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没有不学习的孩子:只有不懂爱的教育::: | 作者 | 周晓理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13156389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每个孩子都该无忧地成长,可为什么当下的教育让本该纯真、可爱、活泼的孩子变得野蛮、愚钝和势利?对此,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从描述课堂、家庭中的师生以及亲子中的教育现象入手,对当下种种不健康、不人性、不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了理性反思和抨击,“榜样教育”、暴力教育、繁重的作业、枯燥的课堂,让孩子心灵蒙上了灰尘,变身为分数的奴隶,这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吗?都说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这样的孩子我们还能期待他们能健康、文明、独立、有担当,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吗?作者表示深深的忧虑…… |
| 作者简介 | |
| 周晓理,江西九江人,2001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西方哲学硕士,现从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关注社会、教育、人性问题。 |
| 目录 | |
| 第一章 当上学变成一件可怕的事 老师与孩子是怎样的关系 请别当众训斥孩子 不要吝啬鼓励与赞扬 不健康的“榜样教育” 学钢琴也这么功利 脏是孩子的正当权利 第二章 学校的“规矩”抹杀了上学的快乐! 女孩子就不能追逐打闹吗 学校像“牢笼”! “我想当班长,因为‘官’大” “双面”班长 “规矩”合乎人性吗? 别把孩子培养成听话机器! 菲儿的梦魇:担心自己是下一个挨批的人 倾听孩子,让孩子学会倾诉! 第三章 莫给暴力冠以教育美名 “妈妈,对不起!”却换来了四记耳光 他总是被老师打和骂,为什么还笑嘻嘻? 谁,教会了孩子暴力与野蛮? 暴力教育,要持续多久? 当青春期遭遇暴力 第四章不做无用的作业 折磨孩子的家庭作业! 作业已成一种“虐童刑具” 我们的教育是成才?还是毁才? 德国、美国的家庭作业VS中国孩子的家庭作业 让玩耍成为孩子的家庭作业! 第五章 枯燥的课堂 乏味的早读课 我讨厌数学课 老师的心声:你们以为我不辛苦吗? “我怕上体育课” “我想念音乐、美术课” 令人疲惫的期末考试生活 第六章 孩子不应成为分数的“囚奴”! 分数的烦恼! 野蛮的教育行为:罚抄! “我要是再考不到100分,我就去死!” “妈妈,‘饭桶’是什么意思?” 第七章 请停止扼杀孩子爱读书的天性 “读课本”是在读书吗? 孩子爱读书的天性被扼杀! 如何培养孩子爱读书? 第八章 谁让孩子的心灵蒙上了灰尘? 班上兴起了“告状风”! 菲儿,谁偷走了你的同情心? 菲儿有了偏见和歧视! 谁教会了孩子“”? 成人,别鼓励孩子去竞争!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 这是一本勇敢的书(尹建莉语)。对于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的教育习惯和方法毫不留情面地批判和驳斥。作者出于公民意识呼唤真正爱的教育,胆识值得称道。 ●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是改变,改变固有的思维,改变深以为然的习惯,给予孩子真正的爱,阅读此书的读者跨出的每一小步步都是整个社会幸福进程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一个孩子若没有得到正确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成长无疑是一种灾难;假若再碰上不良的学校教育,对他而言,那无疑是一种双重灾难,这双重灾难极有可能会扼杀他的善与幸福。 不良的教育则是可怕的“刽子手”。此书的意义显而易见。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切入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困境。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典型的“鸡汤文”,讲一些空泛的道理,但读完之后才发现,作者的洞察力简直惊人。它不是在指责家长或老师,而是温柔地剖析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求,那种对“被看见、被理解”的原始冲动。特别是书中对“无效沟通”的案例分析,简直像照镜子一样,让我看到了自己过去处理亲子关系时的许多盲点。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如何识别孩子在叛逆期背后隐藏的焦虑,那种细腻的心理描摹,让我这个成年人都感到被触动。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但又不咄咄逼人,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耳边细语,分享着那些关于“爱与规则”平衡的智慧。读完之后,我开始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和我的孩子交流,虽然过程很慢,但能明显感觉到家庭氛围的松动,那种“教育”的重量感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纯粹的连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才能更好地去爱和引导他人”的心灵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优雅与深刻的结合体。它不像某些教育书籍那样充满急躁和说教,反而带着一种近乎禅意的从容。作者仿佛站在一个非常高的视角,俯瞰着整个现代教育体系的怪圈,然后用非常精准、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教育哲学层层剥开,展示给读者看。我最喜欢它对“爱”的定义,书中认为“爱”不是无条件的溺爱,而是一种有边界、有智慧的“看见”和“接纳”。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付出爱,实际上可能是在投射自己的焦虑和未竟的梦想。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价值。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应该只放在“教育”书架上,它完全可以和那些探讨人际关系、自我成长的书籍并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下一代,乃至与整个世界的互动模式。
评分初看书名,可能会觉得主题略显宏大和“文艺”,但实际阅读体验却极其接地气,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似乎对当代家庭的各种场景了如指掌,无论是餐桌上的沉默,还是辅导作业时的剑拔弩张,都被描绘得丝丝入扣。它没有给出任何“一招鲜吃遍天”的速成秘籍,而是专注于引导家长建立一种“慢下来、先连接”的思维惯性。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不学习的根源,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被“要求”学习,而不是“渴望”学习,而这种“被要求”的感觉,往往源于父母过度的控制欲和对未来的不安全感。这本书像一剂强效的镇静剂,让焦躁的父母们能够暂时放下对外界评价的恐惧,转而关注孩子最核心的情感需求。它不仅仅是教育读物,更像是一份写给疲惫父母的“心灵急救包”,教会我们如何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那个最舒服的平衡点,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滋养生命的美好初衷上来。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教育类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市面上太多泛滥的口号和陈词滥调,读起来味同嚼蜡。但这本《没有不学习的孩子:只有不懂爱的教育》绝对是个例外,它的学术根基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但解读过程又异常通俗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内在驱动力”和“外部奖励”之间界限的探讨。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只要管得严,孩子就会乖乖学习”的传统观念。书中有一个观点我深以为然: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深度连接和安全感,而不是恐惧或功利心。它不是教你术,而是教你道。对于那些在“要不要报补习班”“如何应对成绩下滑”这类具体问题上感到焦虑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内核去支撑他们的决策。它引导我们把焦点从“结果”拉回到“过程”,从“控制”转向“赋能”。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但后劲十足,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要停下来,在脑子里回放好几遍,生怕错过了哪一点微妙的提示。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倾向于寻找有数据支撑的论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并没有沉溺于煽情的故事,而是用非常理性的笔触,去构建“爱”和“学习效率”之间的逻辑桥梁。特别是书中对“惩罚与后果”的区分,让我对“管教”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常常把管教等同于惩罚,试图通过让孩子感受不适来达到目的。但这本书清晰地指出,真正的管教,是帮助孩子理解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并从中学会负责任。这种区分非常关键,它不是让父母放弃原则,而是要求父母在执行原则时,必须带着同理心和远见。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忍不住会做笔记,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观点太精辟,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对于那些追求效率和深度学习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备的“底层代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