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行业标准 第十一辑 植保分册

新中国农业行业标准 第十一辑 植保分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农业标准编辑部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标准
  • 植保
  • 新中国
  • 行业标准
  • 农业技术
  • 农药
  • 病虫害防治
  • 农业生产
  • 标准规范
  • 农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12114
商品编码:297747340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中国农业行业标准 第十一辑 植保分册

定价:225.00元

作者:农业标准编辑部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09212114

字数:

页码:3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食品中农药大残留限量、病虫害测报、抗病性鉴定、农药田问药效试验准则和天敌昆虫饲养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18项。并在书后附有2014年发布的7个标准公告供参考。

目录


出版说明
GB 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大残留限量
NY/T 1151.5—014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5部分:蚊幼防治剂
NY/T 1464.51—201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51部分:杀虫剂防治柑橘树蚜虫
NY/T 1464.52—201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52部分:杀虫剂防治枣树盲蝽
NY/T 1464.53—201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53部分: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
NY/T 1464.54—201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54部分:剂防治水稻稻曲病
NY/T 1464.55—201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55部分:除草剂防治姜田杂草
NY/T 1859.5—2014农药抗性风险评估第5部分: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抗药性风险评估
NY/T 1859.6—2014农药抗性风险评估第6部分:灰霉病菌抗药性风险评估
NY/T 1859.7—2014农药抗性风险评估第7部分: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除草剂抗性风险评估
NY/T 2058—2014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
NY/T 2063.3—2014天敌昆虫室内饲养方法准则第3部分:丽蚜小蜂室内饲养方法
NY/T 2621—2014玉米粗缩病测报技术规范
NY/T 2622—2014灰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
NY/T 2629—2014扶桑绵粉蚧监测规范
NY/T 2630—2014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技术规程
NY/T 2631—2014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
NY/T 2646—2014水稻品种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
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05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062号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2014年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08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08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12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166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新中国农业行业标准 第十一辑 植保分册》 简介 《新中国农业行业标准 第十一辑 植保分册》是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汇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植物保护领域所制定的各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权威性专著。本书旨在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标准支撑,促进植物保护技术的科学应用与推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健康。 本书的构成与内容要点 本书内容聚焦于植物保护这一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涵盖了从病虫草害的监测预警、防治策略,到农药的研发生产、登记管理,再到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一系列重要方面。全书共收录了截至当前为止,在植物保护领域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意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植物病虫草害监测与预警 此部分内容重点在于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植物病虫草害监测网络,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预警体系。具体而言,将详细介绍: 各类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监测技术与方法: 包括物理诱捕、生物测定、化学检测以及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例如,针对小麦条锈病、玉米螟、水稻稻飞虱等全国性重大病虫害,将详细阐述其发生规律、监测指标、采样频率和监测点布设原则。 病虫草害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技术: 涵盖基于气象条件、农业生产条件、植保历史数据以及生物防治模型等多种预测方法的应用。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与信息发布规范: 明确监测信息的采集标准、传输流程、质量控制以及信息发布的渠道和要求,确保监测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和有效传递给农业生产经营者。 重大病虫草害的应急防治预案与响应机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区域性或全国性的重大病虫草害疫情,提供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责任分工、防控措施、物资调配、信息报告等,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控制。 第二部分:农药登记、生产与管理 农药作为植物保护的重要工具,其科学、安全、高效的使用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关键。本部分将集中阐述农药从研发到使用的全过程标准化要求: 农药的登记管理制度与技术要求: 详细介绍农药登记的法律法规、审批流程、评审依据以及各类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的安全性、有效性、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评估标准。 农药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规定农药生产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包装储存等各个环节必须遵守的标准,确保出厂农药的质量稳定可靠。 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的规范要求: 明确农药标签和说明书上必须包含的信息内容,如产品名称、有效成分、含量、剂型、使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中毒急救措施等,保障使用者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农药。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依据国内外先进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规定各类农药在不同农产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际贸易要求。 禁用和限制使用农药的规定: 列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禁用农药,以及在特定条件下限制使用的农药,并明确其替代方案和管理要求。 第三部分:绿色植保技术推广与应用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绿色植保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并推广各种环境友好型、高效低毒的植保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标准: 包括天敌昆虫、微生物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等的生产、应用和效果评价标准。例如,对赤眼蜂、白僵菌、 Bt 菌剂等生物防治产品的生产质量控制、使用剂量、施用时期等做出明确规定。 物理防治技术标准: 涵盖诱虫灯、性诱剂、杀虫网、防虫膜等物理防治设施和器材的性能要求、使用规范和效果评价方法。 科学合理用药技术规范: 推广精准施药、高效施药等技术,包括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选择适宜的施药器械、掌握最佳施药时期和剂量,以及指导农民建立科学用药制度。 抗性管理技术标准: 针对病虫草害抗药性日益严重的挑战,制定抗性监测和管理策略,包括轮换用药、混合用药、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等,延缓抗性产生,提高药效。 植保机械的性能和使用规范: 规范各类植保机械(如喷雾器、无人机植保设备等)的性能检测、安全操作、维护保养等,提高植保作业效率和均匀性,减少农药浪费和环境污染。 病虫害综合防治(IPM)技术体系标准: 整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和抗性管理等多种技术,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环境友好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对其应用和评价进行标准化。 第四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植物检疫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范,是确保我国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涉及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以及农产品风味、营养成分等品质指标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植物检疫规定与操作规程: 详细阐述进出境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要求、风险分析、监管措施,以及国内植物疫情的监测、报告和控制程序,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 良好农业规范(GAP)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推广GAP标准在植物保护环节的应用,指导生产主体如何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实现安全、优质、可持续的农产品生产。