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荀子 | 作者 | 叶绍钧 |
| 定价 | 14.80元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40334437 | 出版日期 | 2014-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本丛书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之子系,奉献给广大国学爱好者。原丛书共60种,考虑到难易程度、四部平衡、篇幅等因素,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现删减为34种30册,基本保留了原书的篇章结构。因应时势有极少量的删节。原文部分,均选用通用、版本全文校核,参以校订者己见做了必要的校核和改订。为阅读的通顺、便利,未一一标注版本出处。注释根据原文的结构分别采用段后注、文后注,以便读者省览。原注作了适当增删,基本上保持原文字风格,之乎者也等虚词适当剔除,增删力求通畅、易懂,避免枝蔓。典实、注引做了力所能及的查证,但因才学有限疏漏可能在所难免。 原书为繁体竖排,现转简体横排。简化按通行规则,但考虑到作为国学读物,普及知识亦在情理之中,故而保留了少量通假字、繁体字、异体字,一般都出注说明,或许亦可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扩大知识面。生僻、多音字作相应注音,原反切、同音、魏妥玛注音,均统一改现代汉语拼音。 |
| 作者简介 | |
| 原选注者: 庄适(1885—1956),字叔迁。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部毕业生,早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我国套小学国文课本的主要编辑者。 唐敬杲(1898—1982),字旦初,漕河泾镇人。1915年(民国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员17年。1971年,参加编写《辞海》。唐敬杲毕生从事辞书编写和日文翻译,参与编著有《新文化辞书》、《学生国学丛书》等,未出版的有《古书异义大辞典》稿。 臧励和(1875-),江苏武进人,字伯纶,又字博纪,别号啸云仙史,民国词典编纂学者。清末举人少有才名,与谢观、陆尔奎、方毅为民国初年之文字改良运动中有名的“武进四杰”。后至上海,在商务工作,参与《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韩愈文》、《汉魏六朝文》、《战国策》、《中国人名大辞典》、《新体中国地理》等书编纂。 校订者: 司马朝军: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余欣然:湖北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同时又不失传统典籍的庄重感。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调沉稳,内页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本书的呼吸感很强,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对于我们这些常常需要“啃”大部头古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现在很多出版社为了追求速度和销量,往往牺牲了阅读体验,字体小得像蚂蚁,纸张泛着廉价的荧光,让人望而生畏。而这本《荀子》,从翻开到合上的那一刻,都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体贴。它成功地做到了“雅而不傲,博而不冗”,让学习经典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古籍整理本,不仅要服务于学者,更要能触达普通知识分子群体。《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分支,其价值不应只被束之高阁。这本崇文书局的版本,在我看来,非常成功地架起了学院派研究和大众普及之间的桥梁。它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通过流畅的译文和清晰的注释,使得荀子的“隆礼”思想、“天道自然”观,乃至其对人性、教育的深刻洞察,都能被没有深厚古文功底的人所理解和吸收。它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其原有的思想深度,而是用现代出版技术的优势,将这份古老的智慧,以最适宜的方式,重新投递给了当代读者,让人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智慧激荡。
评分这本《荀子》的版本,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重量。纸张的质感处理得非常考究,那种略带古朴的书卷气,让人在翻阅时仿佛能触摸到两千多年前的智慧。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用心,字体的选择兼顾了易读性和古籍的美感,尤其是在注释和校勘的部分,看得出编纂者是下了大功夫的。我特别欣赏它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通过精妙的版式设计,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又能在需要时迅速获得现代汉语的解读辅助。这对于我们这些既想深入文本又苦于古文晦涩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便利。相比于那些只是简单影印或者过度“白话化”的版本,这本崇文书局的出版物,在学术严谨性和阅读体验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让人在阅读时心无旁骛,专注于荀子的思想本身。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古籍整理本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让人“一读再读”的却不多。这本《荀子》的魅力在于它的“耐读性”。我尝试着带着不同的关注点去重读几个章节,无论是关注其政治哲学中的“循名责实”,还是侧重于其修身养性中的“积善成德”,都能发现新的体会。这种体验源于其校勘的严谨性,每一次对异文的处理,都附带着清晰的说明,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正在阅读的是一个经过审慎考证的版本,而不是随便拼凑的文字。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极大提升了阅读的信任感和沉浸感,让人可以完全沉浸在文本的海洋中,不用分神去质疑某个字词是否准确。它更像是一位严谨的老师,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料搬运工,引导你独立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评分初读这本《荀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其译注的精准与细腻。很多我们过去在其他版本中觉得费解或模棱两可的句子,经过这本注释的梳理,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明了,尤其是在涉及到“性恶论”的辩证推演和“礼法”体系的构建时,译者似乎总能抓住荀子思想的核心脉络,不偏不倚地进行阐释。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一些关键概念,比如“化性起伪”、“法后王”的解释,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让人不得不佩服先哲的洞察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呈现了文本,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靠的理解框架。对于从事相关研究或者仅仅是想深入了解先秦诸子思想脉络的人来说,这样的深度解读是至关重要的,它避免了望文生义的陷阱,让我们能更贴近荀子构建那个理想社会蓝图时的真实意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