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频基础

数字音频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栋,杨杰 著
图书标签:
  • 数字音频
  • 音频处理
  • 音频工程
  • 声音技术
  • 音频基础
  • 录音技术
  • 混音
  • 母带
  • 音乐制作
  • 声学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6253
商品编码:2975730642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音频基础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安栋,杨杰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806926253

字数

页码:1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数字音频基础》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包括:MIDI基本理论,声学与心理声学,数字音频,音响的系统构成。书后附录GM音色表、MIDI控制码列表、术语汇总以及《数字音频基础》涉及的主要软件与硬件开发商网站及简介。适合作为高校影视后期制作教材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安栋,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电子音乐没计及录音艺术方向硕士生导师,音乐工程系副主任,中国流行音乐协会理事。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作曲、音乐剧《弘一法师》作曲、大型原生态歌舞剧《羌风》作曲、2010上海世博开园主题歌作曲、2010首届中国“达人秀”音乐总监、上海世界特奥会主题歌专辑音乐总监、YAMAHA中国音色媒体数据库制作总监。影视音乐代表作品:电影《东京审判》、《西风烈》、《做头》、《停车》等,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保密局的枪声》等;游戏配乐:盛大网游《星辰变》、EPIC《全球使命》。1999年与瑞典、美国音乐家共同创建了“千喜乐”网络作曲活动,并担任中方的音乐总监;2003年应邀赴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交流并作“东方电影音乐语言”的系列讲座;同年赴法国里昂国家电子音乐中心交流;2007年为“东方大讲坛”作专题讲座“当代音乐的制作”;2009作为艺术总监,发起了首届数字音频大赛这项国际赛事与研讨会,具有很高的专业性与学术价值;2010年,发起举办了中国“数字音乐生验秀”,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杨杰,维塔士软件(Virtuos Games)音频设计研发总监。在游戏音效制作和游戏作曲行业已工作了15年多。是上海育碧UbiSoft)中国公司批音频专家之一,2004年创立上海胜有声(Besides oundProduction)工作室。胜有声是中国家专业于视频游戏音频制作的服务提供商,为国际和国内大的游戏发行商制作了无数的电脑和主机游戏,后于2009年被游戏外包的领军者维塔士电脑软件。