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新中国农业行业标准 第十一辑 植保分册》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 为农业生产提供权威指导: 本书汇集的各项标准,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植物保护实践中的“准则”和“指南”,能够帮助他们科学、规范地开展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绿色植保技术的普及: 通过明确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标准和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推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科学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能够有效保障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推动农业法治化进程: 标准是法律法规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植物保护领域的法治化水平,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为企业提供合规指引。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对接,将有助于我国农产品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也能吸引国际先进的植保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科研创新提供基础: 标准的建立和更新,也为植物保护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依据,促进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本书的编撰吸收了国内外在植物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力求科学、严谨、实用。它不仅是一本标准汇编,更是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发展历程的缩影,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和管理者的智慧与汗水。我们相信,《新中国农业行业标准 第十一辑 植保分册》将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农业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实际工作的权威性参考资料,而这本《新中国农业行业标准 第十一辑 植保分册》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关于农药合理使用的章节,简直是我的“救星”。以往在给农民讲解农药使用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剂量把握不准、施药时期不对、或者对农药的安全性了解不够。这本书中,针对不同的农药种类,都给出了详细的使用说明,包括靶标病虫害、推荐剂量、施用方法、安全间隔期等等,清晰明了,易于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病虫害综合防治(IPM)的理念,倡导在病虫害发生初期,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当化学防治不可避免时,也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标准使用。这种科学的防治思路,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书中还专门辟出了章节讲解农药的残留检测方法和标准,这对于我们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及指导农民生产合格农产品,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读完之后,我对如何更科学、更安全地指导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足的信心。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艺师”对话,他用最专业、最系统的方式,将几十年积累的植保知识倾囊相授。书中对病虫害的分类、诊断、发生规律的描述,非常详尽,即使是对植保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快速掌握核心要点。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关注宏观的防治策略,还深入到微观的技术细节。例如,在介绍某种病害的防治时,会详细说明不同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病原菌的传播途径和活动规律,以及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施药效果最佳。这种精细化的指导,对于提升农药利用率、降低防治成本、减少环境负荷,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新型的植保技术,如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的应用、以及智能化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等方面,也有所涉及,这表明我国的植保技术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分散的、零散的植保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形成了一套权威、可靠的标准体系,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深耕植保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翻开它,我立刻被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详实的数据所吸引。条目式的规范描述,清晰地界定了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标准,从病虫害的识别特征、发生规律,到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农业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都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新型农药的登记审批流程、使用剂量的精确界定、以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评估,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对于推动我国植保技术的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标准不仅考虑了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还借鉴了国际上先进的植保理念和技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例如,关于主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指标,书中给出的方法和阈值,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并不断优化的,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的爆发,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对于一些地方性、区域性的特色病虫害,书中也提供了相应的防治指导,这对于保障不同地区农作物生产的稳定和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为我们打开了新中国植保领域发展脉络的大门,让我对过去几十年我国植保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全面”和“实用”。它几乎涵盖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所有与植物保护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无论是对于常见的大宗农作物,还是对于一些经济作物、特色作物,书中都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指导。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业标准。例如,在描述某种病害的防治措施时,书中会详细列出不同的防治方案,并根据成本、效果、环境影响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帮助使用者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此外,这本书对于农药的安全管理、废弃农药的处理、以及病虫害监测网络的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从中看到了我国植保领域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植保行业向更加科学、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

评分

这次阅读让我对新中国在农业植保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到由衷的赞叹。这本书记录了大量行业标准,这些标准不仅仅是枯燥的条文,更是无数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优化的结晶。它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制定的防治策略和技术规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历史遗留的、或者曾经造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防治措施,逐步得到控制甚至消灭的。这背后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智慧,是难以想象的。同时,我也看到了植保技术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化学防治为主,到后来更加注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生态调控等绿色、可持续的方法。这种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和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书中对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试验方法、验证过程的阐述,让我看到了背后严谨的科研精神。它不仅仅是指导我们如何去做,更是教会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我国植保体系构建历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宝贵的资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农业植保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