笼”——忆白晋战役中的南关战斗
挫其锐锋击其惰归——忆晋西北一九四○年夏季反“扫荡”战役
百团大战
忆八路军的后勤工作
依靠人民保障供给
太行兵工
一二○师的医疗卫生工作
我们的靠山是人民——忆冀中平原游击战中收治伤病员的工作
续范亭和山西新军暂一师
筑先纵队
忆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八路军·回忆史料(4)》:
  1939年1月间,国民党镇原县县长周介民在群众大会上公然叫嚣“接近八路军者是”,并捕押我方民运工作人员。仅4月初,西峰专员公署就派保安队在镇原县南三镇绑走我方人员10名。我方当即向西峰专员公署提出抗议,并电告兰州国民甘肃省省长朱绍良,然无结果。9日晚,我385旅亦派兵将国民党镇原县太平镇区的1名区员和义警队长扣押,作为警告措施。此后,国民党保安队接连不断地在各地拘捕我方人员,形势日益紧张。10日,朱绍良密令驻西峰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65师派部队前往镇原县驻防,该师随即派1个营会同保安队共900余人,向我770团3营驻防的镇原县城开进,造成围城态势。我3营不得不闭城自卫,力求以谈判来解决争端。但国民党顽固派继续向镇原调兵遣将,准备向我军发动进攻。这时,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急电、朱绍良,要求停止进攻,双方派人商谈,以免事态扩大。到5月初,国民党西峰当局才同意谈判,镇原事态暂告平息。
  镇原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宁县县长方振武一再胁迫驻宁县的我770团2营撤走。2营未予置理。方振武便赴西峰专员公署密谋。不久,顽军65师的3个骑兵连便突然开至宁县城郊。1939年4月29日,方振武又亲率保安队和壮丁队700余人,向我2营发动进攻。我即奋起自卫,经两天三夜激战,将敌人击溃,并将方振武及其残部包围在一幢楼内。这时,方振武预先布置在城外的骑兵连又乘势攻城,我2营闭城坚守,待命解决。直到5月中旬,在我方代表向西峰专员公署再三抗议下,他们才将3个骑兵连撤走。
  在镇原、宁县事件尚未解决之际,国民党顽固派又在筹划新的摩擦事件。1939年9月中旬,朱绍良与驻甘肃省平凉之国民党顽军第97师师长韩锡侯、西峰专员钟竞成密电频繁来往。经过一番策划,第2次陇东事件又从宁县开始,很快扩展到陇东各县。12月10日夜,顽军97师578团纠合西峰保安队,突然袭击我驻宁县的2营,因我2营无防备,伤亡大半,之后被迫撤出宁县全境。12月16日,97师的两个营纠合几个县的保安队,围攻了我镇原县城内的3营。3营于是日晚突围出城,移驻孟坝,镇原县城遂被国民党顽军占领。1940年元旦,国民党环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土匪头子赵思忠(绰号赵老五),率部80余人和被胁迫的壮丁数百名侵入我环县洪德区,抢占该区3个乡,残杀我地方干部数名,并肆无忌惮地抢掠和残杀群众,环县人民恨之入骨。我陇东分区领导为巩固抗战后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调派警备2团于2月16日出动进剿,至3月7日,将赵匪的巢穴摧毁,赵老五率12人逃脱,其余就擒。与此同时,暗藏在环县车道区内的国民党固原县爪牙张廷杰煽动我自卫军900余人叛逃,我警备2团粉碎了这一阴谋。这样,第2次陇东事件,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侵占了我镇原、宁县、正宁3个县;我军英勇斗争,先后歼灭了庆阳、合水两县城内的国民党顽军300余人。
  ……

