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
定价:25.00元
作者:陈薛俊怡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984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学按文体分为诗、赋、词、曲、散文、小说、戏剧七类,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文学自先秦至清代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各种文体的特点与嬗变、文学思潮的兴替以及各文学流派和团体的理论主张及创作风格,并对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作了重点论述。陈薛俊怡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历史演进和各历史阶段代表性文学样式为纵线,介绍古代文学发展的整体风貌:以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为横线,展现古代文学的精神和内涵,从而做到纵横交错,脉络清晰,点面结合。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倒是挺别致,封面的设计很有古韵,虽然我对书名中的“陈薛俊怡”几个字不太熟悉,但整体给人一种厚重感,仿佛捧着一本尘封的古籍。拿到手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想从中一探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奥秘。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连串枯燥的史料堆砌,但书中对一些节庆习俗的描写却生动形象,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古朴的年代。比如,关于春节的描写,不仅仅是记录了贴春联、放鞭炮这些广为人知的内容,还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家庭团聚、祈福迎祥的深层意义。作者似乎很擅长从细微之处着手,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文化细节。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怀有好奇心,但又害怕被学术语言吓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入门选择。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艰深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近民俗的世界。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一些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讲述,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情节,既反映了古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书中对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演变也进行了梳理,这让我对这些熟悉的节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庆祝活动上。总的来说,这本书在保持一定学术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可读性,对于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朋友来说,值得一读。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也曾阅读过不少相关的著作。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这一主题时,却展现出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细腻和深度。它没有简单地按照朝代顺序罗列文学作品和作家,而是巧妙地将文学作品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思潮之中进行解读。举例来说,作者在探讨唐诗的辉煌时,不仅仅分析了李白、杜甫等大家的作品,更着重阐述了当时政治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以及佛教、道教等思想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这种“大历史”的视角,让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仿佛拥有了更鲜活的生命。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例如,对宋词婉约与豪放之争的分析,就不仅仅局限于词风的差异,还深入探讨了士大夫阶层的心态变化和社会动荡对其创作选择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剖析,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倾注的心血。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加立体,更加 relatable。虽然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非常多,但作者的叙述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不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相反,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宏大的文学长河,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发展、创新和演变的。对于有一定古代文学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能够提供全新的思考维度,深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
评分收到这本厚重的书,我本来是冲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来的,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似乎还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部分。我带着一丝好奇和忐忑开始阅读。首先,在民俗文化的部分,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习俗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比如,在介绍传统节日时,书中不仅仅描述了人们如何庆祝,还探讨了这些节日与农耕文明、宗教信仰、宗法制度之间的联系。这种深入的解读,让那些看似平常的习俗变得不再简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民间故事的叙述,它们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折射出古代人民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然而,在转到古代文学的部分时,我感觉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文学部分的论述更加偏向学术化,对文学理论的引用和分析也更为深入。这对于我这样一名普通读者来说,确实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虽然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学分析上的功力,但有时觉得有些艰深,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不过,书中对于一些文学现象的解读,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例如,对某一时期文学创作风格转变原因的分析,让我对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民俗文化部分的通俗易懂和古代文学部分的学术性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对我而言,更偏爱民俗文化的部分,觉得它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引发共鸣。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离不开对其传统民俗和古代文学的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在民俗文化的部分,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习俗,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民俗活动置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之中进行考察。书中对于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等方面的描写,都细致入微,仿佛置身其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一些被现代社会逐渐淡忘的民俗的挖掘和呈现,这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那些曾经鲜活而如今却鲜为人知的文化遗产。例如,书中对一些地方性节庆的介绍,就充满了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而当目光转向古代文学时,这本书的另一面便展露无遗。它并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文学导读,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文学的特点、发展脉络以及代表性作品。作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仅关注其艺术形式,更注重挖掘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时代精神。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分析印象深刻,那些在文学作品中时隐时现的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清晰可见。这本书能够将宏大的文学史梳理得井井有条,又能将具体的文学作品剖析得鞭辟入里,实属不易。对于想要系统性地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古代文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古朴的感觉,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主要被“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这个主题所吸引,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解读。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一些传统节日的介绍,不仅仅是描述了庆典的仪式,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节日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精神意义。比如,对于春节的描写,除了常见的习俗,书中还阐述了其作为家庭团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及蕴含的祈福和感恩的传统美德。这种对习俗背后文化逻辑的挖掘,让我对这些日常的节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也注意到,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的介绍,这让民俗文化的展现更加立体和丰富。然而,当我看到书中包含“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时,我感到一丝意外。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更专注于民俗文化,但它却将文学作为另一个重要的维度来探讨。虽然我平时对古代文学也有所涉猎,但这本书的文学部分显得更加学术化,对文学理论和作品的分析也更加深入。例如,书中对某些朝代文学思潮的探讨,以及对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评论,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我来说,阅读文学部分需要更加专注和投入,有时会觉得节奏稍显缓慢,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消化。但不可否认,这种跨领域的结合,也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