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中美法关系研究 姚百慧 九州出版社

冷战时期中美法关系研究 姚百慧 九州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百慧 著
图书标签:
  • 冷战
  • 中美关系
  • 中法关系
  • 外交史
  • 历史学
  • 国际关系
  • 20世纪
  • 法国
  • 中国
  • 美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8216
商品编码:2973001392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冷战时期中美法关系研究

定价:58.00元

作者:姚百慧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0848216

字数:354000

页码:281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冷战时期中美法三国关系解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曲折过程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四编,分别为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法关系、中法建交史论、中国代表权问题、冷战史研究美国档案资源导论。作者利用档案资料,评述了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之间美国的对法政策尤其是核政策、中法建交的曲折过程以及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努力,并对包括网络资源在内的美国档案文献资料进行了介绍。

目录


作者介绍


姚百慧,男,安徽阜阳人。1998年至2008年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相继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8 年起就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现为历史学院教授。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为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当代史,曾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五项。作为译者出版《长的战争 ——美国与基地组织的持久冲突》。

文摘


序言



冷战时期中美法关系研究:一个复杂互动与战略博弈的时代画卷 本书深入剖析了冷战时期(约1947年至1991年)在中国、美国和法国这三个重要国家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系。这段历史时期,世界格局剧烈变动,意识形态的对立、地缘政治的角逐以及国内政治的演进,共同塑造了三国之间既相互牵制又彼此影响的微妙平衡。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事件,而是致力于挖掘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战略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长期性后果。 历史背景的梳理与冷战格局的奠定 首先,本书将回溯二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重塑,详细阐述冷战的起源和两大阵营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在1949年建立新中国后,如何从一个被动卷入国际体系的角色,逐步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我们考察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中国内战的胜利后,重新定位国家战略,尤其是在与苏联结盟的同时,开始审视与西方世界的关系。 对于美国而言,冷战标志着其全球霸权时代的开启,以及对共产主义扩张的遏制政策。本书将详细研究美国如何制定其针对中国和欧洲的战略,包括“遏制政策”的演变,以及其在亚洲和欧洲两个主要战线上的部署。我们不仅关注美国政府的宏观战略,也深入探究其决策过程中不同部门、智库以及公众舆论的影响。 而法国,作为二战后的欧洲大国,正经历着从殖民帝国向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转型。本书将分析法国在冷战初期所面临的国内重建、政治不稳定以及欧洲安全困境。戴高乐主义的兴起,以及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追求,为理解其在东西方对峙中的独特角色提供了关键视角。法国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参与和退出,以及其在欧洲防务自主方面的努力,都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展现。 中美关系:从敌对到缓和的漫长旅程 冷战时期,中美关系无疑是国际关系中最具戏剧性和影响力的轴线之一。本书将系统梳理两国关系的发展脉络,从朝鲜战争的直接对抗,到台湾海峡的紧张对峙,再到20世纪70年代的战略缓和与关系正常化。 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入朝参战,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也深刻地影响了中美两国对彼此的认知和战略判断。本书将分析这场战争对双方军事、政治和外交策略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如何加剧了双方的敌对情绪。 随后的几十年,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核心。本书将深入探讨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演变,从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模糊表述,到“模糊战略”的运用,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美国试图在维护地区稳定与对抗共产主义之间寻求平衡的考量。同时,我们也将考察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以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采取的外交策略。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本书将重点分析导致这一转变的国内外因素,包括中国国内政治的调整、苏联威胁的加剧,以及美国在越南战争泥潭中寻求战略出oire。我们将详细考察基辛格的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具体进程和意义。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亚洲地缘政治格局,也对全球冷战的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法中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与独立外交的尝试 相较于中美关系,法中关系在冷战时期展现出更为独立和务实的色彩。本书将深入分析法国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一决策背后的复杂动因。 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戴高乐政府率先在西方主要国家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一历史性举动,分析戴高乐将军的战略思想,以及他如何试图通过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来挑战美国的欧洲政策,并提升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立地位。我们将探讨法国为何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将与中国建立关系视为一种地缘战略的考量。 本书也将分析中法两国在不同时期进行的对话与合作,以及双方在某些国际问题上所形成的默契。虽然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法国的独立外交政策和中国对多极化世界秩序的追求,使得两国在某些议题上找到了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对欧洲一体化的不同视角,以及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互动。 中美法三边关系的互动与影响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分别研究中美关系和法中关系,而是将这三者置于一个互动的框架下进行考察。