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国学研究(第5辑)
定价:35.00元
作者: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0200552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国学”是在原有的“国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国学”是在西方文化输入中国,为了将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西学 ”)区别开来而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再早有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提出的“ 中学”,但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的“中学”主要指的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而由章太炎提倡的“国学”则包括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各种不同的学术门类,在哲学中也包括儒、释、道和诸子百家的各种不同的思想学说,是有关中国古代学问的总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为了将“国学”与“国粹”区别开来,胡适曾经将“国学”界定为“国故学 ”,这一方面扩大了“国学”这个学术概念的涵盖范围,将中国古代通俗文化和金文、甲骨文的研究包含在了“国学”的范围之中,另一方面也更加强调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料的重新整理和研究,但胡适的“国学”也仍然是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学问,而不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的历史和新的文化。1949年之后,除了港台地区和海外华文文化圈还继续使用这个学术概念之外,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它,但这也使中国大陆学术和中国大陆学者丧失了自身的整体感觉,从而将内部的矛盾和差异发展到彼此无法相容的程度。直到“”结束之后,这个概念才再次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并且成了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直至现在,它仍然沿袭着原来的用法,即它仍然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化学问的总称。
但是,从“国学”这个学术概念诞生之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又有了一个世纪的历史,这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尽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主要是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创造,是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的中国现代历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同样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理应纳入“国学”这个总体的学术概念之中。我们所说的“新国学”,是与原有“国学”相对举的,但却不是相对立的,它既包括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化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也包括对中国现代历史和现代文化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既包括中国学者对本民族历史和本民族文化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也包括中国学者对外国历史和外国文化史料的翻译、介绍、整理和研究,同时也把中国学者对现实实践问题和现实理论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纳入到这个学术概念的涵盖范围之中,目的是使“国学”真正成为涵盖中国学术的全部成果、真正体现中国学术的独立性和整体性的学术概念。
《新国学研究》的创办,旨在重建中国学术的整体观念,并在这种新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更加主动积极地、更加有效地从事各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学术研究。“新国学”并不排斥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在原有“国学”观念基础上取得的学术成果,只是要把这些成果纳入到“新国学”这个更大的学术整体中进行具体的阐释、理解和运用,以使之有机地融合到民族学术的整体之中去。“新国学”也并不否认学术争鸣、学术讨论的必要性,但这种争鸣和讨论的目的却不在争论双方一时一事的胜负,而在各自认识的深化以及对整个民族学术事业的丰富和发展。《新国学研究》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作为“新国学”这个学术概念的样板而被刊发的,它只是给各种不同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发表的阵地,并以它的包容性和严肃性体现我们对“新国学”这个学术概念的具体理解。
《新国学研究》以刊发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为主。这并非我们的偏好,而是因为当前的学术刊物大都以发表二万字以下的论文为主,而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又大都不能少于十二万字,这就使二至十二万字的长篇学术论文很难找到发表的机会,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术文体的单一化。我们希望给这些难以发表的长篇学术论文提供一个发表的阵地,并使我们的学术文体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多样。
由于人手不足,《新国学研究》暂时只刊发特约稿件,不接受外来投稿。
目录
赵园 明清之际的所谓“有用之学”
郭剑鸣 灾疫政治研究:从晚清绅士的善举看知识的权力化
王振复 中国美学范畴史的动态三维结构
陈方竞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
彭小燕 重塑现代人类的生命信仰
王润华 郑和登陆马六甲以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许福吉 文化身份与后殖民思考
郑松辉 潮汕近代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李春雨 中国近现代中长篇小说连载一览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上,我非常看重排版和注释的规范性。尤其是像这类研究性汇编,如果引文标注混乱,或者术语使用前后不一致,那对读者的专注力是极大的损害。我希望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制作这套书时,能保持一贯的高水准——字体的选择要清晰易读,页边距要适中,让长时间的阅读不会造成眼睛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涉及古籍引用的部分,清晰的注释体系是不可或缺的。我不需要每一句古文都附上详细的译文,但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或典故,必须有简明扼要的解释。毕竟,许多读者可能并非是专精于某一特定朝代或学派的学者,他们需要一个可靠的向导来引导他们进入复杂的学术讨论。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在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那么它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好的装帧设计,是对作者心血的尊重,也是对读者阅读时间的珍视。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新国学研究》系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过往几辑的信任,但这信任需要被每一辑的内容不断地巩固和检验。我希望第五辑能展示出一种持续的活力和自我革新的精神。国学研究的“新”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上,更应该体现在研究方法的更新上。比如,有没有学者尝试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古代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或者利用数字人文的技术手段来重构某个学派的知识图谱?如果能看到这些前沿方法被审慎地引入到传统文本的解读中,那将极大地提升这套刊物的时代价值。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被供奉起来的“古代智慧的陈列馆”,而应该是一个能够被激活、被运用、并能与当代思潮激烈交锋的“思想熔炉”。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感觉到,我们正在用最好的工具和最开放的心态,重新丈量和拥抱我们深厚的文化遗产的阅读体验。
评分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这个出品方的背景,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地方性大学的研究机构,往往能够在某些特定领域形成独特的视角和优势,不受制于传统“京派”或“海派”的既有范式。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冷门”但极具潜力的研究课题被挖掘出来。比如,关注特定地域的士人文化对国学思想流变的影响,或者通过新的考古发现来反观经典文本的成形过程。这种带有地方特色和跨学科视野的研究,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第五辑能够汇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学者成果,那将大大拓宽我们对“国学”这一宏大命题的认知边界。我关注的不是谁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而是这些研究是否真正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那些尚未被充分理解的角落,是否能为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书房,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些真正能沉淀下来的书,往往是那些能够提供一个完整且自洽的知识体系的著作。我对“新国学”这个概念一直保持着一种审慎的乐观。它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否则就成了老生常谈的重复劳动。我希望这第五辑中能有几篇聚焦于特定文献的精微考辨,那种“十年磨一剑”的考据功夫,是学术的基石。比如,对于某个古代文献的传本差异进行细致比对,从而修正我们对原意的理解,这种工作虽然枯燥,但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特别希望看到研究者能跳出传统的“道德教化”的窠臼,深入到古代哲学背后的逻辑结构和认知论基础中去。当代社会对“意义”的追寻从未停止,如果新国学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哲学工具,帮助我们构建起新的精神坐标,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否则,如果只是对古代概念的空泛赞美,那和市面上的畅销书又有何区别呢?
评分这本《正版新国学研究(第5辑)》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国学抱着一种敬畏又好奇的态度,但很多市面上的读物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流于表面,讲些不着边际的“国学养生秘诀”。这套书从书名上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质,但我更期待的是它在“新”字上的突破。我希望能看到学者们如何用现代的眼光和研究方法,去重新审视和阐释那些沉淀了千年的经典。比如,在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时,是否能结合当代社会治理的困境进行对照分析?或者在探讨宋明理学时,是否能与当下的个体精神危机产生某种共鸣和对话?我希望看到的是思想的碰撞,而不是简单的文本复述。那种能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发出“原来如此”感叹的深度和洞察力,才是我作为一名忠实读者最渴望从这份辑录中获取的宝藏。如果它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刊物,更是一座连接古今智慧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