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艺术哲学
定价:49.80元
售价:34.9元,便宜14.9元,折扣70
作者:(法) 丹纳著、傅雷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436190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艺术哲学》由法国深具传奇性的天才人物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述美术史的讲义编辑而成,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欧洲艺术历史中生动的画卷。《艺术哲学》由翻译家傅雷先生翻译,全书浅显而有诗意,形象富丽,让读者在哲学的瀚海中漂流,为博大的艺术沉淀而震撼和陶醉。
作者丹纳是法国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实证主义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丹纳创造性地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精神科学的研究中去,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这对欧洲甚至现代西方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翻译家傅雷学深,译文信、达、雅三美兼擅,于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尤为专长。《艺术哲学》是傅雷精心翻译的艺术史通论,“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 读来条理明晰,妙趣横生,绝无枯索沉闷之感。
这本书,我个人觉得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创作”这个行为。在许多哲学家的论述中,我们往往关注的是艺术作品本身,或者观众的审美体验,但作者却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艺术家是如何产生创作灵感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他探讨了艺术家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宗教的束缚、市场的压力、社会观念的局限等等。这些讨论让我意识到,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并非是凭空而来,而是艺术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修改、甚至痛苦挣扎而最终完成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家们“天才”论的讨论,这种对个体创造力的推崇,以及艺术家与社会疏离感,让我对一些经典的浪漫主义作品有了新的解读。例如,我会开始去思考,拜伦的诗歌中那种孤傲与忧郁,是否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作为“天才”的自我认知有关。这种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挖掘,让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从“看得到”的层面,深入到“感受得到”的层面,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之旅。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对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关系的分析。他并没有孤立地看待绘画、音乐、文学、建筑等,而是试图找到它们共通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例如,在谈到古典主义时,他将文学中的严谨结构、绘画中的平衡构图、音乐中的和谐旋律联系起来,指出它们都体现了对秩序、理性、典范的追求。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艺术史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演进。书中对于不同流派的剖析也十分细致,比如印象派的兴起,作者不仅仅将其归结为技术的革新,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如摄影术的出现、都市生活的繁荣对艺术家观察方式的影响。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莫奈、雷诺阿的画作,我开始理解他们为何要捕捉瞬间的光影,为何要打破传统,为何他们的作品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同时,作者也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艺术的社会功能,这一点让我颇有感触。艺术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消遣,它在历史上扮演着记录、批判、启蒙、凝聚人心的重要角色。了解到这一点,我再看一些历史画作或戏剧时,会有更深的理解,能够体会到其中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艺术的眼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我可能只是停留在“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层面,对于为什么会喜欢,或者为什么会觉得某件作品“不对劲”,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分析和理解艺术。我开始注意到那些我之前可能忽略的细节,比如画面的色彩运用,构图的安排,线条的粗细,甚至材料的选择,这些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作者在讨论不同艺术形式的演变时,也让我对艺术的“进步”或“变革”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他并没有认为后来的艺术就一定优于之前的,而是强调了不同时期艺术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和所体现的不同价值。例如,他谈到巴洛克艺术时,我之前觉得它有些夸张和冗余,但通过他的解读,我明白了那是一种在特定时期,为了满足宗教和皇室的需要,所展现出的极致的华丽和戏剧性。这种对艺术史的尊重和理解,让我能够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欣赏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再固步自封,而是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评分《艺术哲学》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对艺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又觉得很多时候,艺术作品带给我的感受是模糊而难以言喻的。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理解的另一扇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篇部分对“美”的探讨,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美的看法,展现了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美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深受社会、文化甚至个人经历的影响。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相当精彩,比如对古希腊雕塑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形式、比例、材质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考,不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承载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人体的追求和对神的敬畏。读到这里,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接触过的艺术作品,试图将书中的理论与我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有时候,我会恍然大悟,原来我当时觉得某幅画“美”,是因为它在构图、色彩上达到了某种平衡,或者它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共鸣。这种探索的过程,充满了惊喜和乐趣,也让我对“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艺术品是艺术品”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我来说,挑战性不小。作者在论述某些哲学观点时,引用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比较庞大,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才能完全消化。比如,在讨论康德的美学思想时,他深入剖析了“无利害的快感”和“普遍性”等概念,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但我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智力上的锻炼。我常常会暂时放下书,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者在网上搜寻一些解读,努力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这种学习的过程,虽然比阅读轻松的读物要费力,但收获也更为丰厚。当我终于理解了某个复杂的哲学论证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有条理,即使是复杂的理论,他也能层层剥茧,循序渐进地展开。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例如,在解释某个艺术理论时,他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或者联系具体的艺术作品,这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艺术观点时的客观态度,他并没有强加自己的看法,而是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