文摘


序言



《古籍里的生活智慧》 简介 翻开泛黄的古籍,我们窥见的不仅是历史的尘埃,更是流传千年的生活智慧。这套《古籍里的生活智慧》并非是一次冷冰冰的学术考据,而是一次温暖的跨时空对话,一次深入寻常百姓家、感悟古人生活细节的旅程。它将带你远离喧嚣的现代都市,沉浸在那些曾经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从晨昏的劳作到岁月的变迁,从衣食住行的点滴到精神世界的追求,细细品味古人如何将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我们精选了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最贴近生活的典籍,如《诗经》中描绘的农事节令与婚嫁习俗,《论语》中蕴含的待人接物与修身养性之道,《孟子》里关于家国情怀与民生福祉的思考,《礼记》中规范的饮食起居与礼仪节庆,《周礼》中描绘的社会结构与民俗风情,《农书》里详细记载的耕种播种与养殖技术,《本草纲目》里揭示的草木药用与养生之道,《红楼梦》里展现的大家族日常生活与审美情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市井百态与商业繁荣,以及大量的诗词、笔记、尺牍、戏曲等。这些文献,如同散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珍珠,被我们一一拾起,拂去尘埃,并以现代的视角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呈现其背后蕴含的生动智慧。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代的生活方式,而是着力于挖掘和阐释古人智慧的内核。例如,在“衣”的篇章中,我们不会止步于介绍古代的服饰形制,而是会探讨从丝绸的养殖、纺织到染色的技艺,再到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着装规范,以及服饰所承载的礼仪和情感。我们会从《诗经》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品味到衣着与情感的微妙联系,从《红楼梦》的“香菱学诗”里感受纤维与温度的触感,从古代画卷中领略古人对色彩与材质的精妙运用。我们还将追溯古代的服装制作工艺,了解手工缝纫的精湛,以及不同朝代在衣着审美上的变迁,让你体会到“衣”之于古人,不仅仅是蔽体御寒,更是文化、身份与审美的象征。 在“食”的维度,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没有工业化加工的时代,去了解谷物的种植与收成,去品味古人如何利用自然的馈赠,烹饪出别具风味的佳肴。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东坡肉”或“叫花鸡”的菜谱介绍,而是会深入到食材的来源、季节性的选择、烹饪的火候与调味,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饮食习惯。我们会从《论语》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教诲,去理解古人对饮食的尊重与精益求精;从《本草纲目》中关于食材药效的记载,去发现古人对食物保健功能的深刻认识;从古代的宴饮诗文里,去感受食物在社交和情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你还将了解到古人如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酱醋、酿造美酒,如何通过腌制、晾晒等方式延长食物的保质期,以及那些早已消失的食材和烹饪方式。 “住”的部分,我们将聚焦于古代的建筑智慧。从夯土墙、木结构到砖瓦的应用,从院落的布局、空间的划分到通风采光的设计,我们将展现古人如何顺应自然,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居住环境。你将了解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在建筑中体现,如何通过庭院的布置来调节气候、营造意境,以及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所反映的文化特色。我们会解读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感受其精巧与坚固;会欣赏古代园林的移步换景、曲径通幽,体会其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会理解古代住宅中“明间”“次间”“耳房”的功能划分,以及“堂”“寝”“厢”等空间的相互关系。 “行”的篇章,将带你体验古人的出行方式。从步行、骑马、乘坐牛车,到水路上的舟船,再到驿站制度的建立,我们将展现古代交通的不易与趣味。你将了解到不同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古人如何规划路线、应对风雨,以及诗歌中那些关于远行、思乡的动人描写。我们会跟随唐诗宋词的脚步,感受“孤帆远影碧空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我们会从古代的地图和旅行笔记中,了解古代地理知识的局限与发展;我们会体会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朴素情感,以及古代的信件传递速度。 除了物质层面的生活,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古人的精神生活与社交礼仪。我们将从《论语》中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从《庄子》中感受逍遥自在的哲学,从《禅宗语录》中体悟禅定的宁静。我们还将了解古代的节日庆典,如春节的团圆、清明的祭祖、端午的竞渡、中秋的赏月,以及元宵的灯会,这些节日不仅是岁月的标记,更是情感的纽带,文化的传承。你还将了解到古代的婚丧嫁娶、拜访送礼、请客吃饭等社交礼仪,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却凝聚着古人对人伦关系、社会和谐的深刻理解。 《古籍里的生活智慧》并非一本教人“复古”的书,而是希望通过对古籍的解读,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重新审视和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古人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它们蕴含在对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的尊重、对人伦的珍视、对精神的追求之中。它们或许不如现代科技那般高效便捷,却有着一种深沉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从容与安宁。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亲切自然,避免学术术语的堆砌,如同和一位饱学之士围炉夜话,娓娓道来。我们会在恰当的地方引用古籍原文,但会配以生动有趣的解读,让你在会心一笑中领悟其中的奥妙。插图也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我们会选取历史上精美的画作、器物、建筑等,图文并茂,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情境。 阅读《古籍里的生活智慧》,你将不再是机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会主动地去思考,去联想,去将古人的智慧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你或许会尝试在自家阳台上种上一株香草,体会“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闲适;你或许会尝试用一种更慢的方式去品味一杯茶,感受“茶烟袅袅,心随境转”的静谧;你或许会重新拾起与家人朋友围坐一桌,分享食物与时光的温馨。 这套书,是为了送给每一个渴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渴望在物质丰裕之外寻觅精神富足的现代人。它是一扇窗,让你窥见中华文明的悠久深厚;它是一面镜,让你反思当下的生活姿态;它是一盏灯,为你指引一条通往内心丰盈的道路。 《古籍里的生活智慧》,让我们一起,从古人的日常里,汲取生生不息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许多侧重于“如何使用”的指南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信号处理本质”的深度探险。它在讨论音频编码和压缩效率时,展现了极高的前瞻性。我对于有损压缩的原理一直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人耳听不出差异。书中对心理声学模型的介绍,清晰地解释了听觉掩蔽效应是如何被利用的。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量化和量化误差,以及如何在保证主观听感的同时,将信息冗余降到最低。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编码效率的案例分析印象深刻,它用严谨的逻辑对比了不同编码格式在比特率限制下的性能表现,这比那些只说“MP3比WAV小”的普及读物要深入得多。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仿佛透过表象,看到了数字信息如何在有限的带宽内被智慧地编织起来,这不仅是对音频技术有所启发,对整个信息论领域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触类旁通的价值,是这本书最令人惊喜的附加收获。