序言



《抗日烽火中的血与火: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史略》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晋察冀边区。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回忆录、军事电报以及战地报告的系统梳理与深入挖掘,本书旨在全面、立体地展现晋察冀边区军民在极端复杂的敌情和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如何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并最终建立和巩固起根据地政权的光辉历程。全书不仅详述了边区党政军群各方面的建设成就,更着重刻画了无数革命先辈在“三三制”政权建设、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的普及,以及在“扫荡”与反“扫荡”斗争中的英勇事迹与战略智慧。 第一部分:根据地的创建与初创期的考验 (1937-1939) 本书开篇追溯了晋察冀边区根据地的理论基础与创建过程。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面对日军的迅速推进和国民党地方势力的复杂局面,贺龙、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何迅速将分散的抗日武装力量整合起来,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基本方针。 一、 战略支点的确立: 详细描述了根据地选择在太行、恒山、燕山等山区的地理优势与战略意义。重点剖析了如何克服初期根据地四面受敌、补给困难的局面,通过“麻雀战”和“破袭战”有效牵制了日军的战略意图。 二、 统一战线的实践与挑战: 深入探讨了晋察冀边区在建立“三三制”政权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步骤和面临的内部矛盾。书中引用了大量当时的会议记录和地方干部往来信函,展现了党如何团结各阶层力量,最大限度地争取地主、富农中的抗日分子,有效遏制了地方保守势力的干扰。 三、 艰苦的后勤保障: 这一章节重点记述了边区军民在物资极度匮乏时期,如何自力更生,开展纺织、制造简易武器弹药,以及盐铁供应的艰难历程。通过对几个典型县(如平山县、阜平县)的个案研究,揭示了根据地“以战养战”的初步尝试。 第二部分:战略相持阶段的建设与发展 (1940-1943)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加紧了“以冀察为中心”的“治安强化运动”。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展现了边区军民如何以灵活的斗争策略应对日军的残酷“扫荡”。 一、 铁壁五连与地道战的智慧: 详细记述了在日军“蚕食”政策下,根据地军民发展出的一系列创新性的游击战术,特别是“地道战”、“破交战”的形成、推广及其战术效能。书中收录了多位老战士对于当年挖掘地道、设置陷阱、伏击日军的生动回忆,力求还原战场上的紧张氛围与智慧交锋。 二、 巩固政权与经济改革: 重点阐述了边区在政治建设上的深化。在“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方面,本书不仅分析了其历史进步性,还客观记录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地方精英阶层的反弹,以及党如何通过模范诉讼、群众动员等方式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赢得了广大贫苦农民的衷心拥护。 三、 军队建设与人才培养: 记录了晋察冀军区部队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如何从地方武装逐步转变为正规化作战力量。包括对新兵的训练模式、政治教育的加强、以及八路军高级将领对基层指挥员的培养经验。特别关注了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军事指挥员群体。 第三部分:反“扫荡”的胜利与根据地的巩固 (1944-1945)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抗战的最后阶段,特别是日军在1941年至1943年间对晋察冀边区发动的历次大规模“扫荡”,以及边区军民所取得的战略性胜利。 一、 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群像重构: 这一章节以文学性的笔触,结合档案资料,重构了狼牙山战斗的全景,探讨了这种精神力量对于鼓舞全区士气的深远影响。 二、 军民协作的典范: 详细描绘了在残酷的“拉网式”扫荡中,地方党组织、民兵组织与主力部队如何紧密配合,利用情报网络、交通站系统,实现了“空虚是暂时的,存在是永恒的”战略目标。展示了边区群众对八路军的无私奉献,如为掩护部队撤离而牺牲的家庭故事。 三、 迎接胜利的曙光: 记述了边区部队在国民党局部反共摩擦的背景下,如何保持高度警惕,进一步扩大解放区,并最终在日军投降前后,积极部署,迎接解放战争的到来,实现了根据地的全面巩固与发展。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不失感染力,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了简单的概念化叙述。它不仅是研究抗战史的珍贵史料补充,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境中如何建立和巩固基层政权、领导人民进行长期抗战的生动教科书。书中收录了多幅珍贵的老照片和战地图,使读者能直观感受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本书旨在让读者深入了解晋察冀边区作为“模范根据地”的形成过程与历史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史料集,即便不深入探讨具体内容,单从其命名和装帧上,就已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装帧设计朴实无华,少了些许现代出版物的花哨,更多的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敬畏与沉淀。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其间所记录的每一个字迹背后,所承载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荣耀。从整体的观感上来说,它绝非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静下心来、怀着敬意去研读的文献档案。这种“年代感”的营造,是很多新近出版的历史书籍难以企及的,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叙事,暗示着其中收录的材料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检验。光是翻阅那封面和目录的瞬间,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责任感,那是对那段峥嵘岁月负有的、不容有辞的铭记义务。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种未经过度包装的原始感,才是最珍贵的。它没有过多渲染或矫饰,只是静静地陈列着,等待有心人去发掘其中的宝藏。

评分

我对这类文献的兴趣点,往往聚焦于其文本的“密度”与“广度”。通常,回忆录式的史料,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细节的真实性与个体经验的独特性。一部详实的史料汇编,必然在不同侧面、由不同人物的视角,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叙事场域。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琐碎却至关重要的生活片段——也许是关于一次行军途中的天气记录,也许是关于物资短缺时期的粮食分配细节,又或者是某次关键决策前夕的幕后争论。这种信息上的充实感,是评判一部史料价值的核心标准。它不仅仅是“记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述得有多细致、多全面”。如果能从中捕捉到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哪怕只是通过文字的转述,那这份资料的价值就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应该是提供了足够多的“原材料”,让后来的研究者和普通读者能够自行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考量,这类资料的编排逻辑往往具有很强的研究性指向,而非纯粹的小说化叙事。因此,其对读者的基础知识储备是有一定要求的,这倒不是说它晦涩难懂,而是指它可能跳过了许多基础背景的介绍,直接进入了事件的核心讨论层面。这种“开门见山”的风格,对于那些已经对特定历史时期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无疑是高效且令人兴奋的,因为它意味着可以直接接触到“干货”。相反,如果一个读者期望的是从头到尾的流畅阅读体验,可能会觉得其章节间的过渡略显生硬或跳跃。然而,正是这种非连续性的片段组合,恰恰构成了史料的“碎片化真实”,每块碎片都可能指向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我关注的是,编者是如何驾驭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流,能否通过清晰的分类或时间轴的梳理,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大致的认知框架,以避免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部资料集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往往超越了单纯的历史事实记录。回忆史料的特殊性在于,它必然承载着回忆者强烈的个人情感烙印——无论是对过去战友的怀念,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还是对特定信念的坚守。因此,阅读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摄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话。我好奇的是,这种情感是如何被作者们处理和表达的。是直抒胸臆,热烈奔放,还是克制内敛,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无奈与坚韧?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感染力深度。优秀的史料,应当能够在不失真、不夸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传递出那个时代人物的内在驱动力和精神内核。它应该能让读者体会到,在那些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支撑他们前行的,究竟是何等强大的精神支柱。

评分

最后,作为一本“史料”,其可信度和注释的严谨性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我非常看重的是,编纂者在收录这些回忆文本时,是否采取了严格的考证和交叉对比的手段。回忆是主观的,时间会模糊记忆,个人立场也会影响叙事。因此,一份优秀的史料集,不应只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而应该是在必要的地方,提供旁证、注释,甚至指出可能存在的记忆偏差。这种对“准确性”的追求,体现了编纂者对历史的尊重。我希望看到的是,在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或敏感的事件描述旁,能够有所侧重地标记出多方印证的信息,哪怕只是微小的细节补充,都能极大地增强整套资料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这部汇编能够从“个人记忆”的范畴,提升到“历史文献”的层次,成为后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