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9787301044735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9787301044735 北京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津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法
  • 法学
  • 教材
  • 21世纪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法律
  • 外语
  • 学术
  • 研究生
  • 本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44735
商品编码:297581910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定价:46.00元

作者:邵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3010447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际法》是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之一。全书共17章,系统地论述现代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分析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包括新出现的问题。章导论着重论述国际法的概念、发展、主体、渊源、效力根据、与国内法的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二、三、四章主要讨论国际法上的国家、居民及领土法律制度。第五、六、七、八章分别介绍、论述国际海洋法、航空法、外层空间法和国际环境法。第九章论述联合国和区域组织。第十章全面论述外交和领事豁免及时国际组织的豁免。第十一章介绍和阐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第十二章论述人权的国际保护。第十三章研究条约的缔结、遵守、适用、加入、保留及终止等规则和制度。第十四章阐述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责任的免除和承担责任的方式。第十五、十六章分别论述国际争端和平解决的方法、制度和集体安全及联合国维和行动。第十七章论述武装冲突法,内容包括国际人道主义法、战争罪行、前南国际法庭和卢旺达国际法庭,以及新成立的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法内容丰富、复杂,本教材提供基本知识,阐明基本理论,篇幅保持在一定范围。每章之后列有参考书目,试图为有志进一步学习者提供方便。本书对外语专业、新闻专业和国际关系专业的师生,外交、外事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和国际问题研究者,也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录


章 导论
节 国际法的概念
第二节 国际法的发展
第三节 国际法的主体
第四节 国际法的渊源
第五节 国际法的编纂
第六节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与学派
第七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第八节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节 国家概说
第二节 国家、及其他实体的承认
第三节 国家的继承
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居民
节 国籍
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
第四节 难民及其法律地位
第四章 国家领土
节 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第二节 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国家领土变更的方式
第四节 国家的边界和边境
第五节 中国的领土和边界
第六节 南北极地区的法律地位
第五章 国际海洋法
节 国际海洋法的概念、历史发展及编纂
第二节 内水、领海、毗连区
第三节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
第四节 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第五节 公海
第六节 国际海底区域
第六章 国际航空法
节 航空法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空中航行的法律制度
第四节 国际航空运输
第五节 国际航空的损害赔偿责任
第六节 国际航空安全的法律保护
第七章 外层空间法
节 概说
第二节 外层空间法的原则和制度
第三节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空间技术及其应用的原则
第四节 外层空间法的新领域和新发展
第五节 中国的航天政策和空间立法
第八章 国际环境法
节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二节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国际环境法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中国与国际环境法律实践
第九章 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节 国际组织概述
第二节 联合国
第三节 联合国专门机构
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
第十章 外交和领事豁免、国际组织的豁免
节 外交特权和豁免
第二节 领事特权和豁免
第三节 联合国和各专门机构的特权和豁免
第十一章 国际经济法律制度
节 国际经济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三节 世界银行集团
第四节 世界贸易组织
第十二章 人权的国际保护
节 概述
第二节 国际人权的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第三节 普遍性国际人权保护机制
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人权保护机制
第五节 中国在人权保护问题上的立场和实践
第十三章 条约法
节 概说
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与生效
第三节 条约的遵守、适用及解释
第四节 条约的修改、终止、停止执行与无效
第十四章 国家责任
节 概说
第二节 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三节 国家责任的免除
第四节 国家责任的形式
第五节 国际罪行问题与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
第六节 程序规则
第十五章 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
节 概论
第二节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三节 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方法
第四节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方法
第五节 联合国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六节 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七节 其他国际组织或国际公约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十六章 集体安全保障制度
节 概说
第二节 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体制
第三节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第四节 当代集体安全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十七章 军备控制与裁军
节 概说
第二节 军备控制与裁军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军备控制与裁军的内容
第四节 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
第十八章 武装冲突法
节 概说
第二节 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三节 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
第四节 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第五节 中立
第六节 战争罪和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等罪行及其责任
第七节 国际刑事法院
参考书目
版后记
再版说明

作者介绍


邵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其代表性著作有:统编教材《国际法》(合著,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及1995年版)、《中国法学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国际公法学部分)、“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等系列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

