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的遗传学研究 | 作者 | 李雅娟,李霞,周贺 |
| 定价 | 36.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630834 | 出版日期 | 2017-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泥鳅的天然多倍体与二倍体共存的现象使之成为研究鱼类的细胞地理学、发育生物学和遗传育种学等领域的理想原材料。本书重点探讨了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的起源及形成机制,对成熟的卵母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观察,可为业内专业人士提供较高研究参考,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李雅娟,系大连海洋大学职工,李雅娟,博士,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重点项目、省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
| 目录 | |
| 章绪论 1��1鱼类染色体的多倍性 1��2鱼类自然多倍体形成机制 1��3鱼类多倍体诱导 1��4人工诱导多倍体产生的方法 1��5多倍体的鉴定 1��6多倍体的生物学特性 1��7多倍体的应用 1��8多倍体泥鳅研究现状 第2章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的分布、染色体核型及形态特征 2��1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的分布 2��2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染色体核型及形态特征 第3章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序列分析 3��1引言 3��2材料与方法 3��3结果 3��4讨论 第4章中国自然四倍体泥鳅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4��1二倍体、四倍体泥鳅的银染核型 4��2CMA3/DA/DAPI三重荧光染色 4��3人5��8S 28SrDNA-FISH 第5章中国自然四倍体泥鳅染色体构成研究 5��1引言 5��2材料与方法 5��3结果 5��4讨论 第6章中国自然四倍体泥鳅染色体减数分裂行为 6��1引言 6��2材料与方法 6��3结果 6��4讨论 第7章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生殖特性研究 7��1引言 7��2材料与方法 7��3结果 7��4讨论 第8章不同倍性及亲子代泥鳅的DNA甲基化差异分析 8��1泥鳅MSAP技术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8��2不同倍性及亲子代泥鳅的DNA甲基化差异分析 第9章杂交三倍体泥鳅培育及染色体组稳定性研究 9��1杂交三倍体泥鳅早期胚胎染色体组成研究 9��2不同倍性泥鳅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组成的研究 9��3二倍体泥鳅×四倍体泥鳅F1的不同发育阶段染色体核型分析 0章杂交三倍体泥鳅减数分裂及配子染色体研究 10��1杂交三倍体泥鳅的减数分裂 10��2杂交三倍体泥鳅精母细胞染色体的带型及rDNA定位 1章杂交三倍体泥鳅的生殖特性 11��1引言 11��2材料与方法 11��3结果 11��4讨论 2章杂交三倍体泥鳅配子染色体组构成的研究 12��1引言 12��2材料与方法 12��3结果 12��4讨论 3章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13��1引言 13��2材料与方法 13��3结果 13��4讨论 4章氯化镉对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毒性效应 14��1引言 14��2材料与方法 14��3结果 14��4讨论 5章杀虫单对不同倍性泥鳅鳍细胞系的毒性作用 15��1引言 15��2材料与方法 15��3结果 15��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171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的遗传学研究》光看书名就觉得内容很扎实,绝对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啃的学术专著。我对泥鳅一直挺感兴趣的,尤其是在吃的时候,总会好奇它们到底有多少种类,以及为什么有的泥鳅口感特别细嫩。这本书的题目明确指向了“自然多倍体”,这让我联想到生物体的染色体数目异常,而这种异常往往与物种的进化、适应性甚至经济性状紧密相关。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泥鳅种群,分析它们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找出那些天然形成的多倍体类型。这其中涉及到的应该是比较前沿的遗传学技术和复杂的实验设计,比如染色体核型分析、DNA定量分析,甚至可能还有基因组层面的比较。想象一下,研究人员可能要跋山涉水,去采集各种环境下的泥鳅样本,然后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进行各种检测,试图揭示多倍体现象在中国泥鳅身上的发生机制和演化意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种鉴定,更像是在追溯一个物种的生命密码,解读它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适应并繁衍至今。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餐桌上的泥鳅,让它们不再只是食材,而是承载着丰富遗传信息的鲜活生命。
