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郑州古代地理环境与文化探析
定价:128.0元
作者:徐海亮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030444752
字数:3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郑州古代地理环境与文化探析》可供从事历史学、考古学、水利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郑州古代地理环境与文化探析》以嵩山文明研究课题“河济地区水系演化”为纽带,就古代郑州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水系演化和人类活动,文明起源及禳灾文化的研究,探讨郑州龙山时期的灾害环境,晚更新世末以来郑州河湖水系变迁,嵩山岩刻与史前祭祀活动及祭祀改革,大禹治水的物质与精神实质问题,涉及中华文明起源时期郑州地区的重大灾害环境和避灾减灾活动,以及郑州商城建城的自然环境、战国阳城输水系统、隋唐大运河等城市水利和运河水利的相关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史前郑州地区黄河河流地貌
与新构造活动关系初探
徐海亮 王朝栋
1.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
2.河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
历史时期黄河在郑州地区与桃花峪冲积扇上的变迁,过去和今人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但由于上古文字资料的缺、相关研究的不足,对于史前时期黄河在大郑州地区的河流地貌特征、河道在黄河下游冲积扇顶部的演变,论述甚少,认识较为粗浅。本文试就黄河下游演变意义上至关重要的郑州大区,史前黄河在桃花峪以上特定地域的河流地貌、河道演变与新构造活动的某些关联问题及郑州西部构造地貌对于河湖水系演化的作用,提出一些初步认识。
一、桃花峪以上区域的河流地貌
近20年来,一些论文与著述试图提出考古时期黄河在河南境桃花峪冲积扇上存在的变迁问题,突破了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的时空 a。他们设想的变迁区域,均在桃花峪以下。笔者在 30多年前,曾往返于豫东与郑州两地,路过扶沟县、尉氏县、新郑县的条带沙岗和颍河部分支流的岸壑,总是怀疑这一带有远古黄河洪水的塑造外营力作用。 20世纪 50年代治理淮河初期,徐近之老先生对于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地文的论文,曾说那是风沙塑造。一些人也认为系风沙所为。后来在郑州,笔者始终奇怪市区西部以台地形式存在的地势渐次抬升景观,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也曾设想黄河在时候,有可能从桃花峪以上的汜水河口—进入郑州西部的荥阳和郑州西南郊—流向 。
……
序言
我一直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很感兴趣,而《郑州古代地理环境与文化探析》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关于郑州,而是通过郑州这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古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书中关于农业起源的论述,特别让我感到震撼。作者详细地分析了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哪些作物最先被驯化,农业技术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以及这种发展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我之前只知道农耕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个过程的具体细节,以及它如何在郑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那些关于灌溉系统、耕作工具的描写,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有了更深的敬意。而且,作者还将这种地理与文化的关系延伸到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让我看到,原来我们今天很多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都深深植根于那个古老的地理环境之中。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把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具体的地理细节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郑州古代地理环境与文化探析》,我最近才读完,感觉收获颇丰。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或者地理研究者,但作为一名对家乡历史文化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郑州根源的大门。 书里对郑州古代的地理环境的描写,真的就像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作者从黄河、贾鲁河等水系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讲起,详细分析了土壤、气候等因素对早期人类聚落的影响。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早期聚落选址的论述,那些古人是如何凭借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找到既能保证生存又有发展潜力的地点,这一点真是太令人惊叹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使得那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鲜活具体。读完这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郑州会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中心,原来这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自然地理基础。作者在解释这些复杂的地质和水文信息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生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我这个外行也能大致理解其中关键。他还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黄河比作母亲河,将其变迁视为历史的印记,这样的描述方式确实很容易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书里也提到了一些关于古代气候变化的推测,这让我对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在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释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书籍,而《郑州古代地理环境与文化探析》恰好符合我的需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郑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梳理,更是一次关于古代文明演进的深刻解读。作者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切入,分析了人类早期聚落是如何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书中关于早期交通网络的构建和演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详细阐述了古代商道、驿道是如何在河流、山脉等地理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以及这些交通网络的形成又是如何促进了资源的流动、信息的传播,最终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这使得他的观点既有说服力,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书中还探讨了古代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的关系,以及这种城乡互动是如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评分读完《郑州古代地理环境与文化探析》,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认识,原来可以如此丰富和深刻。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是在讲述“为什么”。作者以扎实的考证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郑州这片土地上,地理环境如何像一只无形的手,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早期文明,进而影响了文化的长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水利工程的论述,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古人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修建灌溉系统、排水系统,以及这些工程是如何支撑起古代农业的发展,又如何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和人们的生活。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且,作者并没有将地理环境视为一种静态的因素,而是强调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动态互动。他分析了人类是如何改造自然,又是如何适应自然,以及这种互动又如何不断地塑造着文化。书中关于古代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制约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富有阅读趣味的优秀作品。
评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郑州人,我一直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感到好奇,但总觉得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郑州古代地理环境与文化探析》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郑州这片土地的故事。书里对早期城址的选择和演变过程的描述,让我对郑州的地理位置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分析了为什么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核心会不断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又与哪些地理因素息息相关。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古代城市规划的章节,书中描绘了早期城市是如何依托河流、山脉等自然条件进行布局的,以及这种布局又是如何影响了城市的防御、交通和商业发展。读完这些内容,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古代城市画面,也更加理解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作者在论述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传说和典故,让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平实,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非常适合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