文摘


序言



法治的基石,秩序的脉络:国际法的发展与应用 导论 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国家作为最基本的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互动、冲突与合作,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维系这种复杂互动的,正是那张无形却至关重要的网络——国际法。它并非仅仅是纸面上的条文,而是国家间交往的准则,是国际秩序的基石,是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从古老的条约协定到复杂的国际法院判例,从零星的习惯规则到体系化的国际公约,国际法的每一次发展,都深刻地反映着人类社会对合作、公正与和平的永恒追求。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国际法的基本原理、核心制度及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我们将从国际法的渊源与主体出发,剖析国家主权、国际人格等 fundamental concepts,进而勾勒出国际法的演进轨迹。接着,我们将系统阐述国际法的主要分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人权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人道法、国际刑事法以及海上法、外空法等专业领域。通过对这些重要领域的梳理,读者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国际法如何渗透到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如何规制国家的行为,如何保护个人和群体的权利,以及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 在探讨国际法基本原理的同时,本书也将重点关注国际法的适用与实践。国际争端如何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法院、国际仲裁庭在维护国际法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国家在履行国际法义务时面临哪些挑战?国际社会又是如何通过国际组织来推广和实施国际法的?这些问题将是本书深入分析的核心内容。我们将通过剖析经典的国际法案例,结合当代国际政治的实际发展,揭示国际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格局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浪潮席卷、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国际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网络安全、跨国犯罪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无一不呼唤着更加有效、更加完善的国际法律框架。本书将特别关注国际法在应对这些新兴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其如何通过制定新的规则、完善现有制度来回应时代的需求。 阅读本书,并非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套法律知识,更是为了理解国家间关系的基本逻辑,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法治意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参与到塑造我们共同世界的进程中。我们相信,通过对国际法的学习和理解,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洞察国际事务的本质,更明智地分析国际动态,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与繁荣的国际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一章 国际法的渊源与主体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规则的来源和形成方式。理解国际法的渊源,是掌握国际法体系的第一步。国际法的主要渊源通常包括: 1. 国际条约 (Treaties): 这是最明确、最普遍的国际法渊源。国际条约是国家之间或国家与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签署的、以国际法为准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协定。条约可以是双边的(两个主体之间),也可以是多边的(三个或更多主体之间)。多边条约往往涉及广泛的国际问题,如《联合国宪章》、《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公海公约》、《国际人权公约》等,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条约的订立、生效、解释、修改和终止,都有国际法规则加以规范。 2. 国际习惯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国际习惯是由国家实践(state practice)和法律确信(opinio juris sive necessitatis)两个要素构成。 国家实践: 指国家在实际交往中遵循某种行为模式。这种实践可以是明示的(如官方声明、外交照会),也可以是默示的(如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行动或不行动)。国家实践必须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和持续性。 法律确信: 指国家相信这种行为模式具有法律约束力,即出于法律义务而非仅仅出于政治、道德或礼仪上的原因而采取某种行为。 国际习惯是国际法古老的渊源之一,例如关于国家管辖豁免、外交豁免等许多基本规则都源于国际习惯。 3. 法的一般原则 (General Principles of Law Recognized by Civilized Nations): 这是指各国国内法中普遍存在的、可以被移植到国际法领域适用的基本法律原则。这些原则通常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或解决国际争端所必需的,例如“任何人不得审判自己的案件”(nemo judex in causa sua)、“明知故犯”(dolus specialis)、“禁止虐待”、“善意履行义务”等。这些原则填补了条约和习惯可能存在的空白。 4. 司法判例和公法学家的学说 (Judicial Decisions and the Teachings of the Most Highly Qualified Publicists): 司法判例: 指国际法院、国际常设法院以及各国国内法院在涉及国际法问题时所作的判决。虽然国际法上没有严格的遵循先例(stare decisis)原则,但国际法院的判决对案件当事方具有约束力,并且其判例对于阐明和发展国际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公法学家的学说: 指国际法学者的权威著作和学术观点。这些学说能够系统地阐释、分析和发展国际法的理论,并为国际法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除了上述主要渊源,一些学者还将“其他渊源”列入讨论范围,例如: 单方面声明 (Unilateral Declarations): 在特定情况下,国家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单方面声明,如法国关于停止核试验的声明。 国际组织的决议 (Resolu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某些国际组织的决议,特别是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决议,在特定条件下,尤其是当其反映了国际习惯或推动了国际习惯的形成时,也能对国际法的发展产生影响。 国际法的调整对象 国际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因此,了解国际法的“主体”是理解国际法调整范围的关键。 1. 国家 (States): 国家是国际法最主要、最原始的主体。一个国家在国际法上具有完整的法律人格,享有国际法赋予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国家的产生与消亡,其主权与独立,是国际法最核心的问题。 2. 国际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随着国际合作的日益深入,具有独立意志和能力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逐渐被承认是国际法主体。