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5] 宋史 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

[A335] 宋史 文治昌盛與武功弱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游彪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文治
  • 武功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王朝
  • 中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49784
商品编码:29745830646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08-12-31
页数:517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 · · · ·

未侷限在傳統面面俱到的斷代史,本書是一部嶄新的宋代史,將看似無序卻又存在內在聯繫的史事串聯,可見作者的匠心獨具。

本書客觀描述兩宋時期各種制度的演進歷程,包括政治體制、經濟政策、法制體系、學校與科舉等關乎宋代社會各個層面的政策與法規,對體制的運作作盡可能真切的勾勒,將諸 如宋朝的「祖宗家法」、國計民生之類的重大議題納進來,以期*限度地接近宋代社會的實際狀況。另一方面,本書著力關注宋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無論是當時社會的特殊階層,還是一般民眾,他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信仰等都是值得後人關注的焦點。

此外,本書還格外重視與宋人緊密聯繫的外部世界,即宋朝與周邊民族及其他國家之間的雙向交流,將宋代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融入當時的國際背景,這對宋代社會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在本書的帶領下,您可以發現更豐富、更多元、更與眾不同的宋史。

作者简介  · · · · · ·

游彪

1965年出生,四川省簡陽市人。1982年9月-1986年7月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獲學士學位。1989年7月於河北大學獲碩士學位。1999年3月-2000年4月,到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撰寫博士論文,2000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宋遼夏金史研究,講授課程包括:宋史、宋代文獻解讀、宋代制度史。著作有《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經濟史稿》、《宋代特殊群體研究》、《中國民俗史》(宋遼金元卷),主要論文有四十餘篇。


辽金风云录:北方民族的兴衰与中原的应变 书名: 辽金风云录:北方民族的兴衰与中原的应变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名,例如:历史研究组)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深入剖析了自唐末五代至南宋中期的近四百年间,活跃于中国北方及东北亚舞台的辽(契丹)、金(女真)两大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鼎盛、内部矛盾激化直至最终衰亡的全过程。本书旨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北疆画卷,探讨这些非汉族政权如何成功地融入并深刻地重塑了当时的中国历史格局,以及与之对峙的汉地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在军事、政治、文化上所采取的复杂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契丹雄鹰的腾飞——辽王朝的建立与治理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契丹族的崛起。从松漠都督府的松散部落联盟,到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起开创性的辽国,是本书的起点。我们详细考察了辽太祖的军事天赋与政治手腕,探讨了契丹民族如何成功地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地带构建起一套独特的双重统治体系。 核心议题包括: 1. “南北面官”制度的创新与困境: 辽代实行“南面官”治理汉地,“北面官”管理契丹本部及其他游牧民族的二元体制。本书分析了这一制度在初期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以及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这一体制在文化认同和中央集权方面逐渐暴露出的张力。 2. 军事力量的基石: 辽军的战术特点,特别是其强大的骑兵机动性和箭术。通过对早期战争,如与后晋、北汉的军事往来,展现了辽国在军事上的压倒性优势,以及其对中原王朝构成的直接威胁。 3. 宗教与文化政策: 契丹统治者对佛教、道教的推崇,以及对汉族士人的吸纳。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如何帮助辽朝巩固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辽文化。 第二部分:女真人的崛起与“靖康之变”的深层动因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叙事重心转向东北的完颜部。不同于契丹的渐进式发展,女真族的崛起更具爆炸性。本书详细梳理了完颜阿骨打领导下的女真部落如何摆脱辽国的羁縻统治,并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强大的金国。 详细论述包括: 1. 建州三代的强力整合: 考察完颜盈歌、完颜阿骨打等领导者如何运用铁腕手段,在松花江流域建立起高效的军事动员体系——“猛安谋克”制度的雏形,这是金国初期军事力量的核心。 2. 联宋灭辽的战略布局: 分析北宋在辽朝衰微之际采取的“隔辽取燕”战略的得失。这一战略的盲目乐观和对女真力量的严重低估,最终导致了“海上之盟”的破裂,并直接引发了宋金的全面战争。 3. 靖康之役的全面解构: 深入分析导致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绝非单纯的军事失败。本书侧重于描绘宋廷内部的政治纷争、士大夫阶层在关键决策上的犹豫不决,以及对战争动员和后勤保障的系统性缺失,最终铸成了靖康耻辱。 第三部分:金朝的统治与“中兴”的挣扎 在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后,金朝进入了对中原的长期统治阶段。第三部分探讨了金朝如何试图转型为一个长久的大一统王朝,以及他们在治理广阔的农耕区域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重点分析内容: 1. 统治模式的摇摆与汉化进程: 金太宗、海陵王完颜亮时期,对汉文化和官僚体系的接纳程度波动剧烈。我们对比了海陵王“迁都燕京”的雄心与后来的失败,探讨了金朝统治者在保持女真民族特性与有效治理汉地之间寻求平衡的矛盾。 2. 阶层矛盾与“四等人制”: 详细分析金朝建立的社会等级制度——“女真人、斡揣、归正人、汉人”。这种制度在军事和政治上如何固化了统治集团的优势,又如何在长期统治中因内部腐化和外部抗争而逐渐瓦解。 3. 南宋的抗金与南北对峙的格局: 描述了以岳飞为代表的南宋抗金斗争,分析了宋高宗和主和派的政治考量,最终导致了以《绍兴和议》为标志的南北长期对峙局面。这种对峙格局塑造了宋代后期的政治与文化走向。 第四部分:最后的抗争与帝国黄昏 本书的收尾部分关注金朝在中后期所遭遇的内外夹击。在统治相对稳定后,金朝内部的政治衰败、宗室权力斗争加剧,为新的挑战埋下了伏笔。 收尾探讨: 1. 蒙古势力的兴起: 详细记录了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以及金朝对早期蒙古叛乱的轻视和误判,错失了扼杀威胁的最佳时机。 2. “中州抗金”的余火: 考察了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反抗运动,如李全、杨安儿等农民起义军,以及他们在宋金两朝夹缝中求存的艰难历程,这些起义消耗了金朝大量的军事资源。 3. 金朝的覆亡: 描述了蒙古大军的进攻如何撕裂金朝的防御体系,从汴京到蔡州城的最后围困,金朝末代君主的绝望抵抗与最终的覆灭,标志着北方又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舞台上的谢幕。 总结评价: 《辽金风云录》不仅是关于军事冲突和王朝更迭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多元文化碰撞与制度演变的史学著作。它揭示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在征服中学习、在统治中蜕变的过程,以及中原王朝在危机面前的韧性与局限性。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为读者重建了那个充满铁血与智慧的辽金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宋代的肌理。尤其对当时文人阶层的描摹,那种风骨和才情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想加入他们的雅集,品茗论诗。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士大夫精神的探讨,那种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的徘徊,既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又有对自我情志的坚守。书中引用的史料和文献考据得非常扎实,但叙述方式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读完后,我仿佛对宋代的社会风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图景。那种“雅”到骨子里的气质,即便在千年之后,依然能穿透文字,震撼人心。

