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著潘吉星今译康拉德·赫尔曼德译的《天工开物(共2册汉德对照)(精)/大中华文库》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出版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本书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其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宋应星著潘吉星今译康拉德·赫尔曼德译的《天 工开物(共2册汉德对照)(精)/大中华文库》是中国古 代百科全书式的科技著作,记载和总结了中国古代在 农业、工业和手工业三大领域内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成 就。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八章,分别记述了农作 物栽培与加工、养蚕与纺织、染料与染色、制盐、甘 蔗种植与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与加工、采矿、 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舟车、**、珠玉等的生 产过程、生产工艺、工具设备等,并附有生产流程和 工具设备图。
《天工开物(汉德对照 套装共2册)/大中华文 库》的德译本由德国汉学家康拉德·赫尔曼(Konrad Herrmann)完成,是迄今为止的德文全译本。
卷上
乃粒**
粹精第二
作咸第三
甘嗜第四
膏液第五
乃服第六
彰施第七
卷中
五金第八
冶铸第九
锤锻第十
陶埏第十一
燔石第十二
卷下
杀青第十三
丹青第十四
舟车第十五
佳兵第十六
曲蘖第十七
珠玉第十八
初次翻阅时,我就被其中对工艺流程的细致描述所深深吸引。那些关于冶金、农业、纺织等领域的阐述,绝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作者的观察力简直是惊人的,他似乎走遍了当时的每一个作坊和田间,将那些世代相传却不曾被文字记录下来的“绝活儿”,以一种近乎工程图纸般的精确度记录了下来。比如,描述某类纺织品的染色过程,从原料的采集、预处理,到染料的配制比例,再到浸泡的时间控制,每一个环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这哪里是一本古代的百科全书,分明是一部活态的、可操作的古代技术手册啊!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是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的,那种敬佩之情,很难用语言完全表达。
评分作为一位对历史演变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提供的“现场感”。它没有后世史学家的过度解读和主观评判,而是以一种近乎纯粹的、白描的手法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和社会结构。这种未经修饰的原始资料,对于重建历史场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常常想象,在没有现代工业化体系的背景下,匠人们是如何依靠口传心授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悟,完成这些复杂项目的。书中对季节变化、气候影响的提及,也充分体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思想。阅读它,仿佛能听到古代工匠的凿击声,闻到作坊里烟火和泥土混合的气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现代学术著作都难以给予的。
评分坦白说,最初接触这类古籍翻译本时,我总担心晦涩难懂,生怕自己被繁复的文言文和生僻的专业词汇困住,最终只能望而却步。但这一次的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顾虑。编纂者在确保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对古文的白话疏解做得非常到位,既没有为了追求流畅而丢失原文的精髓,也没有过于呆板地直译导致阅读障碍。特别是在处理那些特定的、在现代已经消失的物件名称时,注释详尽且富有启发性,让人即便面对陌生的概念,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这种恰到好处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传统科技经典的门槛,使得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少数专家的特权,而是面向更广大爱好者的开放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透着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便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纸张的选取颇为考究,不仅触感温润,而且在光线下阅读时,那种古朴的色调也大大减轻了视觉疲劳。尤其是扉页和内文的排版,那种疏密有致的布局,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着实是一种高明的平衡术。我特地拿了家里的几本不同年代的旧书与之对比,能看出这套书在细节处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线装的工艺也相当精湛,即便是频繁翻阅,也未见松脱的迹象。对于我这样一个偏爱实体书,并且对书籍的“物性”有较高要求的人来说,光是欣赏这本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那种沉甸甸的感觉,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本身就令人望而生畏,但它带来的知识密度和广度,绝对值回票价。我个人最欣赏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系统性和整体观。它不是零散的技术笔记集合,而是将农业、手工业、商业活动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例如,对水利工程的描述,会自然地引申到周边农作物的灌溉需求,进而影响到当地的物产分布和人口聚集。这种将技术放置在宏大社会背景下去考察的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教会我,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根植于特定的环境、文化和经济需求之中。读完后,我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理解,从几个孤立的发明点,变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生机勃勃的复杂网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