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移动通信
定价:36.00元
作者:张玉艳,于翠波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115226921
字数:53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系统原理。全书共分10章,基本内容包括:移动通信概述;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特征及描述;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技术和扩频技术;常用的抗衰落技术;移动通信网组网的基本原理;移动通信在实际中的应用系统,包括GSM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W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很简洁,那种深邃的蓝色调,让我想起晴朗夏日的天空,也让我想起深夜里闪烁的无数信号灯。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技术手册,毕竟“移动通信”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专业,可能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它叙事性的开篇吸引住了。作者没有急着抛出核心理论,而是花了大篇幅描述了人类对“远距离连接”的原始渴望,从烽火狼烟到电报机的“滴答”声,再到第一通无线电波的跨越。这种历史的铺陈,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跟随一位资深的历史学家,探索信息传递这条漫长而波澜壮阔的河流。书中对于早期无线电先驱们那些近乎痴迷的试验和探索过程的描写,简直是引人入胜,那些关于频谱分配的早期争论,那种在实验室里摸索真理的艰辛,都通过生动的笔触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突破限制的激动人心。它巧妙地将技术发展融入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背景下,让我对“移动”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设备的小巧化,而是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种偏工程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担心会充斥着过多的专业缩写和难以理解的数学模型,读起来会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陡峭悬崖。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一座精心规划的花园中漫步。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即便是阐述那些高深的协议栈和调制解调技术时,也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比喻来佐证。举个例子,当解释“多址接入”技术时,作者竟然用交响乐团中不同乐器如何和谐共存、互不干扰的方式来类比,瞬间将一个复杂的资源竞争问题具象化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像我这样背景相对文科的读者也能获得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它没有止步于介绍技术本身,而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需要这种技术?”、“它解决了什么社会痛点?”这种对技术背后驱动力的探究,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和有深度,不再是枯燥的技术罗列。
评分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籍往往追求技术细节的完备性而牺牲了阅读的流畅感,这本书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展现出极高的可读性和人文关怀。作者在技术名词的解释中,穿插了许多关于通信伦理和监管政策的讨论,比如数据隐私保护在分布式网络中的复杂性,以及全球化标准制定背后的政治经济博弈。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变得无比开阔,它清晰地表明:移动通信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领域,它深深地嵌入到社会结构、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新兴技术(比如毫米波和太赫兹通信)时,所持有的审慎态度,既看到了潜力,也指出了其在穿透性、部署成本等方面的现实障碍。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通信技术的脉络,更领悟到一项革命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所需要经历的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它是一本既能让你了解“如何工作”,又能让你思考“为何重要”的优秀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在我看来,简直是一场关于未来趋势的精彩预言和深度辩论。它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赞美,而是勇敢地提出了未来网络面临的挑战,比如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带来的海量连接问题,以及对超低延迟通信的迫切需求。作者对未来频谱资源的稀缺性进行了令人警醒的分析,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更精细化的波束赋形和智能资源调度来突破物理极限。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网络切片”概念的阐述,它不再把网络看作一个单一的、均质的管道,而是可以按需定制的“虚拟专线”集合。这种思维的转变,预示着通信基础设施将从提供服务转向提供平台。阅读这些前沿的讨论时,我的思维被极大地激发了,我开始思考,如果通信网络真的能实现如此精细化的控制,那么远程手术、自动驾驶乃至元宇宙的应用场景将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成功地将读者从“使用技术的人”提升到了“思考技术未来的人”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信息流动的编年史”。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代际通信技术演进逻辑的梳理。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时间轴,而是以“需求驱动”的方式来组织内容的。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语音业务的饱和后,数据传输的爆炸性需求是如何催生了下一代技术的诞生。作者对3G到4G的过渡阶段分析得尤为透彻,没有过多纠缠于底层的物理层细节,而是聚焦于“用户体验”的质变——从“能用”到“好用”,再到“随时在线”的心态转变。对我个人而言,最震撼的是关于网络架构重构的描述。当读到如何从传统的电路交换转向分组交换,以及虚拟化技术如何重塑了基站和核心网的物理形态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思维冲击。这不只是工程学的胜利,更是一种哲学上的胜利,即如何用更灵活、更智能的方式来管理有限的资源。书中的插图和示意图也极富表现力,特别是那些展示数据包如何在复杂的网络中“跳跃”和“路由”的图示,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即便是对网络拓扑不甚熟悉的人,也能一目了然地把握住核心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