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物联网应用开发
定价:39.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0.7元,折扣73
作者:张军朝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1115278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章为物联网的概述,介绍了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的特点、物联网的分类、应用领域等内容;第二章介绍物联网应用开发的语言基础嵌入式汇编、嵌入式C、VB,第三章介绍物联网应用开发环境于工具:keiluvision4、Protel99SE、Proteus7、Ewb5.0;第4章结合TDFY-2014WL物联网应用开发平台介绍联网应用开发的系统架构。第5章介绍数据采集和系统执行的内容,主要从一个工程案例着手,详细介绍了感知层应用开发的具体方法;第6章介绍数据处理和系统应用部分,从案例出发,结合云计算、大规模信息系统、云计算与物联网的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物联网的结合、应用展望、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中间件技术、信息和阴私安全技术、物联网应用层标准体系等内容;第7章全面的介绍了一个工程案例-太原市北中环桥景观照明控制系统。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蓝白相间的配色让人联想到科技与未来的交汇,但当我真正翻开书页,准备沉浸在“物联网应用开发”的海洋时,却发现自己似乎迷失在了更偏向于底层硬件原理的迷宫里。书中有大量关于传感器数据采集、无线通信协议如ZigBee和LoRa的详细介绍,篇幅之重,几乎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我期待看到的是如何使用流行的框架如Node-RED或Spring Boot来快速构建一个可交互的云端控制面板,或者学习如何利用MQTT协议实现高效的消息推送机制。然而,这些实战层面的应用案例却显得相当单薄。例如,在讲解设备接入云平台的章节,它更多地停留在理论阐述上,比如TLS握手过程的安全性分析,而非提供一套手把手教你配置阿里云IoT平台或AWS IoT Core的实际操作指南。对于一个渴望快速上手并构建原型系统的开发者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扎实的嵌入式系统理论教材,而非一本面向“应用开发”的实战手册。我甚至在寻找如何利用最新的边缘计算技术优化数据处理流程的章节时一无所获,这在当前的物联网生态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打地基,但对于想盖起高楼的人来说,上层的建筑图纸缺失得太厉害了。
评分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初学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我从零开始构建我的第一个物联网项目。然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的摘录。它的语言非常学术化和严谨,每一个技术名词都附带着冗长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这对于需要快速理解并动手实践的读者来说,阅读效率是很低的。更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引用的很多技术标准和规范似乎停留在五年前的水平。例如,在讨论安全连接时,它反复强调使用WPA2,而对于目前业界已广泛采用的WPA3或者更安全的证书轮换机制则鲜有提及。这种知识的滞后性,使得我在尝试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当前最新的开发环境时,常常需要反过来去查阅最新的官方文档以确认其有效性。如果一本书不能紧跟技术迭代的速度,它对读者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在物联网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我希望得到的指导是“现在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过去是怎么做的”。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标题里那个“应用开发”的字眼来的,想着能学到一些最新的前后端交互技术在物联网场景下的落地实践。结果,阅读体验就像是坐上了一趟只在车站停靠,却从不出站台的火车。书中对于前端界面构建的描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多就是用几张老旧的HTML/CSS截图来示意“数据可视化”的概念,这在Vue或者React框架已经普及的今天,显得格格不入。更令人费解的是,它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探讨了数据存储的几种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优劣势,比如SQL Server和MySQL在物联网海量时间序列数据下的性能瓶颈分析,却完全没有提及InfluxDB或者TimescaleDB这类专门为时序数据优化过的数据库解决方案。这让我不禁怀疑作者对当前主流物联网应用架构的理解是否足够与时俱进。如果目标读者是想成为全栈物联网工程师,这本书提供的知识结构显然是失衡的,它在底层“连接”和“存储”的深度上用力过猛,却在最能体现“应用”价值的“用户体验”和“快速迭代”上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我读完后,感觉自己对TCP/IP协议栈的理解加深了,但对如何设计一个用户愿意每天打开的App却毫无头绪。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似乎在努力平衡“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两头落空。比如,它用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嵌入式C语言中指针的内存管理技巧,这在编写资源受限的固件时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使用Python或Go语言进行上层应用开发的工程师而言,这些内容显得过于冗余和偏离主题。紧接着,它又跳到云服务架构的抽象讨论,比如微服务拆分策略,但这种讨论非常宏观,缺乏具体的代码示例来支撑其论点。我特别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可复制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例如,一个基于STM32采集温湿度数据,通过ESP32网关进行数据预处理,然后利用CoAP协议安全地发送到云端服务器,最后在Web端展示的完整流程,这本书中没有提供哪怕一个完整的、可以编译运行的项目案例。这种知识的碎片化和不成体系的组合,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去“拼凑”出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极大地增加了学习的门槛和挫败感。
评分这本书在“系统集成与调试”方面的着墨尤其稀少,这恰恰是物联网项目落地时最容易遇到“填坑”的环节。我本指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常见网络故障排查的技巧,比如如何使用Wireshark抓包分析应用层数据丢失的原因,或者针对不同厂商网关的兼容性问题有哪些通用的解决方案。然而,书中对于实际部署中会遇到的网络延迟、数据包丢失、设备掉线重连策略等关键的工程问题,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需要保证网络稳定性”这类空泛的建议。这对于那些将项目部署到非理想环境(比如工厂车间或偏远地区)的工程师来说,帮助微乎其微。这本书似乎假设所有的通信环境都是理想的、稳定的局域网环境,完全忽略了广域网连接、防火墙穿透、NAT穿透等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挑战。因此,从一个侧重于将概念转化为实际运行系统的开发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理论知识的储备库,而非一个实用的工程工具箱。我读完后,对原理的理解提升了,但面对实际的部署挑战时,我仍然感到信心不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