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让父母健康长寿的31件事
定价:22.00元
作者:(日)米山公启,肖放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3011875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更多饮食安全、白领健康,新书、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 从翻译开始,到完整的制作过程,一直浸泡着泪水,也伴随着深重的鼓舞。译者告诉我,她一边翻译一遍流泪,不断联想起早去的家人,悔恨自己尚未完成的心意;本书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立刻上街给父母买了血压仪;我提前把部分内容发给了我的朋友,一个月之后她告诉我,谢谢你,这本书改变了我和母亲的相处模式,甚至改变了我和别人的相处模式,我知道人需要表达,以及怎么表达,它确实起到了令我极其意外的效果;我们的经销商在推介图书的会上潸然泪下,他说,我以前一直没想到,原来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已经这么有限,我必须要做点什么,今天就做…… 《让父母健康长寿的31件事》和《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是一套姐妹书,后者给与我们提醒,也给了重要的启示,前者则是日本医学专家米山公启先生提供给读者的专业建议。我们经常讲要尽孝心,**的孝心莫过于想办法不让父母得病,在母亲节、父亲节送父母礼物,是表达爱的重要形式,但无法让他们远离疾病。老人得病,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精神和经济上的重大负担,除了老人自己可以做的事之外,子女可以做的有很多,作为上班族,确实很难挤出时间去照顾父母,这本书就是给大家介绍一些能否让父母健康又不太费事的方法。 赠品: 价值50元现金抵用券一张,在中粮集团我买网购买价值136元的滋采美萃杂粮礼盒(500g*8)抵用50元(86元全国配送且免邮费)。活动:新浪微博#写给父母三句话微情书,赢探亲往返机票#;关注@北大社博雅光华。
内容提要
《让父母健康长寿的31件事》父母健康长寿是为人子女者的*心愿。衰老病痛除了带给父母痛苦,也会给子女的生活带来各种问题。随着父母年龄的不断增加,患病的风险越来越大。这本小书里,日本知名老年医学专家介绍了31种让父母健康而又不太费事儿的方法,对于很难挤出时间照顾父母的忙碌上班族尤其适用。
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不要等到他们永远地走了,才开始无尽的悔恨与思念。尽我们的能力,让父母活得更好些,更健康些,对子女来说,不就是快乐的事么?
目录
作者介绍
米山公启,医学博士、作家,1952年生于日本山梨县。医学专家,因出演《伦理之镜》而引起日本各界广泛关注。一直致力于老年医疗和老年症问题,现就职于东京都阿伎留市米山医院,一边从医一边执笔写作。著有:《让大脑重返青春的30种方法》、《预防健忘的28种方法》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作者仿佛是一位资深的家庭治疗师,用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情的笔触,引导读者去审视和修复那些隐藏在日常互动中的沟通壁垒。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倾听的艺术”时所展现的细腻观察,它不仅仅是关于“听见”对方说了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话语背后的情绪基石和未被言说的需求。书中提供的那些小练习,比如“镜映练习”或“感受命名法”,都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在家庭会议或晚饭时段使用的实用工具。比如,它提醒我们,当孩子抱怨作业多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跳出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先确认那份“压力感”或“疲惫感”的存在。这种对“共情回路”的重塑训练,对我这个常年习惯性地“解决问题”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其实是堵塞了孩子自我成长的通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提供任何速效药,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长期运行、不断迭代的家庭“操作系统”升级指南,让爱和理解能够更顺畅地流动起来。
评分这本小册子在处理“界限的艺术”这一棘手议题上,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在东方文化语境下,我们往往被教育要“孝顺”、“圆融”,模糊了个人空间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界限。作者没有采取激烈的“叛逆式”建议,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稳健的框架,教导我们如何在维护亲情纽带的同时,坚定地捍卫自身的独立性和心理安全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有选择的拒绝”那一章,它详细拆解了说“不”的内在心理障碍——害怕被评判、害怕关系破裂——并提供了结构化的脚本来应对长辈的质疑或施压。我曾因为无法拒绝一个不合理的请求而感到巨大的精神内耗,这本书提供的那种“既尊重了对方的感受,又坚守了自己的立场”的对话模型,让我茅塞顿开。它不是教我们如何对抗,而是教我们如何用更高明的、不伤和气的智慧,建立起清晰的“情感防火墙”。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家庭责任的洪流裹挟着走的“老好人”,而成为了自己生活航向的掌舵者,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赋权感。
评分如果说很多育儿或家庭关系书籍都像是一份详细的“产品说明书”,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充满哲学思辨的“人生地图集”。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具体的年龄段行为规范(比如“两岁宝宝该如何应对发脾气”),而是将视角拉升到更宏观的“生命意义”和“代际传承”层面。作者对“放下控制”的探讨,简直是为我这类控制欲强的“计划型家长”量身定制的解药。他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对后代的期待,揭示了许多看似合理的养育观念实则来源于我们自己未完成的遗憾。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引用的古代哲学家对“自然之道”的理解,这种跨文化的引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使我不再局限于当代焦虑。它引导我思考:我的父母当年是否也承受着类似的,甚至更沉重的社会压力?这种深层次的历史同理心,极大地软化了我对过去不满的棱角。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反复品读,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它更像是一部可以陪伴人成长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的快餐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相互印证的方式来构建其核心理念。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用一种近乎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严谨态度,描绘了现代家庭中“无效付出”的几种典型场景。例如,它对“情感补偿式消费”——即父母用物质来填补陪伴空缺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这种分析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对我而言,最受触动的是关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的那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一个好父母就意味着无所不能、永远正确,一旦犯错就会陷入巨大的自我否定。这本书却将“犯错”视为深化亲子关系的机会,鼓励我们坦诚地向孩子展示自己的脆弱和学习过程。这种“去英雄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减轻了我的精神负担,让我敢于卸下那副沉重的“完美父母”面具。阅读体验是流畅而又令人不安的——它不断挑战你固有认知的舒适区,但每一步挑战都指向一个更健康、更真实的自我。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风是极其清新脱俗的,它避开了传统心理学论著中常见的刻板术语和居高临下的指导口吻,更像是听一位见多识广、心怀慈悲的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它在处理“冲突的化解”时,引入了一个非常少见的视角——“冲突作为信息的载体”。它强调冲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双方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旗。书中提出的“冲突复盘三步法”——即记录事实、识别感受、重塑叙事——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来应对那些看似无解的家庭争执。我尤其赞赏作者对“沉默的暴力”的揭示,即通过冷战、疏离或情感撤回对家庭成员施加的影响力。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让我回想起了过去许多被我轻描淡写带过的“小摩擦”,意识到它们累积起来的破坏力是多么巨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宁静而富有启发的,它没有许诺一个没有摩擦的家庭,但它为我们提供了在风暴来临时,如何安全靠岸的灯塔和导航图,真正让人感到力量的来源在于理解,而非控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