评分

我是在尝试构建一个小型家庭录音棚时接触到这本书的。坦白说,市面上关于DAW(数字音频工作站)操作的教程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做的书籍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避开了对特定软件界面的罗嗦描述,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那些跨越平台、永恒不变的音频工程原则上。比如,它对混响和延迟的物理模型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几个参数的含义,而是用一种近乎建筑学的视角,去剖析空间对声音反射的影响,以及如何用算法模拟这些复杂的物理现象。读到关于均衡器(EQ)的章节时,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对“提升高频”或“削减中低频”的理解是多么肤浅。书中对Q值、截止频率和滤波器类型的数学特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开始从“修补”声音转变为“塑造”声音。这让我在实际操作中,那种凭感觉瞎调参数的陋习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每动一个旋钮,心中都有了清晰的理论依据支撑,工作效率和最终效果都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风格出乎意料地简洁,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这对于一本偏向理工科的读物来说,是一种优点。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时域和频域转换那部分内容的编排。通常,傅里叶变换及其相关概念是任何音频学习者的一大难关,但这本书采用了分层递进的方式。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积分公式,而是先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了“信号在不同维度上的投影”,让概念先“落地”。随后,才引入数学工具来精确描述这种转换过程。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把这些技术概念局限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地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例如,在讨论压缩器时,书中深入剖析了RMS和峰值检测机制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动态范围的控制曲线,这让我在处理人声动态时,不再仅仅依赖于预设的模板,而是能够根据信号的特性,选择最合适的侧链处理策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固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自信地应对各种复杂的音频制作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质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银色字体,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专业而沉稳的感觉,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入门读物。我最初抱着的期待是能系统地梳理一下音频处理的核心原理,毕竟“基础”二字听起来就意味着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会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然而,当我翻开前几页,立刻就被其中对声学物理学基础的详尽铺陈所吸引。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振动、频率、波形这些抽象的概念,用非常具象的类比和清晰的数学推导展示出来。它不仅仅停留在告诉你“声音是什么”,而是会带你深入到耳朵如何感知声音的生物学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反作用于我们对数字化的需求。整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严谨,从模拟世界的连续性出发,逐步过渡到数字世界的离散化处理,那关于采样率和量化深度的讨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梳理,读完后我对为什么CD音质是44.1kHz这件事有了全新的、基于底层逻辑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这种对知识体系的扎实构建,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引导我建立完整认知框架的哲学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克制而精准的,没有丝毫夸张或煽情的成分,这非常符合它所涵盖的技术领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噪声”这一概念的处理。在很多入门读物中,噪声通常被视为需要消除的敌人,但在书中,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分析不同类型的噪声——从热噪声到量化噪声——它们在音频链中的产生机制,以及它们对信号质量的累积影响。它将噪声视为系统设计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信噪比(SNR)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这种对系统性缺陷的诚实面对和科学分析,让我对高质量音频系统的构建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不是一个追求绝对“完美零失真”的零和游戏,而是在物理和工程限制下,对最佳平衡点的持续追求。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远比那些只谈论“高保真”的宣传口号更有价值,它教会了我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工程师那样去审视和设计音频流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