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华传统美德之今用 |
| 作者 | 吴鸿政,吴鸿政,刘惟洲 |
| 定价 | 38.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127996 |
| 出版日期 | 2013-11-01 |
| 字数 | |
| 页码 | 255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中华传统美德之今用》沿着一个基本的脉络和逻辑,来阐释和运用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之今用》共十五个专题,总论部分概括介绍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及其当今的价值;讲至第六讲综合阐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关于处己、处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与现实意义;第七讲至第十四讲分别阐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基本德目,加深了对传统美德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这些专题都是指向中华传统美德重要、核心、也早已被国人认可的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言 总论 薪火相传德荫今世 一、源远流长的文明结晶 (一)文明结晶行为规范 (二)源远流长兼容并蓄 (三)“仁”是核心“爱”为根本 二、博大精深的宝贵财富 (一)“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二)“三达德”说知仁勇也 (三)孟子“四德”仁义礼智 (四)“五伦十义”亚圣之说 (五)“五常之道”道德纲领 (六)朱熹“八德”儒家精髓 三、影响深远的现实价值 (一)修身为本通达人生 (二)管理家庭共享天伦 (三)治国以正为政以德 讲 以德立人厚德载物 一、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求 (一)以德立人人之根本 (二)以德为先为官之道 (三)德惟善政治国之要 (四)天人合德生态和谐 二、提升素质的时代呼唤 (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 (二)扬善抑恶道德风尚 (三)明辨荣辱时代新风 (四)礼仪之邦良好形象 三、润泽苍生的崇高品德 (一)柔顺承天博厚载物 (二)防微杜渐积善修德 (三)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四)含蓄内敛谦虚谨慎 四、学以致用的传承行为 (一)古为今用建设四德 (二)中外结合洋为中用 (三)推动率先垂范 (四)全民参与典型引导 第二讲 仁者爱人博施济众 一、仁者爱人的道德核心 (一)以仁存心仁者爱人 (二)爱人之心始于亲亲 (三)推己及人泛爱大众 (四)坚持原则爱憎分明 二、博施济众的仁爱之举 (一)博施济众天下大爱 (二)高尚品格人人可为 (三)慈善精神现实关怀 第三讲 以教兴国正风敦俗 一、以教化人的兴国之路 (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二)教民化民润物无声 二、正风敦俗的求治之道 (一)民风民俗关乎盛衰 (二)政教习俗相顺而行 三、移风易俗的长远之计 (一)兴学崇教立命继学 (二)尊师重道天人之意 (三)身教为重上行下效 (四)养子必教教以义方 (五)学以至道业精于勤 第四讲 自强不息志学践行 一、积极进取的人格境界 (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二)锲而不舍勤奋不懈 (三)遵道而行不暴不弃 (四)积善不止终为圣人 二、学行并重的科学态度 (一)立志向学学以致道 (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三)学思结合思行并重 (四)学以致用躬行实践 三、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二)自立自强奋发有为 (三)知难而进百折不挠 第五讲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一、修齐治平的牢固根基 …… 第六讲 与人为善以和为贵 第七讲 孝敬父母百行之首 第八讲 夫义妇德兄友弟恭 第九讲 忠于职守敬业乐业 第十讲 言必忠信行必笃敬 第十一讲 明礼守礼荣恭心敬 第十二讲 见义勇为见利思义 第十三讲 廉洁奉公清正严明 第十四讲 行己有耻趋荣避辱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二)“三达德”说知仁勇也 “三达德”的思想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后来子思在《中庸》中与“五达道”一起加以系统阐述。这里的“达”是指通达,“三达德”就是三种通行不变的道德。“三达德”的内容就是“知(智)、仁、勇”。《论语。子罕》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怎样才能做到“知、仁、勇”?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喜欢学习,认真研究学问,离有智慧就不远了;能够身体力行,积极行善,就接近于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就近于有勇气了。《中庸》指出,对于“三达德”,有的人是“生而知之”,有的人是“学而知之”,有的人是经过磨练之后才知之;有的人是自觉地去做,有的人是受利益驱使而去做,有的人则是被逼无奈才去做。尽管明白的时间有早晚、行为的动机有差别,但只要去践行“三达德”了,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提高了道德修养。 (三)孟子“四德”仁义礼智 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四德”,即仁、义、礼、智。他将“仁”列为首位,是对孔子仁德思想的发展;将“礼”降到第三位,表明“礼”位置下降;将“智”作为一德,是对孔子知、仁、勇“三达德”思想的继承。他认为“四德”源于人的“心”,于是提出了“四心”、“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退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在孟子看来,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德。“人之所以异于者几希”,就在于人有这“四心”。进一步说,乌鸦知道反哺,羔羊知道跪乳、家犬知道护院,人丢掉了“四心”,恐怕连也不如了。 (四)“五伦十义”亚圣之说 《中庸》中提出了天下人应共同遵循的五个道理即“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伦十义”。“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分别是父子、君臣(上下)、兄弟、夫妇、朋友。如何处理好五伦关系?孟子说:要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十义”就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实、友信。 “五伦十义”中,“父子有亲”是根本的。只有首先做到父慈子孝,才能把这种“爱”向外扩大,扩展到爱兄弟、爱家庭、爱邻里、爱社会、爱国家。不可想象,一个父子无亲的人,能爱他人和社会。《孝经·圣治篇》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渭之悖礼。”所以,中国教育的出发点,是“父子有亲”。 (五)“五常之道”道德纲领 “常”意即不能变更,“五常之道”就是人不可变更的五种基本德行。汉代的董仲舒在“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上,将“信”纳入其中,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并把这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阐述和规范,通称为“五常”。《汉书·董仲舒传》写道:“夫仁谊(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仁义礼智信是五种不变的道理和德行,必须修炼,修炼到家,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鬼神的帮助,德育给予自己之外的人,将会得到天下人。 …… |
| 序言 | |