我们将分析三国之间的三边关系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 例如,美国对中国采取的遏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对法国在欧洲政策的支持程度。而法国试图发展独立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中美关系走向的影响。当中美关系趋于缓和时,法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可能面临新的调整。反之,当美苏对抗加剧时,法国可能更倾向于维持与中国的沟通渠道,以制衡苏联的影响力。 本书还将探讨在一些具体国际事件中,三国的互动模式。例如,在越南战争期间,法国的立场如何在中美之间产生微妙影响?在某些区域冲突中,三国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分歧,又如何影响了区域的稳定?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求严谨与创新。我们不仅依赖于大量的历史文献、官方档案、外交电报和回忆录,还注重引入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等分析工具,以更深入地理解各国的决策机制和战略逻辑。 在史料运用方面,本书将尽力搜集和整理来自中国、美国和法国的档案资料,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历史图景,避免单一国家的叙事偏见。我们将关注不同国家的精英层、外交官、军事将领以及学者等群体的观点,力求还原当时复杂而真实的互动场景。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长期以来被相对独立研究的中美关系和法中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三边互动的分析框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更为精细和复杂的运作机制,以及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地缘战略和领导人个性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在三国关系中交织作用,最终影响了整个冷战的历史走向。 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 《冷战时期中美法关系研究》不仅是对一段重要历史的回顾,更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通过对冷战时期大国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运作、利益博弈和战略选择。 对于研究大国关系、冷战史、中国外交史、法国外交史以及区域安全等领域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宝贵的资料基础。对于更广泛的读者而言,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国际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大国互动模式的演变。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多变的当下,重温冷战时期中美法关系的演变,对于我们认识当前国际政治的挑战,学习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及探索构建更加稳定与和平的国际秩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旨在呈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该书的结构布局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主题的推进层层递进,犹如剥洋葱般,将一个复杂的主题剖析得层理分明。不同于一些仅聚焦于某一时段或某个特定事件的断裂式研究,这本书的视野极为开阔,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贯穿冷战始终的、多维度的关系分析框架。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理解维度。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致力于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结构性制约,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学术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系和理论工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沉浸在一条精心铺设的河流中,引导你逐步深入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既有宏观历史背景的铺陈,也有微观事件的细致描摹,使得复杂的国际关系不再是枯燥的年代数据堆砌,而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的那种游刃有余的笔法,既不失批判性思维,又保持了历史学家的客观中立。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史料佐证,使得每一个论断都有据可依,读起来令人信服。尤其是那些对幕后决策过程的还原,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当时各国政要们在密室中的博弈与权衡,这种代入感,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从文献引用和资料的广博程度上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作者的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源索引,涵盖了多国语言的原始档案、外交电报、学者专著以及一手口述史料。这种近乎“地毯式”的文献挖掘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史学价值和可信度。很多国内读者可能难以接触到的国外一手资料,作者都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并以流畅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效降低了理解门槛。这表明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绝不仅仅满足于二手资料的整合,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历史事件的源头进行求证,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令人称道的一点之一。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文笔洗练老到,摒弃了空洞的学术套话,转而采用富有画面感和历史张力的描述。在分析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角力时,作者的文字既精准又富有张力,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和外交策略,变得清晰易懂,引人入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因为一个精准的比喻或一个精妙的转折而停下来回味,这种行文的韵味,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传记式历史读物,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收获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沉稳的墨绿色调,辅以烫金的书名字体,在光线下显得低调而有质感。纸张的触感也十分考究,厚实而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从印刷质量来看,字体的排布清晰工整,页边距处理得当,整体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印象。装帧的设计者显然深谙学术著作的美学标准,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肃性,又兼顾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人在尚未翻开内页时,就已经对作者和出版社表达的专业态度有了初步的肯定。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九州出版社在学术出版领域的深厚功力。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对知识载体本身的尊重,这在当今快节奏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