评分我一直认为,科研的魅力在于它能不断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边界,而《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的遗传学研究》这本书,即便我还没有机会翻阅,单凭它的主题就能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泥鳅,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生物,竟然可能存在如此复杂且有趣的遗传现象,实在是令人惊叹。书名中的“自然多倍体”几个字,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科学家们在显微镜下观察着形态各异的泥鳅细胞,分析着它们独特的染色体组合,试图找出这些多倍体是如何在自然界中产生的,以及它们是否在某些方面比二倍体泥鳅更具优势。这种研究的意义可能远不止于学术界,我想象着,如果对多倍体泥鳅的遗传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是否有可能在水产养殖领域实现突破?比如,培育出生长更快、抗病性更强、或者肉质更好的新品种泥鳅,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这是一种将基础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典范,也是科学的力量能够切实改变我们生活的一个缩影。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本启迪思路、激发创新的读物,让人对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学研究的潜在价值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的遗传学研究》,听起来就带着一种严谨和深邃的气息,让我想象到研究人员们沉浸在实验室里的场景。我最感兴趣的是“自然多倍体”这个概念,它意味着在野外环境中,泥鳅的染色体数目并非总是成对出现,而是可能发生了非整倍体的变异。这在其他生物中也存在,但具体到泥鳅身上,我很好奇这些多倍体是如何形成的?是由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分离异常,还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本书很可能详细地解答这些疑问,通过严谨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揭示多倍体泥鳅的遗传基础。更让我期待的是,研究成果可能对泥鳅的生物学特性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多倍体是否会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速度、繁殖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甚至决定其肉质和风味?这种研究如果能够深入,甚至有可能为开发新型泥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我设想,这本书的读者群体可能非常广泛,不仅包括遗传学、水产养殖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包括对生物多样性、进化生物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它不仅仅是在研究一种鱼,更是在探索生命演化的奥秘,以及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评分当我看到《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的遗传学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关于生命科学探索的宏大图景。我之前从未深入了解过泥鳅的遗传学,所以“自然多倍体”这个词汇对我来说充满了神秘感。我推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将聚焦于中国本土泥鳅种群中存在的、非人为干预产生的多倍体现象。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对不同地理区域泥鳅的遗传物质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染色体的数目、形态以及基因组的结构。科研人员很可能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分析方法,来鉴定和区分不同多倍体类型的泥鳅,并探究它们产生的机制。 Furthermore, 我很想知道,这些多倍体的泥鳅在生存竞争中是否具有某些独特的优势,例如更强的繁殖能力、更快的生长速度,或是对特定环境因素更强的抵抗力。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泥鳅物种内部的遗传多样性,还可能为我们理解多倍体在物种形成和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案例。对水产养殖行业来说,掌握这些遗传信息,也许能为培育更优质、更具经济价值的泥鳅品种打开新的大门,这本身就足以令人兴奋。
评分《中国自然多倍体泥鳅的遗传学研究》——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那些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充满好奇的人们。我尤其被“自然多倍体”这个词语所吸引,它暗示着一种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泥鳅物种内部可能发生的,非人为控制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中国各个角落,去采集和研究不同地域的泥鳅样本。他们可能运用了各种先进的遗传学手段,比如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或者更精密的基因组测序技术,来精确地鉴定和区分这些自然多倍体的泥鳅。这种研究的意义,我理解起来,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科学的层面,它可能牵涉到泥鳅的物种进化、生态适应性,甚至对水产养殖业的潜在影响。如果能够了解多倍体泥鳅的遗传优势,例如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或者其生长速度、肉质等经济性状,那么这本研究成果或许能为开发更具竞争力的泥鳅新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这是一本让我觉得,读起来会既有学术深度,又能引发我对生物界奇妙之处无限遐想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