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常识一本通/经典读库
定价:29.80元
作者:《经典读库》编委会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204139361
字数: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国学常识一本通/经典读库》以国学常识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学、思想学术、典章制度、宗教文化、称谓文化、礼法民俗、衣食住行、字里乾坤、书画曲艺、教育科技及天文地理等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摘取各个领域和学科中具代表性、实用的内容,进行深度评说,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人胜的传闻逸事,融知识性、趣味性、全面性于一体。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就可以通过《国学常识一本通/经典读库》获取你*感兴趣、*需要了解、*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
目录
语言文学
中国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什么是楚辞?
“”的含义是什么?
“先秦散文”是什么?
赋是什么?其代表人物是谁?
珍本、孤本、抄本分别是什么意思?
乐府、乐府诗、新乐府之间有什么关系?
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是什么?
什么是“骈文”?
宫体诗是什么?
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是什么?
律诗和绝句是什么?
宋词的两大流派是什么?各自的代表作家都有谁?
唐传奇是什么?
“话本”是什么?
章回小说是什么?
“八股文”是什么?
元曲、元杂剧是什么?
“弹词”是什么?
“初唐四杰”指的是谁?
“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七个人?
“三曹”指的是谁?
“诗仙”和“诗圣”分别指谁?
“唐宋八大家”指哪八家?
“苏门四学士”指的是哪四个人?
“三苏”指的是哪三个人?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哪四个人?
是谁开创了田园诗?
“三言二拍”是指什么?
什么是“乐府双璧”?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哪四部?
《千字文》刚好一千字吗?
《三字经》为什么能成为“蒙学之冠”?
《唐诗三百首》有三百首诗吗?
《古文观止》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派是什么?
中国文学史上的部词集是什么?
中国部文学理论专著是什么?
哪部古代字典收录汉字多?
中国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哪部?
哪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大的一部丛书?
古代史书有几种类型?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和各自特点是什么?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些史书?
“前四史”指的是哪几本史书?
思想学术
《周易》是本什么书?
“诸子百家”的百家是实指吗?
“九流十家”指的是什么?
……
典藏制度
宗教文化
称谓文化
历法民俗
衣食住行
字里乾坤
书画曲艺
教育科技
天文地理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国学常识一本通/经典读库》:
另外一个传说是一个佛教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和尚违背了师父的教诲,死后转世被罚为一条鱼,而且在背上还有一棵树。每当水流湍急、波涛汹涌之时,背上的树就会让它极其痛苦,甚至鲜血淋漓。有一天,他前世的师父路过海上,碰巧看到他受苦的样子,于是慈悲心起,想要救他脱离苦海。回到寺庙中,师父做了一场水陆法会,帮助这位徒弟赎罪,终于这位徒弟重新为人。但是他背上的那棵树被师父收去,并雕刻成了鱼的样子,挂在寺院的中央,起到时刻警醒的作用。
据《唐摭言》书中记载,“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僧舍皆悬木鱼,何也?,答曰:‘用以警众’。白衣曰:‘必刻鱼何因?’长老不能答,以问卞悟师。师曰:‘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这就是说和尚敲木鱼是用来警醒众人的,为什么要敲木鱼,是因为鱼昼夜不合眼,修行者也要昼夜不间断地修行,才能尽快接近佛道。这和上面所讲述的两个故事所传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
序言
无
我最近对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和象征特别感兴趣,正好翻开了这本《经典读库》系列的书,发现它在处理这些文化符号时,细腻得令人惊叹。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浅尝辄止的普及读物,只是简单告诉你“梅兰竹菊代表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意象在不同朝代、不同文人笔下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和情感投射。比如,关于“月亮”的意象,书中不仅引用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追溯了它在先秦楚辞中的神秘色彩,再对比唐诗宋词中寄托的思乡、怀古之情,展现了中国人对同一自然物象跨越千年的情感变迁。这种深挖文化基因的做法,让我看书时总忍不住停下来,回味再三。而且,它对一些古代的服饰、建筑、节日习俗的介绍,也配上了精美的图示或详尽的文字描摹,让那些只存在于书本上的画面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闻到仲夏夜里艾草的清香,感受到端午时节激烈的龙舟鼓点。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沉浸在那个文化场域之中,去切身体会古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这本书的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对“国学”这个词汇是有些敬畏的,总觉得那是需要深厚学识才能触碰的领域,总怕自己看不太懂,或者一知半解。然而,这《国学常识一本通》的编排逻辑简直是天才。它采用了模块化、递进式的结构,从最基础的“天文历法”和“地理分野”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最后才是比较复杂的典章制度。这种安排,就像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的一条平缓上升的阶梯。我发现自己对一些过去觉得晦涩难懂的概念,比如“阴阳五行”的辩证关系,或者“六艺”的具体内容,都能通过书中清晰的图表和条分缕析的讲解,迅速建立起知识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姓氏起源”那一部分的处理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族谱罗列,而是结合了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宗法制度,让我明白了“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是让你成为专家,而是让你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的国学知识体系的“骨架”,有了这个骨架,你再去阅读任何一部经典,都会感到胸有成竹,不再是盲人摸象。
评分这本《国学常识一本通/经典读库》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古朴典雅的味道,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我本来以为这种“常识”类的书会写得比较枯燥乏味,像教科书一样干巴巴的,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像是在引人入胜地讲述一个个文化故事。比如,书中对“礼”的阐述,就不是简单地定义什么是礼仪,而是从周代“礼崩乐坏”的历史脉络讲起,再延伸到儒家思想中“克己复礼”的深刻内涵,让我对这个字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作者在讲解那些拗口的古籍典故时,也总能找到巧妙的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拨云见雾的畅快感。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篇目如《论语》《孟子》的精要解读,不再是简单的注释,而是融入了现代人如何去实践这些古老智慧的思考,让人觉得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字,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哪里是一本工具书,分明是一本能带你穿越时空,与古代圣贤对话的引路石。
评分我平时工作很忙,阅读时间非常碎片化,很多厚重的经典书籍很难坚持读下去。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就是它高度凝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原本需要几百字才能阐述清楚的道理,用寥寥数语精准概括,却又不失神韵。比如,对“二十四节气”的描述,没有长篇大论的农耕知识,而是用非常诗意和科学兼具的语言,概括了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和物候变化,读起来既像在学地理,又像在品味一首韵律和谐的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得我可以在通勤的地铁上,或者午休的间隙,快速消化一个知识点,而且这些知识点不会轻易遗忘,因为它们被提炼得非常到位,如同一个个智慧的“胶囊”。这本书的检索系统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当你对某个特定概念(比如“禅宗六祖”)产生疑问时,可以迅速定位到相关条目,获得一个全面而简洁的解答,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时间紧张但又渴望充实精神世界的现代人来说,这简直是福音。
评分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对“经典读库”这个品牌就有所耳闻,但实物到手后,对它在文化传承上的用心程度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的选材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不偏不倚,全面地覆盖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脉络。我尤其喜欢它对“古代科技成就”那一章节的梳理。过去我总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缓慢,但书中详细介绍了造纸术的演进、古代天文台的精妙构造,甚至还包括了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对人体奥秘的早期探索。这些内容并非高高挂起,而是用非常平实的语言解释了这些成就的原理和历史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介绍这些成就时,往往会将其置于当时的全球背景下进行比较,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领先地位和创造力。这本书在向我们展示“我们是谁”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激发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继续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它不只是一本“通”书,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文化史诗的缩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