它们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能够独立地开展国际活动,订立条约,并在国际法院提起诉讼。 3. 个人 (Individuals): 传统国际法主要承认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主体,个人不具有独立的国际法主体地位。然而,随着国际人权法、国际刑事法的兴起,个人在某些领域也逐渐获得了有限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例如,个人可以向一些国际人权机构提起申诉,并且可以因犯有严重的国际罪行(如战争罪、反人类罪)而受到国际刑事法院的审判。 4. 其他实体: 某些情况下,一些非国家行为体,如民族解放组织、受托管理地区(在特定时期)、梵蒂冈(圣座)等,也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或者享有某些特殊的国际法地位。 第二章 国家主权与国家管辖 国家主权 (State Sovereignty) 国家主权是国际法的核心概念,是国家作为独立政治实体存在的基石。它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 对内最高权 (Supreme Authority within its Territory): 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享有最高、排他的权力,能够制定和执行法律,维持国内秩序,征税,并决定其国内事务。国家对其领土内的所有人、物、事件拥有管辖权。 对外独立性 (Independence in its External Relations): 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享有与其他国家平等、独立的地位,不受其他国家或外部势力的干涉。国家能够自主地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缔结条约,参与国际组织,并根据自身意愿决定其对外政策。 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体系的基石,但也并非绝对。国家主权受到国际法本身、国际条约以及国家自愿承担的国际义务的限制。例如,国家不能在其他国家领土内行使管辖权,不能干涉他国内政,也不能随意发动战争。 国家管辖 (State Jurisdiction) 国家管辖是指国家根据其主权在其领土内或对特定行为、人员、财产行使法律权力。国家管辖主要包括: 1. 属地管辖 (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这是国家最基本的管辖权,即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对其发生的一切行为、人员和财产享有管辖权。这包括领陆、内水、领海和领空。 2. 属人管辖 (Personal Jurisdiction): 国家可以对其本国公民(自然人)或本国法人(公司)在其本国领土之外的行为享有管辖权。这种管辖权基于国籍或法人注册地。 3. 保护性管辖 (Protective Jurisdiction): 国家可以对其在本国领域之外发生的、但危害其国家安全、重大利益的行为享有管辖权,即使这些行为是由外国人在外国实施的。例如,伪造国家货币、进行间谍活动等。 4. 普遍管辖 (Universal Jurisdiction): 对于某些极端严重的国际罪行(如海盗、种族灭绝、战争罪、反人类罪),任何国家都有权在不考虑犯罪人国籍、受害人国籍或犯罪发生地的情况下,对犯罪人进行追究和审判。这是基于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需要。 国家管辖的限制 国家管辖权的行使受到诸多限制,以维护国际关系的基本秩序和国家间的平等: 不干涉内政原则: 国家不得干涉他国的主权范围内的事务。 国家主权平等: 所有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上地位平等,不应因大小、强弱而有所区别。 外交豁免与领事豁免: 外交人员和领事人员及其驻在地享有一定程度的管辖豁免,以保障其履行职务的便利和安全。 国家财产豁免: 国家财产原则上不应受到他国法院的管辖。 国际条约与习惯: 国家在行使管辖权时,必须遵守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的规定。 第三章 国际法的其他重要原则与制度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Peaceful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国际法要求国家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包括: 外交途径: 谈判 (Negotiation): 直接的双方或多方协商。 调查 (Enquiry): 设立事实调查委员会,查明事实真相。 调解 (Mediation): 第三方介入,协助当事方达成协议。 斡旋 (Good Offices): 第三方仅提供联络和沟通的平台。 和解 (Conciliation): 设立和解委员会,提出调解建议。 司法途径: 国际法院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CJ): 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裁决国家之间的法律纠纷。 国际常设仲裁法院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PCA): 提供仲裁和调解服务。 各类专门国际法庭: 如国际海洋法法庭、国际刑事法院等。 国家责任 (State Responsibility) 当一个国家违反其国际法义务,对另一个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造成损害时,该国即应承担国家责任。国家责任包括: 不法行为 (Internationally Wrongful Act): 违反国际法义务的行为,包括作为或不作为。 归因 (Attribution): 该行为必须可归因于国家。 责任形式: 国家责任主要表现为停止不法行为、作出满意保证、承担赔偿或补偿等。 国际法上的承认 (Re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承认是国家或政府对其他国家、政府、民族解放运动或新产生的国家等的一种单方面、自由的政治行为,具有法律上的意义。承认可以分为: 承认国家: 对新成立的国家在国际法上的资格的承认。 承认政府: 对某个政权是否为合法政府的承认。 承认交战状态: 对处于内战中的叛乱方具有交战员身份的承认。 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国际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国际组织是国际合作的主要载体,它们提供平台,制定规则,协调行动,解决跨国性问题,如维护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人权、应对环境挑战等。 结语 国际法并非静态不变的规则集合,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进的体系。它在维护国际秩序、促进国家合作、保障人类福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当前充满挑战与机遇的21世纪,对国际法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运用,对于每个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至关重要。本书所提供的,正是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领域的一扇窗口,期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国际世界,并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以深蓝色为主调,配以烫金的“国际法”三个大字,给人一种庄重严谨之感。书脊的设计也十分考究,字体清晰,方便在书架上快速定位。拿到手里,可以感受到纸张的厚实与韧性,触感温润,似乎预示着它承载着厚重的知识。翻开扉页,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标识赫然在目,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学术的高度和严谨的态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这外观上的种种细节,就足以激发我对这本书内容的好奇与期待。我尤其关注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定位,这暗示着本书在内容上应当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感,而非仅仅是陈旧理论的堆砌。希望它能引领我穿越古今,理解国际法在当今复杂世界中的演变与应用。

