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手册
定价:99.00元
作者:吴鹏 臧晨阳 葛浩宇 姜琦 王海元 王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54426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室内覆盖工程建设全流程顺序实施开展为视角,描述工程建设由始至终的全过程要求,可以让通信行业相关专业的人员熟悉和了解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内容,使相关人员能够从工程项目全局把控建设,减少项目建设的脱节现象,显著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本书以某前沿发达省份室内覆盖工程实际工作内容为样板,描述已经历多年的成熟的合理建设和管理要求经验,编制内容完全贴近实际工程建设情况,适用性高。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研究和分析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全流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建设要求以及工程管理办法。全书包括“室分工程建设全流程阶段要求指导”和“室分工程建设管理指导”两部分内容,专门针对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和管理指导,涉及工程建设所有阶段流程的环节说明,可以有效提高行业人员对整体项目的熟悉程度、项目管理水平以及工程建设效率。
目录
作者介绍
吴鹏,移动通信行业从业者、专家型领导,现任职位为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1995年毕业后直接进入江苏省移动通信局、江苏移动工程建设部工作,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主导制定了多个移动通信工程建设规范和管理办法。历任淮安、南通、扬州分公司和江苏省公司工程建设分管领导,有丰富的通信工程建设实践管理经验。在其工作期间,洞悉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多次提出室分创新建设思路,并在江苏省内率先提出并实施立体网建设的新型室分覆盖方法,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发布于通信类核心期刊。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厚度和重量,初次上手时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工程现场的一个缩影。我最欣赏的是它对项目启动阶段的细致梳理,那些关于选址勘测、初步网络规划的描述,简直就是一份活生生的操作指南。它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施工团队每天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与物业协调、如何处理老旧楼宇的布线限制等等。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在处理一个历史保护建筑的室内覆盖时,进展一度停滞,就是因为没有预见到消防和安全规范的复杂性。如果当时有这本书在手,对照着里面关于“特殊环境准入与合规”的章节,我们可能就能更早地准备好应对方案,而不是在现场被动挨打。书中对于不同建筑结构(如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对信号衰减的影响分析,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数据,这些数据远比网络上零散的资料来得可靠和系统。总而言之,它提供的不是空泛的指导,而是真金白银的经验提炼,对于初涉此领域的项目经理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避坑宝典”,让人踏实。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对“人”和“流程”的关注上,这超出了纯粹的技术范畴。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安全生产和团队协作的章节。在室内覆盖施工中,安全问题往往因为环境复杂(如靠近客户区域、在狭窄空间作业)而变得尤为突出。书中对“带电作业审批流程”和“高空作业风险规避”的描述,提供了非常具体的风险评估表格模板。此外,它还探讨了不同角色——从设计方、施工方到物业方——之间的沟通机制和责任划分。我发现,很多工程延误的根本原因并非技术难题,而是权责不清和信息壁垒。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框架,帮助我们预先设定好各个环节的接口人及其响应时间。读到这里,我认识到,成功的室内覆盖项目,一半靠技术,另一半靠高效的组织和管理,这本书恰恰在这后一半上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性极强,尤其是在深入到施工执行层面时,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现场经验。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射频拉通测试与优化部分的论述。很多手册往往只提到了测试工具的使用,但这本书却详尽地拆解了“测试路径的选择艺术”——即如何在高密度用户区域和低信号盲区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书中对各种干扰源的识别和抑制策略,也写得颇具洞察力。比如,它详细分析了微波炉、LED灯具等常见家用电器对特定频段的影响,并给出了现场快速定位和临时缓解的步骤。这对于快速解决用户投诉至关重要。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问题-分析-解决”闭环系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验收标准和优化指标的理解不再是机械地套用规范,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些指标背后的物理意义和用户体验需求。它教会了我如何从“信号达标”进阶到“体验卓越”。
评分从技术语言的运用上看,这本书处理得非常得体,它成功地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一线工程师打交道的人来说,最怕的就是那种充满晦涩术语却缺乏实际操作指导的文本。这本书则不然,它在介绍复杂的技术概念,比如MIMO在室内分布系统中的应用时,会辅以清晰的图示和类比,使得非射频专家也能大致理解其原理和部署要求。举个例子,关于无源与有源DAS系统的选择对比,书中没有陷入无休止的参数比较,而是直接将决策点归结为“投资回收周期”和“未来容量扩展的可能性”,这种商业逻辑与技术实现的结合,非常贴合项目决策层的需求。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坐在你身边,用最直接的语言告诉你:“在这个场景下,选A比选B省心,虽然初始投入略高。”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务实精神,是很多理论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我对其中关于质量控制和文档管理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其他工程书籍中被轻描淡写的部分。作者似乎深知,一个看似成功的项目,如果后期文档混乱,未来在迭代和维护时会付出多么高昂的代价。书中详细列举了竣工资料归档的清单,从设备批次序列号到每一个接头点的照片记录,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一点对于我正在跟进的一个长期维护合同项目尤其重要,因为前期遗漏的记录导致我们现在排查历史故障时异常困难。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不仅规定了“做什么”,还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比如,为什么要求所有光纤熔接点必须进行三层保护和标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作者对工程生命周期的全面考量。读完这部分,我立刻组织了团队对现有归档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自查和整改,效果立竿见影。这不再是一本关于“盖房子”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妥善管理这个房子未来几十年”的百科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