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音频基础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安栋,杨杰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806926253
字数:
页码:1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数字音频基础》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包括:MIDI基本理论,声学与心理声学,数字音频,音响的系统构成。书后附录GM音色表、MIDI控制码列表、术语汇总以及《数字音频基础》涉及的主要软件与硬件开发商网站及简介。适合作为高校影视后期制作教材使用。
安栋,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电子音乐没计及录音艺术方向硕士生导师,音乐工程系副主任,中国流行音乐协会理事。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作曲、音乐剧《弘一法师》作曲、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羌风》作曲、2010上海世博开园主题歌作曲、2010首届中国“达人秀”音乐总监、上海世界特奥会主题歌专辑音乐总监、YAMAHA中国音色媒体数据库制作总监。影视音乐代表作品:电影《东京审判》、《西风烈》、《做头》、《停车》等,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保密局的枪声》等;游戏配乐:盛大网游《星辰变》、EPIC《全球使命》。1999年与瑞典、美国音乐家共同创建了“千喜乐”网络作曲活动,并担任中方的音乐总监;2003年应邀赴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交流并作“东方电影音乐语言”的系列讲座;同年赴法国里昂国家电子音乐中心交流;2007年为“东方大讲坛”作专题讲座“当代音乐的制作”;2009作为艺术总监,发起了首届数字音频大赛这项国际赛事与研讨会,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与学术价值;2010年,发起举办了中国“数字音乐生验秀”,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杨杰,维塔士软件(Virtuos Games)音频设计研发总监。在游戏音效制作和游戏作曲行业已工作了15年多。是上海育碧UbiSoft)中国公司批音频专家之一,2004年创立上海胜有声(Besides oundProduction)工作室。胜有声是中国家专业于视频游戏音频制作的服务提供商,为国际和国内大的游戏发行商制作了无数的电脑和主机游戏,后于2009年被游戏外包的领军者维塔士电脑软件。
与其他许多侧重于“如何使用”的指南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信号处理本质”的深度探险。它在讨论音频编码和压缩效率时,展现了极高的前瞻性。我对于有损压缩的原理一直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人耳听不出差异。书中对心理声学模型的介绍,清晰地解释了听觉掩蔽效应是如何被利用的。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量化和量化误差,以及如何在保证主观听感的同时,将信息冗余降到最低。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编码效率的案例分析印象深刻,它用严谨的逻辑对比了不同编码格式在比特率限制下的性能表现,这比那些只说“MP3比WAV小”的普及读物要深入得多。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透过表象,看到了数字信息如何在有限的带宽内被智慧地编织起来,这不仅是对音频技术有所启发,对整个信息论领域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触类旁通的价值,是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附加收获。
评分我是在尝试构建一个小型家庭录音棚时接触到这本书的。坦白说,市面上关于DAW(数字音频工作站)操作的教程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的书籍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避开了对特定软件界面的罗嗦描述,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那些跨越平台、永恒不变的音频工程原则上。比如,它对混响和延迟的物理模型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几个参数的含义,而是用一种近乎建筑学的视角,去剖析空间对声音反射的影响,以及如何用算法模拟这些复杂的物理现象。读到关于均衡器(EQ)的章节时,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对“提升高频”或“削减中低频”的理解是多么肤浅。书中对Q值、截止频率和滤波器类型的数学特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开始从“修补”声音转变为“塑造”声音。这让我在实际操作中,那种凭感觉瞎调参数的陋习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每动一个旋钮,心中都有了清晰的理论依据支撑,工作效率和最终效果都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风格出乎意料地简洁,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这对于一本偏向理工科的读物来说,是一种优点。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时域和频域转换那部分内容的编排。通常,傅里叶变换及其相关概念是任何音频学习者的一大难关,但这本书采用了分层递进的方式。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积分公式,而是先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了“信号在不同维度上的投影”,让概念先“落地”。随后,才引入数学工具来精确描述这种转换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把这些技术概念局限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地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例如,在讨论压缩器时,书中深入剖析了RMS和峰值检测机制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动态范围的控制曲线,这让我在处理人声动态时,不再仅仅依赖于预设的模板,而是能够根据信号的特性,选择最合适的侧链处理策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固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自信地应对各种复杂的音频制作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质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银色字体,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专业而沉稳的感觉,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入门读物。我最初抱着的期待是能系统地梳理一下音频处理的核心原理,毕竟“基础”二字听起来就意味着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会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然而,当我翻开前几页,立刻就被其中对声学物理学基础的详尽铺陈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振动、频率、波形这些抽象的概念,用非常具象的类比和清晰的数学推导展示出来。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声音是什么”,而是会带你深入到耳朵如何感知声音的生物学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反作用于我们对数字化的需求。整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严谨,从模拟世界的连续性出发,逐步过渡到数字世界的离散化处理,那关于采样率和量化深度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读完后我对为什么CD音质是44.1kHz这件事有了全新的、基于底层逻辑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这种对知识体系的扎实构建,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引导我建立完整认知框架的哲学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克制而精准的,没有丝毫夸张或煽情的成分,这非常符合它所涵盖的技术领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噪声”这一概念的处理。在很多入门读物中,噪声通常被视为需要消除的敌人,但在书中,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类型的噪声——从热噪声到量化噪声——它们在音频链中的产生机制,以及它们对信号质量的累积影响。它将噪声视为系统设计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信噪比(SNR)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这种对系统性缺陷的诚实面对和科学分析,让我对高质量音频系统的构建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不是一个追求绝对“完美零失真”的零和游戏,而是在物理和工程限制下,对最佳平衡点的持续追求。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远比那些只谈论“高保真”的宣传口号更有价值,它教会了我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工程师那样去审视和设计音频流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