| NULL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将那些抽象的传统美德,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让“理论”真正“落地”。我过去常常觉得,“仁爱”听起来很伟大,但具体要怎么做,总觉得有些茫然。而这本书,则通过剖析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如如何面对弱势群体、如何处理邻里纠纷、如何在网络空间表达善意等等,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它不像某些书那样,只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给出具体的建议。比如,关于“勇”,书中并非鼓励我们去鲁莽冲动,而是强调“知勇”,也就是在了解情况、评估风险的前提下,做出有担当、有责任的行动。它举了许多职场上,年轻人如何在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承担责任,又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的例子,让我觉得非常 relatable。这种将抽象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写法,让传统美德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标杆,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品质。它让我看到了,原来“仁爱”、“勇敢”这些美好的品质,就蕴藏在我们日常的点滴行动之中。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有一阵子了,一直想静下心来写写我的感受,但总觉得用寥寥数语难以概括。它给我的触动,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我并非是那种对传统文化有深厚研究的学者,也不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闺秀,我只是一个生活在当下,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有时也会感到迷茫和焦虑的普通人。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内心的浮躁。我尤其喜欢它那种把古圣先贤的教诲,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的叙事方式。它不像某些说教式的文本,让人觉得遥不可及,而是通过一个个贴近我们生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仁、义、礼、智、信”这些看似虚渺的概念,原来可以如此具体地体现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比如,书中关于“诚信”的讨论,并没有止步于“言必信,行必果”的口号,而是深入分析了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诚信的价值如何体现在对消费者负责、对合作者尊重,以及如何通过建立信任来赢得长久的商业生命。这种联系,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传统美德并非是陈旧的遗物,而是历久弥新的智慧,是指导我们安身立命的宝贵财富。它不是让你刻意去模仿古代的行为模式,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其精髓,然后在现代语境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这种“古为今用”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古文,也没有那种过于学术化的理论堆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暖而有力的叙述,仿佛一位长者,循循善诱地与你交流。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点到为止”的智慧。它不会把道理讲得过于透彻,让你觉得无处可发挥,而是抛出一些引子,鼓励你去思考,去挖掘。比如,在探讨“孝道”的部分,它没有简单地要求子女对父母毕恭毕敬,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孝”的真正含义,在于“敬”与“养”的统一,更在于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它会讲述一些现代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如何通过沟通、理解来化解矛盾,以及如何在高龄父母面前,放下身段,用耐心和爱去回应他们的需求。这些细节,让我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也让我意识到,孝道在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连接和精神上的陪伴。书中提供的许多思考角度,都非常有启发性,让我不自觉地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并尝试做出积极的改变。它不是一本速成的“心灵鸡汤”,而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智”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层面。然而,这本书却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智”,更侧重于一种“大智慧”,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一种洞察人心的智慧。它并非是冰冷的理性计算,而是包含着同情、理解和包容。书中通过一些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运用“智”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如何以一种更包容、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它会提醒我们,与其针锋相对,不如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寻找共同点,从而达成和解。它还强调了“自省”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不断地反思和修正自己的不足。这种关于“智”的解读,让我觉得非常深刻,也很有实践意义。它不是教你如何去算计别人,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与人相处,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这种对“智”的全新阐释,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在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时,是否包含了这种更深层次的智慧。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它并非那种能立刻让你“醍醐灌顶”的著作,但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提供的并非是生硬的道德指令,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礼”的解读。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觉得“礼”是一种繁文缛节,是束缚人性的枷锁。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礼”的本质,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更是对自身品格的修炼。它通过一些发生在职场、家庭、社交场合中的具体事例,说明了即使是很小的举动,比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体贴的问候,一次恰当的道歉,都能有效地增进人际关系,化解不必要的冲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礼”,并非是刻意的伪装,而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和对他人的关怀。这种“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行为”相结合的阐释,让我对“礼”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促使我更加注重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言行举止,力求做到恰如其分,体贴周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