评分

评价四: 我通常阅读历史书籍会比较挑剔,因为很多作品要么过于偏向个人观点,要么就是流水账式的记录堆砌。但这本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平衡感——它在史料的详实与观点的独到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总能提供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仿佛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维度的平台上去审视过去的一切。读到一些关于制度变迁和文化冲突的论述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常与伟大。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史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文化基因中某些恒久不变的特质。

评分

评价三: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页排版也值得一提,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容上,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细节的关注。比如对宋代民间商业活动的描述,那些市井百态、烟火气十足的场景,通过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经济活力有了直观的认识。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示了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有他们的光辉,也有他们的局限。这种去神化、返璞归真的历史观,让我对整个宋朝的认知都有了更新。阅读过程是愉悦的,因为它避免了许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晦涩术语和冗长论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历史的魅力。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叙事力量非常强悍,特别是对某个历史时期社会氛围的营造,达到了近乎电影镜头的效果。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士大夫们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作者对语言的驾驭简直出神入化,时而运用古典的凝练,时而又融入现代的通透,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古韵,又不失时代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因为每读几页,我都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作者的某句精辟总结,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非常美妙。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转化成了有温度、有血有肉的人类故事,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想象空间。

评分

评价二: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冲着某个特定历史事件去翻阅此书的,没想到却意外地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逻辑链条所吸引。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脉络时的功力令人叹服,他不仅将事件的起因经过清晰地还原,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心理。全书的行文流畅大气,如同江河奔涌,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回婉转,节奏把握得极佳。读到高潮部分,简直让人手不释卷,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哲学思辨集,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反思当下的处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寥寥数语,便点出了历史的精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