评分

对于一本旨在培养人才的教材,其语言风格和学术严谨性也至关重要。我注意到这本书的语言表述力求准确、精炼,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同时又保持了应有的专业性。在阅读过程中,我留意了作者在引用学术观点时是否清晰地标注了出处,以及是否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客观的呈现和比较。此外,我希望书中在阐述一些原则和制度时,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链条,帮助我们理解其内在的合理性。严谨的学术态度不仅体现在内容的深度上,也体现在对细节的打磨上。我对书中出现的错别字、排版错误等都非常敏感,因为这些细节往往会影响读者对教材整体质量的判断,也会在无形中削弱教材的说服力。

评分

对于一本法学教材而言,内容的组织逻辑和叙述的清晰度至关重要。从初步的翻阅来看,这本书的章节划分似乎颇为合理,从基础的概念、原则入手,逐步深入到国际法的各个领域,比如国际法的渊源、主体、管辖权、条约法、国际责任、国际争端解决等等。每一章的标题都力求精准,能够准确地概括其内容。更重要的是,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概念时,并非简单地罗列条文和案例,而是穿插了背景介绍、理论争议的梳理,以及对现实国际事件的联系。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和实践意义。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扎实的知识体系。

评分

作为一本“面向21世纪”的教材,我认为其在内容上的前沿性和对新兴国际法问题的关注程度,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尺。当代国际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例如网络空间法律治理、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气候变化与国际法、外层空间利用的法律规制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这些前沿领域,即使只是初步的介绍和梳理,也能为我们打开一扇了解未来国际法发展方向的窗口。过于陈旧的理论和忽略现实的新兴议题,都会让一本教材显得“落伍”。因此,我期待这本书的编著者们能够展现出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国际社会面临的最新法律挑战融入其中,为我们描绘一个更全面、更动态的国际法图景。

评分

在学习国际法时,我始终认为,单纯的理论梳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鲜活的现实案例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如何,是我非常关注的。初步的浏览让我看到了一些案例分析的痕迹,但具体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检验。我期待书中能够引用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司法判例、外交实践以及国际条约,并且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指出其在国际法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在讨论国家主权与人权保障的冲突时,我希望能够看到关于特定国家干预案例的详细解读;在讲到国际海洋法时,期待有关于南海争端等热点问题的分析。如果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会是一本引导我们思考和理解当前国际格局的“活教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